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4-12-06 09:11:24
10月末的最后一天,围绕是否给一家低空经济企业授信2亿元的中长期贷款,华南一家商业银行的贷审会上出现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按照传统的授信标准,没有收入、没有抵押物、没有盈利的企业肯定无法获得贷款。但如果连这类代表未来方向的企业都做不了,我们还有什么能力去服务科技企业?”该行公司部负责人发问。
这样的争论折射了当下商业银行服务科技企业的尴尬处境 ——一方面,科技金融位列“五篇大文章”之首,成为商业银行的“首答题”。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所具有的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等特征,与银行追求低风险、确定性的偏好天然存在错配。专业能力不足、服务效率不高、服务模式单一、风险收益不匹配等问题,都是拦在银行与科技企业之间的鸿沟。
银行业资产占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的比重超过90%,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是我国金融业的主要模式。
如何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传统银行信贷服务科创企业过程中的痛点、难点、断点、堵点? 调研团队深入7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以及广州、深圳、佛山等省内创新高地,探寻商业银行科技金融的破题答案。
从“看过去”变成“看未来”
银行需克服“本领恐慌”重塑评价逻辑
成立24年来,核心产品仍在研发中,尚无主营业务收入。这样的轻资产企业可以获得银行贷款吗?泽生科技得到的答案:可以。
作为一家专注心力衰竭领域的国际首创新药研究企业,泽生科技需要保持高额研发投入,融资活动对其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去年以来,至少有50家银行主动联系我们,合作银行给予授信额度明显增加。”泽生科技常务副总裁陈艺文发现,银行服务科技企业的力度明显加大了。
以银行传统的信贷标准来看,类似泽生科技这样的企业并非优质服务对象。
1985年,我国银行业开始探索科技信贷。当年10月,央行和国务院原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积极开展科技信贷的联合通知》,专业银行开始积极推广“科技贷”。但随后,这一业务伴随了大量风险积累。“部分银行不良余额甚至高达30%。”一家国有大行科技金融部门负责人表示,过往的尝试严重削弱了我国商业银行持续开展这项业务的意愿。
资料图片。
转变源于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位列首位。 随后,多个部委联合出台系列文件,推动完善包括信贷在内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科技金融成为‘必答题’,但银行服务科技创新要讲究策略方法,不能一拥而上。 ”建行上海分行行长刘军认为,科创企业“轻资产、高成长、高波动”,而传统商业银行信贷模式往往“重盈利、重担保、重抵押”。银行服务科创企业必须克服自身的本领恐慌。
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评价逻辑主要依赖于财务报表、抵押品等有形资产。但科技型企业短期内难以通过财务报表准确反映其真实价值和前景。二者间存在天然的错配,导致很多科创企业无法从银行体系获得资金支持。
上海农商银行行长顾建忠指出,错配的根源是传统银行的风险评价模式在科技型企业中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性。 这需要各家银行尽快重塑针对科技企业的评价逻辑。
如何更准确判断科创企业的价值?
