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鸭窠围的夜》到《从鸦角洄到鸭窠围》 ——“从文乐读社”第一次线下活动侧记

佘琴 向莹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09 15:48:4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2月9日讯(通讯员 佘琴 向莹)12月8号,沅陵县从文广场从文乐读空间内,一场独属于沅陵人的文学交流盛会正在进行。从文乐读社社员及众多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品读沈从文先生作品《鸭窠围的夜》和周万水先生作品《从鸦角洄到鸭窠围》。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沅陵沈从文研究会会长周万水作为嘉宾出席,沅陵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谢生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戴小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远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朱彩辉参与此次活动。

“这个晚上,夜有些长,鸦角洄和鸭窠围一起,掏走了我的睡眠,时间在沉默中流过,对岸的那点微弱的灯光,如我手中思考的烟头”。在主持人覃王平低沉浑厚的朗诵声中,活动拉开了帷幕。周万水先生首先介绍了沈从文先生生平经历以及沈从文与沅陵的故事。随后向大家分享了其作品《从鸦角洄到鸭窠围》创作过程。周万水先生从大湘西文化历史背景和沈从文个人生活经历两方面,以《边城》及《鸭窠围的夜》为例分析了沈从文作品的艺术与人文特征,阐述了沈从文作品田园风格背后隐含的悲剧特质。

随后,从文乐读社社长徐云林分享了自己阅读《鸭窠围的夜》和《从鸦角洄到鸭窠围》两部作品心得体会。他谈到,《鸭窠围的夜》中三次羊鸣是夜曲中挥之不去的音符,化成了全篇的象征,它象征着美之生命的消逝,甚至是宣告了沈从文湘西世界理想的破灭。如《从鸦角洄到鸭窠围》中所说,鸭窠围是真实的,但也像是虚拟的,在阅读视觉下,鸭窠围就像人们寻找的桃花源一样,它到底在哪里并不那么重要。

接下来的自由交流环节中,参与者们踊跃发言,纷纷道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戴小雨谈道:《从鸦角洄到鸭窠围》最令我感动之处是那个遗弃在屋檐上的时钟,一个作家的高明、精心之处往往就埋藏在不经意之中。

张远文表示:认识和理解沈从文先生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他的认知,他粹美背后的忧郁和悲凉,并执着前行的过程中,用我们的脚步、我们的文字、我们的阅读能够向他表示一点敬意,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对我们自身难得的好处。

朱彩辉提到:沈从文所有的文字,都在不动声色地用悲悯的情怀,用他自己平和、温柔的语言记叙了当时那个社会恶劣的环境。比如那些抽烟的人,那些一去不回的水手。很多人读的时候可能只感受到了文字的美,感到鸭窠围好像是一个世外桃源。但是现在来读,特别对于我们在沅水流域生活的人来说,它是乌托邦式的,但也是很残酷的。

沅陵县乐朴乐读公益中心理事张晓英说道:这次主题分享活动结束后,我要自己认真地读沅陵土本作家书,我还要影响周围的人来读我们沅陵作家的书,把沅陵作家的创作成果向外传播。

省作协会员潘逢燕讲道:阅读不是为了发个朋友圈证明自己爱读书,而是要为了某一种很明确的目的去读,慢慢积累最终让自己接近在座老师们的水平。

活动尾声,沅陵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谢生志为周万水先生颁发了沅陵县全民阅读顾问聘书,周万水先生为徐云林先生颁发了从文阅读社社长聘书。

责编:瞿云

一审:邓嘉利

二审:瞿云

三审:李周颖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