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巨帅 陈杨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2024-12-07 14:49:43
精简优化考核,是为基层减负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基层工作中,“花20%的时间工作,花80%的时间证明做了多少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生怕哪一点做不好就给单位扣分”的担心也时时如影相随。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为基层减负,各级各地也相继出台政策精简考核,但考核领域之弊并非一日之寒,着力为基层松绑减负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记者结合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发现,考核减负推进过程中还有“盲区”,有的考核陷入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窠臼,不仅给基层带来重重压力,也让工作有落虚落空之忧。
个个齐登场,多头考核忙不迭
采访中,有干部反映,每年要接受的综合考核里有来自环保、自然资源、住建等多个条线的考核,一些刚刚开会发文部署的工作,没几天就搞各种督查检查,不仅上级要考核,平级单位之间也要有比较——条线考核难合并,多头考核仍然应接不暇。
根据掌握的问卷样本分析来看,分别有38.5%和26.2%的受访者认为考核部门过多、考核频次过密是困扰基层的“痛点”。有的考核密集,一些部门以考核作为推动落实工作的唯一方法,各级各类督查仍然较多,基层疲于应付。东部某市干部坦言,年评比、半年总结不够用了,甚至出现日调度、周评比,频繁考核更多的是考核眼下,难以反映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成效,导致一些干部只盯“显绩”不重“潜绩”。有的地方考核缺乏统筹谋划,各自为政,不同条线都集中在年底下达考核要求,甚至对同一工作重复考核、交叉考核,让基层干部做了很多无用功。而涉及一些综合性指标,部门之间往往推诿扯皮,缺乏主动沟通和协作,政出多门、相互打架导致基层不断权衡“挨谁的板子”。有的“夹带私货”,设置“隐形”考核,把相关工作内容加入到年底考核中,在考核方案以外擅自增加指标计分项或改变指标评价标准,导致评价尺度不一,不仅增加考核难度,也影响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还有的不让搞督查检查就搞调研,以调查研究之名行考核之实。东部某乡镇干部说,有的考核组换了“马甲”改叫“督导组”“调研组”,逼得基层“不是在陪同督导就是在迎接调研”,无心无力干好本职工作。如此考核,看似精简了,实则泛化了。
求全不求精,内容指标太繁琐
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18项,环境卫生、着装要求等也被纳入考核指标,在西部某县卫健部门的2024年综合考核中,总赋值数超千分……考核指标多、标准细,如此“全面”让基层干部叫苦不迭。
考核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考核内容,决定了干部有什么样的努力方向。从问卷情况看,在回答“对考核中的哪些不良现象感受最强烈”这一问题时,有58.5%的受访者选择了考核指标过多的选项,有27.9%的受访者选择了考核流程过繁的选项。有的考核针对性不强,上下一般粗。一些是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没有差异化,缺少结合地方、部门、领域特点的指标设计,造成有的地方即使尽全力“跳起来”也不可能“摘到桃子”。比如,有的市县位于生态涵养区,工业发展受限,但考核经济指标却远大于环保指标,基层无奈只有虚报充数应付。一些是照搬照抄上级文件,机械设置标准后一股脑“甩”给基层,自己不务实,还拉着别人去做虚头巴脑的事,力图赶快出成果、见成效。采访中,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谈到,“乡村建设指导标准全省一个样,都要求有亭台楼阁、廊桥水榭,这让没有河流的乡镇怎么办?”但考核要对标检查,于是当地只能依葫芦画瓢“完成”,逼着大家弄虚作假当演员。有的随意增设考核指标,内卷化严重,把考核当作“大箩筐”,打包报计划、执行做拆分,搭车设置考核内容,甚至搞“套娃式”考核嵌套指标,细化条款繁多难懂,基层为了完成偏高的指标疲于奔命。有的指标体系庞大,设置“面面俱到”,聚焦重点不够,结果往往盯在细枝末节,该考不该考的都考,工作就会偏离主题,无所适从,不仅效果不佳,还把基层折腾得够呛。
