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天心阁

田凯频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05 17:00:13

文/图 田凯频

第一次去天心阁,记不清是哪年哪月,该是四十多年前的某个星期天。那时在岳麓山下一所学校读书。同行必定还有某个同乡,或某个同学。不论与谁,那回只是游游走走,留下的印象是古建筑的砖墙,楼阁,瓮城,匾额楹联。

十月最后一日,天色出奇的好,阳光照耀,空气爽朗,天随性的兰,有一丝风,只拂面,不透衣,暖而不热,凉却不冷,一切符合秋天的规矩。

天心阁在天心阁公园内。确切说,天心阁公园依天心阁而建。从北门进园,门额上“天心阁”三个大字,颜家龙先生书,比他平时的书写更紧凑,饱满,显得厚重,深刻。门联“湘流北去;岳色南来。”为史学家周谷城先生撰书,取意湘江汹涌澎湃流向洞庭湖,南岳横亘连绵从南方来,大气,雄浑。匾额和门联都鎏金,格外古朴,悠远,虽不顺光,照样夺目。

园内空旷,时值深秋,依然绿肥红瘦。相当年岁的男女在此休闲健身,有在亭台聊天对弈,有在廊道拉琴唱曲,有在树下打拳舞剑,不输年岁的大妈们彩服浓妆,成群的在各自的“领地”跳广场舞、旗袍走秀……各乐其中。

取道伦鉴池,沿熏风亭,过崇烈门牌楼,顺着如鱼背一样的山岭拾级直上,登上古城墙,平行一段,便到天心阁。进入城墙区,要购门票,市民非必要无需入内,时辰尚早,游人稀少,完全幽静。恰好可以从其一二,细致观赏,认真品读。

长沙古城东南隅的伏龙山,地脉平地隆起,地势高耸雄峻,是古人观测星象、祭祀天神的灵台。西汉初年,吴芮封长沙王,夯筑土城。至明初,“垒址以石,上下完固”。清顺治十一年,洪承畴拆诸藩王府之墙砖,尽数用以修筑城垣,使其增高加厚,高33米。此后再续建,设窝铺、更栅,增修城楼、炮台、垛口,筑有内外城,外城分南北二瓮城,瓮城设炮洞。

天心阁坐落在伏龙山巅的城墙上,阁为三层,高15米,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原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星野”之说,按星宿分野,“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而得名。星相家认为上应天心,为文运昌隆之祥兆,于是更名“天心阁”。

几百年里,屡遭战乱,几经废兴,明洪武、清顺治、乾隆、嘉庆、咸丰、同治年间多次修葺、改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天心阁,并迁来城南书院建与山脚。从风水学上说,山脉是龙骨,从北门到天心阁,一岭朝上,形似龙脊,如同一条伏在地上的龙,龙首就在天心阁,有抬头腾飞之势。龙脉与人脉是连在一起的,故有“虎踞龙盘”“藏龙卧虎”之说。古人把天心阁、城南书院建在这里,有专门的讲究,上顶天星,下坐龙脉,凝聚天地灵气,孕育优秀人才,顺乎天而应乎人。

从此,天心古阁与城南书院作为相对应的文化胜地,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二神,以护佑长沙文运昌盛。旧时书生学子皆来顶礼膜拜,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

伏龙山为长沙古城至高,地势险要,据此而挟全城,攻守必争。历史上这里发生过诸多战事,天心阁和长沙古城一样,经历了岁月的沧桑,经受过战火的灾难,一起兴衰,一起荣辱。明末清初,张献忠曾破墙而入,部分城垣毁坏。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围攻长沙,城阁再浴战火。辛亥以后,破城墙筑公路,险遭全部拆毁。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全城一片焦土,阁楼荡然无存。

现今的阁楼1983年重建,仿木结构,栗瓦飞檐,朱梁画栋,主副三阁,间以长廊连结,整个阁体呈弧状分布。来到北山门,门为圆拱,顶部镶嵌“雄镇”石刻匾额,意为坚强地镇守。出自苏轼 《奏乞封太白山神状》:“伏见当府郿县太白山,雄镇一方,载在祀典。”两边对联“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现代词学开拓者奠基人夏承焘先生撰书。

北附阁檐下高挂“北拱”,取意古代拱极楼在北。额匾舒同书:“麓屏耸翠”。二柱挂何泽翰先生书长联:“溯史迹以兴怀,剧怜马氏园荒,定王台圮,却幸贾生有赋,杜老留诗,奕世慕馀风,不朽宏篇张楚望;登城楼而极目,最爱桔洲浮绿,岳麓送青,更添大厦摩空,长桥跨浪,清时多胜事,重新古阁壮星沙。”

