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06 15:16:21
农民们正在收集运送秸秆。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李思源
秋收后,位于湘潭县排头乡松梓村的湘潭伟联工贸有限公司逐渐忙碌起来。秸秆被运回公司厂房后,工人将秸秆放入草支垫成型机,经压制、捆装制成草支垫,用作运输防滑材料。
“公司已投产10余年,年销草垫(棒)2000吨左右。”该公司负责人何彬介绍,相比木材,草支垫成本低、无污染、弹性好、摩擦系数大,是铁路、公路、机械、水运的理想加固材料。“公司产品供不应求,定点销往湘钢、涟钢等企业,也常有周边衡阳、株洲等地区的客户登门订货。”
整齐排放的秸秆。
秸秆打包成草垫,变身货物“保护垫”;秸秆收集粉碎,混合畜禽粪污成为优质有机肥;秸秆种蘑菇,“一亩田脱贫”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在湘潭县广袤的田野,大片水稻被收割后,遗留下来的秸秆不再是“包袱”。
湘潭县是农业大县,年种植水稻、油菜等农作物145万亩以上,秸秆资源丰富。曾经,一些农村地区焚烧秸秆现象比较普遍,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如何充分利用秸秆价值,让处理秸秆的良好愿景在现实中“落地”,是湘潭县一直在探索和实验的课题。
近年来,湘潭县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打好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举措来抓,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路径。今年,湘潭县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列入县委1号文件重点工作之一,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秸秆打捆农机推广、仓储体系建设,统筹整合200万元资金,支持晚稻低茬收割、离田储用,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政策资金的支持下,全县主体规模进一步加强、秸秆利用队伍进一步壮大、收储用基数进一步增长。
秸秆变基料,长出赤松茸。
在秸秆利用模式方面,湘潭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户参与、社会联动,大力培育和扶持相关经营主体,形成了以伟联工贸和超龙合作社为代表的“原料化”利用、以六斗冲公司和伟胜合作社为代表的“饲料化”利用、以华绿公司为代表的“肥料化”利用以及以“深耕一亩田”模式为代表的“基料化”利用等一大批秸秆收得上、储得住、运得出、用得好、效益佳、可持续的新型经营主体。
一场“绿色革命”正在莲乡大地悄然上演,曾经被视为“生态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成为“绿色宝物”,不仅破解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的难题,更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创新之路。今年,湘潭县预计收集打捆秸秆达到6万吨以上,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产值增加2200万元,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安排农民就近就业1000余人,增加收入600万左右。
责编:胡孟婷
一审:蒋睿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