材料打转转,方式方法做虚功
问卷数据显示,超五成受访者认为当前考核材料过多,以“痕迹论英雄”和“材料论英雄”现象依然普遍,是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留痕、轻结果的管理导向更是加重了基层工作负担。
有的视咬文嚼字“虚功”亮眼重于埋头苦干“潜绩”过硬。一些地方在干部考核方面过多依赖材料评价,一味强调“台账痕迹”,甚至对含金量并不高的所谓“创新”加分,基层干部只好挖空心思写特色,将大量精力放在“美颜”台账上,致使考核评价异化为“干得好不如写得好”。中部某地参与考核的干部坦言,考核查看留痕的多,对实际业绩和群众评价关注得少。考核只要材料、只听介绍,不到一线、遑论实效。有的地方视留痕重于工作本身,把开会发文、拍照留痕、制作学习笔记等作为评判工作优劣的标准,甚至要求工作先拍照上传打卡,“痕迹主义”作祟,看似忙忙碌碌,实则建树寥寥。过多过杂的政务APP、微信群强制推广、滥用积分排名也是基层反映强烈的问题,有的为了显示亲民为民,甚至不惜请“枪手”在政务平台上刷评论、搞互动,让事情整个变了一个味道。如中部地区某部门曾在网络评选中违规要求各社区投票,并将投票情况与平时工作考核挂钩,造成不良影响。有的视线上“数据报备”重于线下实地查看,片面以“数字化台账”取代实地调研考察,对于各级上报的数据不核实、不对账,简单拢一拢、堆一堆、串一串就成了一年的工作,甚至对编造的数据、捏造的材料也未能识别,导致日常考核难以保证真实性,年底考核又缺乏严肃性。
考用“两张皮”,结果运用不落地
结果运用事关考核工作的权威性、公信力,真考真用、随考随用、考用结合才能彰显功能、体现价值。但现实中,开展考核时“楼梯震天响”,结果运用时却“不见人下楼”的现象却时有发生。问卷中,有27.9%的受访者认为考核结果互认互用难。重“考”不重“用”、重“点”不重“线”的形式考核无异于“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不仅挤占基层时间精力,耗费公共资源,还挫伤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影响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有的是考得不准,一些地方考核工作“以点代面”,考核往往集中于年末,重年底、轻日常的情况比较普遍,分析研判对一时一事和一贯表现畸轻畸重,对定性与定量、关键与日常把握不够,导致考核结果“画像”不准,“分辨率”不高。访谈中,有的干部对考核未能真正全面、立体、客观地反映整体工作状况感到很“受伤”:“仅通过一两次投票就对干部一年的表现作出判断,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待商榷”。一些考核工作事前准备不足、业务了解不多,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工作开展情况,考核发现的问题浮于表面,不能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有的是考而不用,没有奖优罚劣,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教育培养、管理监督不挂钩,对考核优秀、实绩突出的干部,在评先评优、提拔晋升等方面并未优先考虑,存在平衡照顾、撒胡椒面的情况,甚至搞“平均主义”“大水漫灌”式普惠奖励,考核传压力、强动力、激活力的作用发挥有限。有的是效果不佳,考核激励只是“看起来很美”,但缺乏考评精准量化和结果刚性兑现,往往是激励谋划“起大早”,政策兑现“赶晚集”,导致以考核推动干部担当作为的效果不彰。种种现象一言以蔽之,就是对待考核结果运用嘴上说着重要,实际做的让人感到可要可不要。
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不少受访者通过问卷反映了考核之所以滋生形式主义之风、出现导向偏颇,重“数据”、轻实效、失真准的主要原因。比如,有的是领导政绩观不正,总想“大干快上”导致加码考核、指标“臃肿”;有的是部门本位主义,总想“我的活重要”导致“搭车”考核、频繁考核;有的是统筹协调乏力,导致计划管理失之于宽,考核事项整合不够,考核信息共享不畅;还有的是推进工作新招少,对以考促干有路径依赖。对基层干部反映强烈的考核“痛点”,必须发现一个整治一个,既要不断端正干部的政绩观,又要做好考核统筹整合,把虚头巴脑的事项清除出去,将基层干部从无效形式中解放出来。惟其如此,方能让考核真正成为抓落实的利器。
责编:徐凯琦
一审:姚茜琼
二审:唐能
三审:赵雨杉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