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时评丨找准评论“触点” 引爆青春“燃点”

曹茜茜   湖南日报   2024-12-10 06:36:16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曹茜茜

主流媒体如何找到“我们想说”与“他们想听”之间的平衡?继2024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最近在长沙闭幕后,业界对“正能量”与“大流量”、“守正”与“创新”、“大视野”与“微表达”的讨论之声连续不断。

如果要给今天的青年画像,那将是一幅色彩斑斓、丰富多元的“巨制”。他们是“i人”与“e人”、“淡人”与“浓人”各行其是的一代,是在“内卷”与“躺平”、“头铁”与“脆皮”之间“反复横跳”的一代……他们在传统与现代的话语表达中碰撞融合,看似“网言网语”,实则“人间清醒”。尤其是当下,青年思潮与人工智能“并肩而行”,促使主流媒体发生系统性变革,评论工作也面临着全新挑战。不断谋求创新,用“青春组曲”贯穿评论内核,与青年群体产生有效的思想共鸣,是十分迫切的课题。

探寻主流舆论新表达,必须重视青年受众的喜好与需求。本届论坛讨论中,一个明显的风向就是,无论是资深学者还是业界前辈,“画风”都变“软”了。他们有的用时下流行的语言表达观点,有的将青年评论员推至“台前”,还有的已经打入年轻人“内部”。比如,中国青年报组建“青平”工作室,很多重大报道(评论)和项目都让年轻人“挑大梁”;湖南日报探索打造“岳麓山”“生活铺子”“青年说”“经武快评”等视频、音频、漫画评论,用年轻人的笔触和镜头表达年轻人的观点。其实,主流媒体与青年之间并没有坚不可摧的“次元壁”,只要主动看见青年,就能被青年看见。

眼里有青年,还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不可否认,青年的话语表达与传统的主流叙事产生过一些碰撞。202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B站联合一众主流媒体推出的宣传片《后浪》,就曾被不少年轻人“一边笑纳,一边吐槽”。这背后的原因,就是部分主流媒体“看见”了青年的所思所想,但没有理解他们“忧从何来”“喜为何生”,或许在内容表达上也没有“感同身受”的贴近感。我们常常说新闻工作者要践行“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其实,党报评论要直抵人心,评论员们除了坚持践行“四力”,还要有强大的共情力。

青年在哪里,党报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党报评论既坚持内容上“以心换心、以心交心”,又积极在表达形式上“老树开新花”,就能抵达青年、影响青年、带动青年。

责编:沙兆华

一审:胡泽汇

二审:朱晓华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