南京银行小企业金融部总经理朱华表示,该行针对科技企业在思维上从 “基本看过去”转向“主要看未来” ,信贷理念从“基本看财务报表”转向“主要看团队产品” ,在信贷投放从“基本看抵押担保”转向“主要看经营现金流” 。
位于上海张江药谷的中泽医药专注于精神类疾病创新药研发,以实现中国自主创新药上市为使命,目前核心产品在临床二期实验阶段,资金投入大,时间要求紧,产品预计要到2028年才能上市销售。去年,该公司获得上海农商银行一笔三年期的1000万元贷款。
“改变看抵押、看现金流、看过去的传统信贷思维,转变为看技术、看团队、看未来的投行信贷思路 ,就可以帮助这类企业在产品研发阶段或临床试验阶段给予长期、大额的信用类信贷支持。”上海农商银行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翁永盛说,该行在同行中少见地将投行部作为科技金融的总行牵头部门,正是为了探索“创投型”评价体系 ,让传统评审模式下的偿债“问题户”转变为发展“潜力股”。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不少银行试图构建“不看砖头,看专利”数字化评价模型。 但在具体实践中,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多家银行科技金融部门负责人指出,数据模型解决了一部分客户的准入问题,但应用范围很难推广到审批、风控、定价等其他流程。
调研团前往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调研。
避免“晴天发伞、下雨收伞”
银行要重塑科技金融风险与收益体系
你一笑,屏幕里面的虚拟人跟着微笑;你若皱眉,虚拟人也跟着做出一样的表情。这是合肥孪生宇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超写实虚拟数字员工创作引擎。
孪生宇宙新质生产力科技展厅。
去年,孪生宇宙科技与工商银行合肥科技支行签订了名为“共同成长计划”的中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银行为其提供纯信用贷款,企业成长后向银行让渡“认股权”“资金优先存放权”等权利。
“共同成长计划”是由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牵头,在全国首创实施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 ,其目的在于直击商业银行服务科技企业融资的另一个“错配”——科创金融风险与收益不匹配。
“银行很难以利息收入来覆盖初创及早期企业贷款产生的损失。”北京中关村银行副行长何存表示,早期科创企业存在风险较高、波动较大但单笔贷款金额较低的特点。近两年,银行贷款利率持续走低,服务早期科创企业风险收益不匹配的问题更加突出。
北京零重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寅向调研团介绍灵鹊星座计划,组网成功后,可实现12小时全球覆盖。
从调研看,目前多数银行仍主要寄希望于通过政府的风险补偿等方式补贴收益。 “多方共担的收益模式有利于鼓励推进银行开展科技金融业务,但银行应该建立自身的科技金融商业模式。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只有探索商业银行科创金融的收益模式、定价模式才能实现科创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金融创新大多未触及科技信贷风险和收益难匹配的根本矛盾,导致科技创新缺乏早期、长期耐心的金融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共同成长计划”的签约企业可在更长期限、更高额度、更低成本内获得稳定融资支持,签约银行则享有开展存贷款、资金结算、股权投资、债券承销等业务的优先权,从而实现银企共同成长。
与“共同成长计划”理念相类似,调研团队发现,上海、深圳等地金融机构在主管部门的推动下,正引导金融机构将贷款成本与企业发展成果挂钩,平衡风险溢价。 如上海银行、上海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远期共赢利息”业务模式——在贷款发放时,先收取比较低的基础利息,等企业成长后,触发事先约定的条件,比如引入新的投资人、经营指标达到一定标准等,再收取更高的利息。“这样的模式可以避免银行‘晴天发伞、下雨收伞’。”董希淼说。
除了以上两种模式,一种新的创新试点正在为银行科技金融风险和收益“黄金分割点”提供新解法。
坐落于北京中关村的微步在线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专注于网络安全威胁情报的公司。在公司刚成立的初期,因有抵质押物、没有担保公司的担保,融资难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发展。
微至航空在创业初期获得中关村银行100万元信用贷款。图为调研团成员前往微至航空调研。
正当企业着急之时,来自北京中关村银行的前后两笔共计3500万元认股权贷款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为企业在新一轮融资开启前争取了宝贵时间。而作为“回报”,中关村银行获得微步在线的认股期权。一年之后,微步在线启动了最新一轮融资,根据企业融资估值与最初约定期权锁定估值的差额,中关村银行获得了认股权退出净收益。
