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市沅城村:生态为墨 产业筑基 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05 11:45:37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鑫 通讯员 梁孝亮 邱思雨

沅城村坐落于湖南怀化洪江市西南部,三面环水、景色怡人。

(洪江市沅城村十余里斑茅飘荡景色怡人)

近年来,该村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昔日杂草丛生、乱石遍布的十里河滩,成了风景如画的“原神湾生态度假区”。

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特产品,沅城村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更实现了从农产品到旅游商品、从农民到旅游从业者、从农村到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华丽蜕变。目前,该村每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村民就业工资收入、产品销售及旅游服务年收入100万以上。

深秋时节,早上的沅城村,阳光洒在河面上泛起点点金光,流水潺潺,清脆的鸟鸣声,唤醒了沉睡的露营者们。他们或躺或坐在河滩上,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时光。游客胡梅正在制作早饭,烹饪刚钓上来的新鲜河鱼。她表示:“这里空气清新,风景秀丽,就是她一直在寻找的环境优美而且未受污染的地方,她会把这里推荐给更多的朋友。”

(游客正在河岸边露营)

沅城村文旅资源丰富,红色、绿色、“古色”资源交相辉映,是红二、六军团长征重要纪念地。近年来,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通过以市场主体出钱出资、村级集体出物出地、村民出工出力的方式,充分利用自身“三色”资源优势,将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文旅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平地铺泥、种花播草等措施,昔日的破败乱石滩焕然一新,成为了如今风景如画的休闲度假区。

(游客正在度假区游玩)

通过强优势补短板,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以文旅产业为龙头,催生了一大批旅游从业者,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两年前的不足2万元到现在50余万元,全年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

在发展文旅产业的同时,驻村工作队还利用自身湖南省农科院的农业科技优势,从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全方位提升农业产业链水平。“托口白姜”是沅城村的地标产品,在驻村工作队的技术支持下,今年村里的200亩白姜长势喜人,产量有明显增长,平均每亩为村民增收2万元。

说起生姜沅城村种植户黄珍刚开心地说:“我种生姜已经30多年了,今年种了10多亩。今年效益和价格都不错,现在还卖8块一斤,收益很可观。”

(沅城村村民黄珍刚正在收获自家的生姜)

今年村里还投资80万元,引进了全套生姜加工生产线,打响沅城白姜品牌优势,带动村民就业增收,辐射效应将影响周边多个村庄。

湖南省农科院驻沅城村工作队队长彭伟正表示,“白姜是我们沅城村的重点作物,也是我们工作队主要帮扶的作物。最近几年,我们逐渐向邻村发展了100多亩,全年每亩的产值在3万元左右,全村的产值能够达到七八百万元。这能够带动三四十户农民致富。”

(沅城村新修建的反季节蔬菜大棚)

为用好、用活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省农科院驻村工作队,还以农旅融合为目标,筹资30万元,建设了14个反季节蔬菜大棚。通过开展特色作物或反季节蔬菜种植,引进科研团队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种植,引导村民发展设施农业,以采摘体验和农耕研学园等方式,实现农旅融合促进发展。

“这是芦笋,国内外都很畅销的一种蔬菜。销售价格一般在10元以上,高的时候能卖到15、16元一斤。这是我们农科院引进的特种蔬菜,种一年可以在十年内都有收获。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据我们测算,一亩芦笋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水稻的3到4倍。” 湖南省农科院驻沅城村工作队队员张展正自豪地向记者推荐起今年他们新引进的农业品种芦笋。

(湖南省农科院驻村工作队正在查看芦笋长势情况)

如今,沅城村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蹚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先后获得湖南省乡村振兴重点村、中组部第三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项目村、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等荣誉。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沅城村将在生态、农业、文游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一幅更加壮美、更加动人的乡村振兴沅城画卷将徐徐展开。

责编:易鑫

一审:易鑫

二审:肖畅

三审:廖声田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