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传承:肖韶山带领残疾人“雕刻”人生新篇章

衡阳市残联 刘勇 罗文鹏 谢小青   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06 11:29:13

刘勇 罗文鹏 谢小青

开胚、画图、修光、精雕、打磨、描色……在祁东县三福竹木雕刻工艺厂内,一群残疾人学员正在细心雕刻,除了风扇叶片的转动声,偶尔会有开锯、敲锤的声音打破宁静。7月初开始,他们在省级“非遗”项目祁东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肖韶山带领下,为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的“非遗”博览会雕刻108位祁剧人物脸谱。

对身患残疾的他们来说,一刀一刻都很艰难,但凭借着超常的耐心和专注力,慢慢雕刻出栩栩如生、形象各异的作品。他们在用心雕刻艺术品的同时,也是在“雕刻”自己的人生。

研习木雕技艺,为自己“逆天改命”

留着一头干练的板寸,身穿新中式棉麻衬衣,他一手捏着玻璃茶壶,向来客解说一种雕刻“尾料”泡制的茶饮,然后把自己学艺、创业、传承的离奇经历娓娓道来。

7月的一个上午,我们在三福工艺厂见到了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木雕工艺大师。若不是亲眼所见,从他侃侃而谈、风轻云淡的神色间,很难将他与残疾人这个身份联系起来。

肖韶山出生在祁东县黄土铺镇一个乡村艺术之家。爷爷会扎纸马、刻床花、纸雕图饰,父亲会做泥塑生肖及人物头像。这些在中国能工巧匠中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让孩提时代的他非常着迷。

然而,小儿麻痹症导致的腿部残疾,曾让他寸步难行。他爱读书,酷爱绘画,有足够好的分数去上大学,却因为残疾失去了考大学的资格。遭受别人的冷言是常事,长大后想去上班、打工,却被各个单位、工厂拒之门外。

那时的他很自卑,彷徨、无力、绝望。可是,他不甘心、不服输,不愿向命运屈服!

1988年,本着试一试、闯一闯的心态,肖韶山南下广州打工。就在他处处碰壁,依然不抛弃、不放弃的时候,人生突然迎来峰回路转的曙光。

一次偶然的机会,肖韶山听说东莞的超群工艺院招学徒。他当机立断,马上买好车票,从广州赶到东莞。这一次,好运终于到来,他凭着扎实的绘画功底顺利进入超群工艺院。

像是一道光打在身上,灰暗的人生开始变得光亮。他很珍惜这次“逆天改命”的机会,他在超群工艺院当了两年学徒、两年正式员工,由于勤奋好学,从众多学徒中脱颖而出,得到香港来的木雕大师指点,打下扎实的雕刻功底。学习工作之余,他四处拜访民间艺人,广交石雕、角雕、微雕方面的朋友,苦练雕刻技艺。

就这样,他从一个木雕“小白”,慢慢蜕变为技师级工匠,为自己闯出一条人生的康庄大道。

荟萃各派所长,“激活”祁东木雕

作为中国传统木雕的地方分支,祁东木雕脱胎于传统木工“雕花”,主要应用于建筑装饰及家具制作上,包括屋檐、栏柱、屏风、窗楹、牙床、桌椅案等,盛行于祁东、祁阳、常宁、邵东、衡南等地区。

1993年,肖韶山从广东学艺归来,创立木雕工作室,但由于产品不对路,创业失利。通过深入分析,肖韶山猛然发现,自己的木雕产品“水土不服”。

“我在广东学习的木雕刻法,具有岭南木雕夸张的艺术特征,与本地流行的湘工祁雕的求实风格有很大不同,不太受当地市场欢迎。”肖韶山说,祁东木雕植根于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文化思维和审美体系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此后几年,为了掌握祁东木雕的老技艺、老传统,肖韶山走遍祁东城乡,开始了一段“格物致知”的文化苦旅,重新打开祁东木雕的时空之门,

从中国传统村落沙井湾民居,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状元桥及留下岳飞足迹的大营寺,他细心考察梁柱、阁楼、戏台等建筑构件,收藏桌、椅、台、柜、床等各式古代生活用具。他用一名匠人的眼光,重新解构每一处雕花和纹样的线条比例、人物形态、历史渊源,然后再模仿、还原,直至完全领悟其中奥妙。

那几年,他还跑到广东深圳、浙江东阳、广西桂林、福建仙游、海南海口等地寻师学艺,一边雕刻创作,一边广交朋友,研究不同流派的木雕技法,学习市场经营之道。

勤奋耕耘,终于结出硕果。2007年,肖韶山参加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获得木雕组第一名;到日本静冈参加世界残疾人手工雕刻技艺大赛,获手工雕刻技艺第四名;不久,又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9年,他获得第54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金凤凰”创新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2013年4月,他获得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雕刻类)称号。

经过多年努力和沉淀,肖韶山逐渐成为祁东木雕的“领头羊”和“话事人”。他牵头打响湘工祁雕的市场品牌,与同门师弟严石平牵头成立祁东县祁州雕刻艺术家协会,将祁东木雕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项目,系统开启了祁东木雕的现代传承。

无门槛招收残疾人,是传承更是大爱

师徒传承,是古老技艺延续的生命线。

肖韶山的木雕作品远销港澳台,出口到日韩、东南亚以及欧美华人聚居地。在“收徒弟”这件事上,他有着严格的标准:必须有较好的美术功底,有耐心,能够坐好“冷板凳”。

但对于残疾人,他放弃了自己定下的标准。他深知残疾人的生存艰难,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愿意为别人撑一把伞;因为经历过黑暗,所以希望给别人一道光。“招收残疾人学员,不设任何门槛。只要他们能够学,我就愿意教!”肖韶山说。

2000年,在外闯荡多年的肖韶山再次回到家乡创办雕刻作坊,向残疾人学徒传授雕刻技艺,不少人慕名而来。

其中,有一位学员患有小儿麻痹二级残疾,曾经无法站立。在学习木雕的过程中,他找到自信,重燃生机,还奇迹般地恢复了自主站立、行走的功能。“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激动得泪流满面。”肖韶山说。

这样的奇迹激励着肖韶山坚持做好残疾人培训工作。结合自己的经历,他始终认为,“雕刻非常适合残疾人修习,是肢残人士自食其力的‘最佳选择’。”

多年来,省、市、县残联对肖韶山培训残疾人的事迹高度关注,也持续给予政策、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授权他挂牌成立残疾人雕刻培训基地,授予他“衡阳市残疾人自强模范”称号。

无论是雕刻技艺,还是经营管理,肖韶山始终在积极探索。他以祁东县三福竹木工艺雕刻工艺有限公司为平台,通过“公司+工作室+个人”的模式支持残疾人学员创业。学员出师后独立开雕刻工作室,销售不出去的产品可由公司统一销售,公司的部分订单也交给学员的工作室生产。此举降低了残疾人从事雕刻行业的创业风险,也大大促进了祁东木雕的活态传承。

截至目前,肖韶山共培训残疾人学员1100人,有560余人独立从事雕刻工作,人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000万元以上。

今年7月,三福工艺厂承接了省残联举办的2024年残疾人竹木雕刻技能培训班,来自全省各地10名残疾学员参训。他们成为祁东木雕“非遗”传承的新火种,去努力“雕刻”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责编:黄伊婷

一审:黄伊婷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