“我们已累计为400余家科创企业发放认股权贷款,认股权贷款金额合计超过80亿元。”何存表示,这种模式的创新价值在于构建银行服务科创企业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 ,使得银行在服务早期科创企业承担高风险的同时,可以分享未来科创企业高成长带来的高收益。
跳出“白名单”做早做小做科技
银行需要更多“特种兵”人才
11月12日,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小鹏汇天备受瞩目的“陆地航母” 完成了其全球公开首飞,并签下了全球飞行汽车领域迄今为止的最大订单量。
低空经济加速“起飞”,离不开银行早期的支持。“以‘陆地航母’ 为例,2020年开始研究,量产需要等到2026年,这期间每年需要数亿甚至数十亿元研发投入。”小鹏汇天副总裁仇明全表示,持续的融资对于像小鹏汇天这样的未来企业尤为重要,但能真正看懂、看透未来企业,并在早期就敢给予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非常少。
越来越多像小鹏汇天这样的未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图为调研团成员与银行共同前往小鹏汇天调研。
为小鹏汇天提供贷款之一的银行是中行番禺天安科技支行,是广东银行业第一家科技支行。 中行番禺支行公司金融部主任林浩说,为了服务像小鹏汽车这样的企业,他们对低空经济行业从技术、商业逻辑等维度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学习。同时,总行、省行还聘请各类技术专家经常给大家“补课”。
科创类企业是“千人千面”、缺少共性,银行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理想化的批量开发。如何看懂科技企业是商业银行的另一大难点。
“‘看不懂’‘摸不透’让一些银行对科创企业望而却步。”一位城商行分管科技金融的副行长表示,处于成长阶段的科创企业是当前金融服务最需补足的“短板”。但囿于看不懂,不少商业银行只敢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白名单”中的企业。
部分“白名单”企业甚至被金融机构过度、叠加服务,“白名单”外真正需要获得资金倾斜的更“早”、更“小”企业无法得到有效覆盖,科技金融存在严重的“掐尖”现象。
杭州银行科创金融事业总部总经理助理彭彬认为,“敢做、能做、会做”,重点是提高专业的认知能力。
如何提高专业性?各家银行“内外兼修”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组建特色产业支行和专属服务团队。
不少银行在人才结构上寻找突破。 “以前我们大多招收经济、金融从业背景人员。”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韩松表示,该行正在招纳更多理学和工学专业背景的人才加入。长沙银行副行长李兴双透露,为了深入做好产业、企业研究,该行今年以来招聘了多名券商行业研究员,将行业研究、企业研究和金融产品创新紧密结合起来。
“科技金融人才需要时间的沉淀和项目的历练。”彭彬介绍,杭州银行持续开展科创金融战训营、能力提升培训等,并通过业务骨干带教新人的“导师制”在工作中“传、帮、带”提升一线人员专业素养。
调研团队观察,打造针对重点行业的科技金融“特种兵”是当前不少银行的重要方式。
如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组建特色产业支行和专属服务团队,以“一链一策一图谱”策略,对北京市特色产业精耕细作。上海农商银行成立“一把手”亲自挂帅的行业研究院,设立12个战略新兴行业研究分院,基层分支机构可以直接通过研究院对接负责研究小组的同事,或有相关业务经验的业务同事寻求帮助。
在了解到新研氢能收入增长快、研发支出较大,企业存在大额资金需求后,工商银行北京自贸试验区支行第一时间进行上门对接。图为工行北京自贸试验区支行科技金融服务团队走访。
除了对内构建专业能力,不少银行还积极借助“外脑”向更早、更小发起挑战。
“一个高校博导做了个项目,A轮投了2000多万元,但是样品还没出来,现在没有现金流,能借500万元给他吗?”刘军认为,在国家大力发展各类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背景下,银行应链接科学家、政府专家,跟踪前沿研究学者和国内创新策源高地的专家活动,形成银行的科技知识生态圈。
建行上海分行提出《支持科创“从0到10”金融方案》。近期建行正在与上海重要科研院校加强合作,围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技术生命周期轨迹推进科技金融发展,补齐科技创新“从0到1”和“从1到10”的金融服务。
告别单打独斗,部分银行还在积极探索以非银行服务塑造金融竞争力 ,做深做实科技金融。
走进浦发银行张江科技支行的大厅,人们很容易被墙上的一大块绿植吸引,“热带雨林”式科技生态圈是该行提出的概念。为了给科技小微企业铺好创新创业的“最初一公里”,浦发银行在此设立了首个银行系孵化器——“张江创孵基地”。“这些工位是免费提供给科创企业、投资机构、政府部门等。”浦发银行科技金融部负责人表示,目前,张江科技支行与张江科学城内超过50家各类机构形成战略合作,包括产业基金、高校、知名PE/VC、孵化器、券商直投部门、担保公司等,为了给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
广东策
广东中小银行如何不掉队?
