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10 10:33:06
陈佳
马克思认为,为了实现理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主体性”重要命题。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离不开文化实践能力的提升。
提升文化实践主体的能力是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实践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应把准文化发展脉搏,在理论自觉与历史主动中巩固党对文化实践的领导主体地位,抓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顶层设计。应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对提升文化实践主体能力的重要作用,包括鼓励文化主体在市场机制下进行文化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激发文化主体的内生动力,使之成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中坚力量。当然,我们还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实践的积极性,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在文化实践中提高群众自身的文化素养,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巩固文化主体性。
发挥文化实践的桥梁作用是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关键。教育是文化的重要形态。在“育新人”的使命下,我们应当强化以文化人,使学生从小就对中华文化有深入的认识。同时,培养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专业人才,能够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承担起文化论述、传播与创新的重任。还要重视媒体对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媒体,尤其是新媒体,以其广泛覆盖和高度互动的特性,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鼓励媒体创新传播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如通过数字媒体、社交媒体等平台,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中华文化,吸引各年龄段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同时,媒体还应承担起价值引导的责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不良文化侵蚀,确保中华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此外,我们还要激发艺术机构和文化活动的活力。艺术机构和文化活动是文化实践的直接呈现,它们通过展览、演出、节庆等形式,使文化主体有机会亲身体验和参与文化的创造。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支持这些机构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传统艺术节、学术研讨会、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为公众提供接触和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
深挖文化实践客体的潜能是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保障。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载体,其潜在价值的挖掘与利用关系到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竞争中的地位。确保中华文化主体性,就必须加强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防止其因自然侵蚀或人为破坏而损失。应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让这些传统技艺和文化习俗得以代代相传。同时,将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如开发文化旅游、建设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激发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进一步巩固主体性。此外,通过国际交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不仅能够弘扬中华文化,更能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其主体地位。坚持独立自主与兼容并蓄。在对文化遗产的挖掘过程中,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全球化进程中,也要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这需要文化工作者密切关注世界文化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前沿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发出中国声音、写好中国故事、提出中国方案,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文理学院基地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课程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研究”(24E11)阶段性成果】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尹虹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