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新域丨扎实培养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青年人才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09 10:00:07

邓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当前,我国国际传播工作仍存在话语体系自主性不强、传播预期与效果偏差较大等困境,破解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扎实培养具有文化自信、技能自信、表达自信进而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青年人才。

培养青年人才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结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培养青年人才文化自信,必须抓住教学课程这个重要载体,加强对青年人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与专业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开发本土教材、用好课前5分钟等方式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青年人才充分了解热爱中华文化。比如开展“用外语讲好非遗故事”活动,鼓励青年人才通过用英语讲述湘绣、陶瓷、戏曲等非遗的来龙去脉,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开设常用文化知识普及课程,如中国古代史等,让青年人才系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青年人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的知识储备能力。通过开设中外文化互鉴课程,促使青年人才在认知和理解中外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合理批判并尊重不同文化,进而提升文化思辨能力,以便更好地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

培养青年人才技能自信。国际传播人才是中国声音的传播者,肩负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使命,这就要求国际传播人才跟上“发展潮流”,提升传播能力。培养有“硬核”技能的国际传播人才,改革教学方式,注重青年人才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传统的校内教学和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广泛开展参与式、研讨式、辩论式等教学。加强课后教育,鼓励青年人才积极参与对外交流活动。建立校内校外联动育人模式,积极搭建实习实践平台,组织青年人才参与国际交流、游学访问、社会调研、企业实习等项目,让青年人才亲身体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提高青年人才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打造一支有足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大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鼓励国际传播业界人才进高校上课、讲学,优化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在高校兼职教学的业界人才等单位和个人的相关激励举措,打造一支业务精湛、教学稳定的综合教学队伍,助力培养国际传播人才。

培养青年人才表达自信。国际传播工作是与人交流的工作,必须能够熟练运用外语、敢于表达。用好开放学习平台,助力外语课程学习。面对部分高校外语师资不足以及小语种课程匮乏的现状,高校应充分利用丰富且优质的网络资源,精心挑选相关在线开放课程,为青年人才开辟多元化学习渠道,以满足他们自主学习需求,为提升其外语能力创造更优越的环境。推动跨学科融合,精心打造多元外语课程体系。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为目标,落实“外语+新闻”“外语+新闻+历史”“外语+新闻+政治”等学科融合,丰富课程结构、教学内容,融通不同专业,健全学科融合型师资队伍,着力培养有全球视野、掌握各项传播和外语技能、熟悉中外文化、通晓国内政策和国际规则的人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尹虹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