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02 11:36:52
文/李贵宏
11月8日,2024年第二十届中美电影节中美电视节开幕式暨“金天使奖”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由两获奥斯卡纪录片奖的知名湘籍电影人米子担任制片、黔籍作家山峰首次跨界执导的电影《云在江口》(英文名《THREE DAYS AND TWO NIGHTS》),荣获“金天使奖”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奖。
中美电影节、电视节历经二十载,为深化中美影视合作、促进两国人文交流搭建了有益的平台。此次《云在江口》荣获“金天使奖”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奖,通过光影艺术进一步展示了梵净山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将让更多国际观众从影视作品中看到梵天净土、爱上桃源铜仁,领略东方文明古国——大美中国之锦绣山河。
对于美的认知,罗丹(法国)阐述到:“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真诚和富有感情的人才能发现它。”文艺门类中,无论雕塑、绘画、文学还是电影,艺术作品中总能够发现不一样的闪光点。有时,简单中也蕴藏着自然美、人文美与意境美,一如《云在江口》,牧云的日子里,你刚好在、她刚好来……
自我文本嵌于地域人文
云在江口、抹茶之恋;去有云的地方,邂逅一场今生之爱。很显然,这是一部融壮美风光与地域人文的爱情电影。典型的作家文本的文艺片,它自带文学属性和浓浓的诗意感,有机的将山水风光与故事内核融为一体,以人在画中、寓画在心中,铺呈一段青涩朦胧唯美的浪漫之旅,蕴藏于梵净山那悠远幽静的山峦峰叠与雾霭袅袅中。
纯美与纯爱,如风般娓娓道来。虽说导演在从文学语言到视听化形象概念的阐述转化是一个艰难的再创作过程,但影片的内涵与完成度都很好的予以呈现。这里依旧有着文学般的气息和诗意的畅感,“海子”一诗的出现,也绝非偶然,浸透着剧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洞悉、思考与热爱。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意境之美,在梵净山的天作之合中,将三天两夜的邂逅化作一个永久的记忆,淡淡愁绪且并不圆满的爱情结局,像极了我们太多的人生。它不需要答案,只在于你去努力寻找和等待,珍惜当下、拥有真爱、今生无悔。
影片借助爱情之衣钵,实则是要表现中华地域人文的秀美、珍奇与历久弥新。地域人文,即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文化”,又是多要素的。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何将这种文化与财富加以纪录、留存并发扬、光大,用感受与情怀来书写美丽山川,这就有了《云在江口》影像世界里独特的贵州风貌,铜仁、江口、梵净山的地域人文及一切美好的邂逅。
从《五朵金花》《庐山恋》《去有风的地方》到《云在江口》《我的阿勒泰》等,不同年代与地域环境,以艺术为读本对爱情故事的诠释自然也不尽相同,各自赋予了时代的特征、解读和独特表现,但共同的也都源自根植于自己最熟悉最热爱的那片土地。《云在江口》以鲜明、唯美、自我的个性化人文表达,寓寄于山水间,治愈心灵、净化灵魂、感悟人生,让我们体味生活与世界的无限美好。
诗和远方尽情挥洒写意
明朝书画家董其昌流传给世人一句至理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当代蛰居都市已久的人们来说,亲近大自然,向往诗和远方,放飞心灵、舒解压力,似乎成为了一件较为奢侈的事情。在青山绿水间如果能够再邂逅一段牧云之旅、抹茶之恋,去往有云的地方,拥抱满眼绿意,那岂不更加善哉乐哉。
古老的文化名山梵净山幽邃神秘,重峦叠翠、云雾缥缈,山涧清溪,万物有灵,贵州山水的古朴清幽、初夏丛林的生机盎然扑面而来。《云在江口》主打的是青春丛林冒险,从田埂到石桥、从竹林到峭壁,丛林深处间男女主人公一起赤足溯溪、徒手抓鱼,野餐、露营,山林溪涧洒满了青春的欢乐与逍遥。人迹罕至间攀登峭壁,突遇毒蛇,历经困境又化险为夷,野趣之外的惊险时刻比比皆是。但当男女主人公云栖、抹茶泛舟豁然开朗的一汪碧波,站在茶盆田里张开怀抱、眺望远山,绿意环绕中两人深情对望,爱恋在绝美风景中悄然生长。电影借机营造出的自然氧吧、天空之境皆为世外桃源,伴随着爱情的滋长竟如此的令人沉醉并向往。