从北附阁进主阁,砖墙嵌有湖南学政李汪度《重修天心阁记》石碑:“城东南隅,地脉隆起,崇墉跨其首……冈形衍迤,遥与岳麓对,上建天心、文昌二阁,以振其势。后乃额天心于文昌而省其一焉。”记载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城南书院和天心阁,合二为一的盛况。

主阁正厅门柱上挂着清朝进士黄兆枚对联:“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厅内立文昌帝君金身塑像,正襟危坐,双手执笏板于胸前,温文端庄,雍容儒雅。左侧为魁星神塑像,左手持墨斗,右手执朱笔,青面獠牙,面目狰狞,左足后抬托起大斗,右脚则稳稳地踏在一鳌头上。两尊神像,象征“文运昌盛,独占鳌头。”

二楼东向门楹一副颜体对联:“岂天下已安时,看烟火万家,敢忘却屈大夫九歌贾太傅三策;此城南最高处,更楼台百尺,好管领卅六湾风月七二峰云岚。清进士陈继训撰,著名女书法家周昭怡先生所书,端庄大气,豪放遒劲,洒脱自若。我特别钟爱周先生的书法,刚正坚韧,雄健秀韵,丰满古拙。

登上三楼,脚下葱茏苍翠,放眼远眺,岳麓山巍峨对峙,岳麓书院遥相呼应,橘子洲伏洑卧波,湘江波澜壮阔。峰峦连绵如黛,天空云卷云舒,让人神清气爽,宠辱皆忘。

出南山门,顺一条直且陡的台阶而下,绕到伏龙山脚,回望天心阁,阁楼耸立山顶,形如龙首,檐牙高啄,恰似龙角,凌空欲飞,气势雄伟。

天心阁建筑布局与内饰陈设极为讲究,完全对称。主阁两侧为南北附阁,南北山门。所有阁楼门柱的楹联、匾额,左右对称,前后呼应。主阁一楼悬匾,前为“湖湘胜境”,后为周谷城书“荆楚名区”。二楼西向吕骥书“涵江揽岳”,东向楚图南书“拔地擎天”。南附阁“南屏”对应北附阁匾额“北拱”。北附阁匾额“麓屏耸翠”对应南附阁“沙水澄心”。再往外,北山门外匾额“雄镇”呼,南山门外“壮观”应。南山门内匾额的“远眺望”与北山门内“居高明”相辅相成。游廊据说原有匾额两块,一为“揽月”,一为“停云”,也是对仗的。“揽月”为袁公亮书,动乱间遗失。

“登天心阁而知古长沙”,天心阁是长沙城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遗址和名符其实的地标建筑,经历了岁月的变迁,见证了古城的兴衰。一砖一瓦,一柱一梁,刻印着湖湘人共同的记忆。站立高高的城墙上,可以触摸长沙历史的沧桑,可以感受湖湘文化的厚重。“上摩千仞,下瞰万家,敢向天心擎砥柱;名士登临,骚人吟咏,长留文气壮潇湘。”“身登高阁三千丈;心系长沙百万家。”“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阁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历代有多少吟诵天心阁的诗文不得而知,仅悬挂的楹联数不胜数,兼有观景抒情,借物言志。联笔下浸染着仁心民情,世间烟火,民生疾苦,镌刻着仁人志士心系天下、气壮山河的家国情怀,凝聚着湖湘人兼收并蓄、敢为人先的奋发精神。

天星文运,龙脉人才,所谓的风水之说,多少有点玄妙。然而,精神的传承,文化的引领,却是实在的。伫立天心阁上,自然会想到一些人,一些事,屈原,贾谊,周敦颐,朱熹,张栻,王夫之,魏源,黄兴,蔡锷……一个社会必须有精神文化来指引,这些人凝聚的湖湘文化和精神,哺育一代代的湖南人。他们穷则思变,奋发图强,达济天下,心系社稷。他们有着“天地之性人为贵”,“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的民本思想,有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的忧患情怀,有着“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英雄气概,有着“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勇士血性,有着“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清廉风骨,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淡泊境界,有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生而多言,不如死而少言之有效”的舍身精神。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天心可鉴,熠熠生辉。

2024年11月9日 于长沙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文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