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05 17:58:40
夜幕降临,湘西地区的群山合围之中,一场现代傩舞表演正在彩排。这个源于古老傩戏的舞蹈艺术,依然保留着最原始的神韵。
这样一种对于天地、神鬼以及自然崇拜的艺术,其源头为何,长久以来一直是众说纷纭。直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高庙的发现,让人们对于这种艺术之源有了更多认知。
12月3日晚,在央视播出的《湖湘一万年》第二集《凤起沅湘》,为我们讲述了鲜为人知的中国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的源起。
神秘纹饰,承载古老的祈愿
《湖湘一万年》剧照
1985年的夏天,一位文物专干来到沅水北岸进行文物普查。偶然间,他发现了一枚碎陶片。正是这枚碎陶片,引起了考古人员的重视,打开了通往高庙遗址的那扇门。经过考古发掘,考古队员们在高庙遗址的下层,找到了大量的螺壳、石器、动物骨骼,还有大量陶片。而根据考古年代测定,高庙遗址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至7800年前。
从高庙出土的白陶,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白陶,不但白净素雅,而且纹饰十分精美。高庙白陶纹饰的制作,主要采用了篦点戳印的技法,并且在构图方面极为讲究。以7000多年前的生产力水平来看,高庙白陶可以算是当时的“高科技”产品。如此精美的白陶,自然不是人们的日常用品,它们有着更加神圣的意义,成为了通灵祭器。
一件亚腰型陶罐上,戳印着高庙文化远古先民崇拜的神鸟。这种形象在高庙陶器中时常可见。它有着雄健的勾喙,卷翘的羽冠,敏锐的环眼和张扬的双翅。而羽翼之上,往往戳印着形如太阳的纹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认为,高庙的凤鸟跟后代的这个形象的特征一直比较接近,所以说从这一点说,它是中国古代凤鸟信仰的起源。
八角星纹饰,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一大谜团。凌家滩玉鹰,玉版,大汶口彩陶,都有表现。直到如今,中国的多个民族也有此类符号。而目前八角星纹饰的最早溯源,便出现在高庙陶器之上。有学者猜测,八角星纹代表一种宇宙观。正如天体的模型,中间的圆形是天,外侧的八角则象征大地的八方。
高庙陶罐上奇特的兽面纹饰同样引起了学界的重视。考古人员首先联想到了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饕餮纹。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新伟认为,这或许是高庙人心中的天地之神,一个威猛得像老虎一样的,带着四颗獠牙的,很有权威、有掌控力的神灵。
“这些纹饰白陶上的不仅仅是画,更是表明他的精神信仰,他们的神,他们心目当中神的形象。”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认为。无论神鸟纹还是兽面纹,都是被赋予了超凡能力的神灵,而与之相伴的高山和流水也同样被赋予了神性。它们构建了中国目前已知年代最为古老的神灵体系。
如今,穿越数千年的时光,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高庙先民将渔猎所得、将淘洗沉练的精美白陶,供奉在神圣的祭台。他们在虔诚的叩拜和祷告中,小心翼翼地询问,祈求风调雨顺、物阜民安。
高庙余韵,荡漾文明的长河
《湖湘一万年》剧照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中曾有语,“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在屈原的作品中,不乏巫风浪漫、奇异诡谲的诗句。屈原流放之时,沿沅水行吟,居于溆浦数年,与高庙相去不过百里。这里敬鬼祀神的传统更为盛行,或许也为屈原的创作带来了一些灵感与启发。王巍认为,在屈原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到非常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些应该有久远的史前渊源。
根据一系列考古证据显示,高庙文化存续的时间大致在一千年左右。在时间尺度可达万年之久的新石器时代里,一千年只是很短暂的阶段。但是在这看似短暂的时间里,高庙人却凭借一群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和他们创造的作品在历史上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力。
咸头岭遗址,位于深圳最东南,隔大鹏湾与香港相望。这里紧邻漫长的海岸线,或许就是原始人类眼中的“天边”与“尽头”。这个距今7000至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同样出土了大量的白陶。其创作风格与制作工艺,与高庙白陶极为相似。
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李海荣告诉我们,高庙文化中有两种很典型的纹饰,带4颗獠牙的兽面纹和侧身的鸟纹。这样的形象在咸头岭文化的早期阶段都出现了。高庙的更具象,咸头岭文化中的逐渐抽象化。白陶器上戳印的兽面纹和侧身的鸟纹,都应该是从高庙和松溪口文化传过来的。
高庙白陶以及陶器上的纹饰不断向其他区域传播,这被考古学界认为是中国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引领了东方的艺术创造,成为史前中国精神与信仰的源头之一。
白陶为什么会跨区域跨文化,甚至跨时代传播那么广?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尹检顺认为,“这肯定是要有一股强大的思想意识的支撑。”“高庙文化的思想的丰富性是很突出的。”王巍表示,高庙遗址是我们研究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起源非常重要的一个抓手。
巍巍雪峰山下,悠悠沅水之滨,高庙先民在山川河谷间留下了神秘的祭祀痕迹,留下带有凤鸟纹、八角星纹、太阳纹、獠牙兽面纹的白陶碎片以及谜一样的去向。那些奇诡的陶器纹饰,不仅是对自然万物的模仿,更是对生命繁衍、季节更迭的深刻理解与敬畏。这些深植于生活土壤的艺术瑰宝,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哲学思想和社会伦理,构成了中华文化深刻而丰富的内涵。那份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以及对天地宇宙的深刻哲思,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探索、创造、传承,让中华文化的光芒照耀四方。
(余立军 卜亚琳 易禹琳 邓翔 魏瑞娟 刘瀚潞 )
责编:汤旖
一审:汤旖
二审:曾益
三审:禹振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