爱情故事就像这美丽的山水般清新自然、纯朴简单。这场短短的三天邂逅,有了关于抹茶、关于茶席、关于鸽子花、关于海子的诗、关于Beyond的“海阔天空”等等多意向符号。而多次提起的“鸽子花”,作为伏笔却始终未予解答,花与抹茶女孩及和茶之间的神奇联系,令观众浮想联翩。而时隔多年,在男主人公的等待与幻觉中女孩身着旗袍翩然而至,如梦似幻,淡淡空灵伤感的氛围,那种感觉就像等雨的季节,温度与湿度恰好,才能烧制出最纯最美的天青色釉;这样的恰到好处不知什么时候会出现,于是只能用你的生命去等待,你刚好在、她刚好来……写意之美,分寸就像火候一样控制的恰到好处,影片在爱情表达上没有追求过满压实的状态和体量,这样的留白和适可度恰如其分,很真实又令人回味无穷。
诗意的爱情令人沉醉。此外,从创作文本的层面上来看,《云在江口》在类型、结构与叙事角度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电影的常规性表达,呈现逆向的自我意识与内在张力。影片散发出的地方特色、人文气息和山水人情与梵净山的美景,让观众不禁神游于仙境之间,成为“千万不要束缚住自己,你也可以成为别人的星星,可以有更亮的光芒。”的那一位。影片清新纯美,要素即重在写意,这也是艺术类电影在呈现上的最大特质,与商业类型片重叙事、重结构、重情节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云在江口》看的就是别样的美学意境和淡淡的情绪流动,感怀的就是简单与纯美,甚至人物情感上的微澜、追溯与不圆满,需要我们去耐心的等,甚至用上一生……此刻,借美景抒怀,予心灵慰藉。
乡恋情怀的对话与延续
《云在江口》,是由黔籍作家山峰根据自己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首次跨界执导的电影。如何理解从小说到电影及其与创作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情感关系?现代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就有着关于故土的经典诠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延展到影片,爱情是引子,内核是乡土和人文。人文就是风土人情、文化遗产;地域就是地理位置,地方气候等诸多变化的环境及人类文化的各种现象。地域特点,是在某一个地理范围之内其某一方面的表象表现出其自有的特点:地理特点、矿物特点、生物特点和特殊的风土人情。反观《云在江口》,恰似一首青春洋溢的田园牧歌,更凭借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之旅,隐喻人生不过“三天两夜”,即昨天迷茫找寻、今天相遇清欢、明天伤感别离,一夜美好、一夜追忆。山峰陡峭、云雾缭绕,那种古朴、清幽、空灵的感觉,总是让人无限向往;那一抹茶飘香,独特的人文风景,更是让人沉醉其中。在这座“天空之城”盛满梵净山空灵之美的同时,也引发出关于人心、人性、人生的多重思考,用诗性与哲理,深度诠释了什么是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产业之美。当爱情、名山、乡恋融为一体,也是创作者几近完美的将爱情与人文契合在一部文艺作品中,加以阐述对故土乡恋情结的渴望表达与精神层面的不断接续。
之于影片的创作本身,如同原著作者和导演同一人所言,这是作者山峰与另一座心中的“山峰”做深情的告白与对话。如此深切和用心,这些都基于对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山川土地的热爱、关切和了解,通过笔端与影像,将这份浓浓之情付诸于创作实践,纪录这一美的事物,这也是作者“乡恋”系列作品情怀的始端与精神延续。通过一部诗性美学意义上的个性化表达,将如梦似幻的故事与梵净山的空灵之美,将贵州山水的古朴清幽推介给全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壮美河山与人文之美。同时,通过创作者与电影本身的文化展示和社会效应,转化形成为能够大力促进当地旅游经济事业发展与拉动品牌效益的助推器和文化名片,也是大力塑造和弘扬产业之美的最佳文旅形象宣传片。
美是事实存在也是到处都有的,生活中我们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真正的去发现、去关注。只有用你我的真诚和情感就一定能够发现美,且用心不断的去挖掘、去纪录、去对话、去传承,相信我们的生活与世界将会愈发变的幸福、秀美和壮丽。
(作者系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影视评论专委会秘书长;安徽省广播电视联合会视听传媒艺委会副秘书长;安徽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副会长。)
责编:张德会
一审:宁静
二审:朱晓华
三审:张德会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