推进重点地区率先构建适应科技创新的科技金融体制 ,是当前加快科技金融纵深破题的制度性安排。10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重点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通知》,指导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要素密集地区做好科技金融服务。
广东是科技产业大省,也是金融大省,加快构建适应科技创新的科技金融体制是金融强省建设的应有之义 ,也是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从调研看,在科技要素密集的省市,不少本地中小银行已成为各地科技金融业务的先行者、领跑者。如科技金融业务已经成为杭州银行、北京银行、嘉兴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徽商银行等中小银行“金牌业务”。
从广东看,近年来,科技信贷规模增长较快,但主要贡献来自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 。本地中小银行在科技金融业务上起步晚,大多数银行在科技金融的核心能力培养、商业模式构建上仍未形成清晰思路,科技信贷供给有待提升,未能充分发挥服务本地科技产业主力军作用。
广东省委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广东中小银行,特别是科技要素密集的珠三角中小银行,应将科技金融发展作为做稳做精、探索差异化经营的重要方向 ,尽快破题。
一方面,要提高站位,保持战略定力。 中小银行长期以来习惯房地产、政务业务。对风险较高、波动较大但单笔贷款金额较低的科技企业,存在畏难心理。业务模式成熟的商业银行已经证明,服务科技企业风险可控、收益较高,大有可为。广东中小银行应抢抓科技金融发展的机会,对开展科技金融保持战略定力,加大资源投入,在授信策略、服务机制、产品创新、营销模式、外部合作、风险分担等方面进行系统变革,不断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另一方面,要抓紧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科技金融能力。 目前中小银行在科技金融方面开展科技金融业务,不能简单地模仿、照搬大型银行做法,也不能照搬普惠金融业务模式,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和扎根本地优势,提高对科技发展走向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围绕广东科技和产业特点,明确科技金融服务对象,抓住科技企业需求的痛点和难点,创新更具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科技金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政府、市场、中介机构等各方参与。从上述科技金融业务开展较为深入的中小银行看,其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鼓励。 比如杭州银行就提到,在起步阶段,依靠政府国资担保公司,逐步建立起对科技行业的风险认知。因此,有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引导符合条件的区域和中小银行积极开展科技金融业务,激活中小银行服务科技金融的能力和活力。
他山石
上海面向科技型非上市公司
试水“股权”业务
位于临港新片区生命蓝湾园区内的昊丰医疗科技是一家专精特新企业,为国内许多知名医疗器械公司提供介入医疗器械产品的球囊、导管、导丝和生产设备。去年底,公司出台了股权激励方案,但是拿到股权激励的公司核心团队必须自己掏钱买股权,而且金额还不小。“一笔来自银行的股权激励贷避免了核心团队成员没钱买股权的尴尬。”公司财务负责人介绍。
“股权激励贷”是上海科技金融服务的新“靶点” ——聚焦科技型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以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科创型中小微企业发展。除了股权激励,上海银行业积极尝试认股权贷款。2022年11月,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全国首家认股权综合服务试点平台。截至目前,北京、重庆、上海等地的区域性股权市场获批开展认股权综合服务试点。 其中,上海的认股权运用场景较为丰富,有诸多创新。
上海陆家嘴。新华社 发
“在这一试点之下,过去单打独斗的银行可以抱团,甚至联合其他机构,在统一的平台上登记托管、转让交易。”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总经理张隽介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已积极参与其中,探索形成了“银行+认股权”“银行+产业园区+认股权”“银行+担保+认股权”等多种业务模式 ,为上海中小科创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路径。
下一步,上海银行业在“股权”领域还有新文章可做。据透露,上海一些银行已经着手为参股型并购贷款业务做准备。去年底,上海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确提及,研究开展参股型并购贷款创新试点。对于亟待发展的中国并购市场而言,上海的这一创新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助力。
来源:南方+
责编:黄利飞
一审:黄利飞
二审:曹娴
三审:李伟锋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