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0 10:34:38
推荐人:李青娟
会接触到《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是偶然有一次家中的电视正在播放《朗读者》,那期的主题是勇气,请来的嘉宾刚好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她当时在节目中深情讲述了她的敦煌岁月,她的勇气和情怀让我深受感动。
《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口述
顾春芳——撰写
《我心归处是敦煌》是由樊锦诗院长口述,北京大学教授顾春芳执笔而成,是樊锦诗院长第一次面对读者,讲述自己的一生,是如何从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成长为风华正茂的北大才女,再蜕变成为守护了735个洞窟超过50年的“敦煌的女儿”。
推荐理由
这本书不仅讲述了樊锦诗院长的个人命运、人生经历,还涉及到敦煌的历史、艺术、学术以及敦煌保护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既是个人传记,又是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史,更是几代人守望莫高窟的一份历史见证。书中最让人动容的是“莫高精神”的永恒价值与意义——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
主要内容
01
樊锦诗的个人命运
樊锦诗1938年出生于北平,从小在上海长大,是一位江南闺秀,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条件优渥。 1958年,她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2年毕业后,报名到敦煌研究院实习。
初到敦煌的樊锦诗,就被云蒸霞蔚的佛国世界和“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壁画深深震撼,到现在已经待了60多年。如今她已86岁高龄,获得了很多荣誉,但依旧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莫高窟的守门人。
02
千年莫高窟
莫高窟最早的壁画可以追溯到1650年前,此后800多年间,不断有人在这里开窟造像,一直持续到元代。敦煌地处河西走廊的尽头,是中原和西域的交界处,所以莫高窟的壁画融合了中原、印度、波斯,甚至希腊文化等诸多元素。
我们的历史和文明,在这几百年走过的每一步,都在莫高窟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如反弹琵琶图、张骞出使西域图等壁画就以独特的叙事方式记录了盛世中华的辉煌与风采。
03
莫高窟的守护
1900年,发生了两件中华民族历史上堪称耻辱的大事,一件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另一件就是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与被盗。
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我们的国家根本就无力保护遍地宝藏的莫高窟。于是侵略者接踵而至,留下了一个破败不堪的莫高窟。
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洞窟内有的地方已经模糊、退化,甚至开始脱落,因为莫高窟的消逝是不可逆转的,在随后几十年的日子里,樊院长一直在想方设法为莫高窟“续命”,竭尽全力把不可再生、不可永生的文物,用一种方式让它永续利用、永久保存。樊院长进行了一些尝试,最开始觉得应该加紧做档案,加紧拍照,但是时间久了照片会褪色,必须另寻他法。
80年代末,樊院长提出了数字化概念,图像只要变成数字,它就永远不会变了。由此,樊院长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三维的世界里重新建造一个一模一样的莫高窟。
到今天,莫高窟共735个洞窟中,已经有230多个洞窟实现了用数字化的方式记录保存,这项工程目前还在继续。
今天我们也可以在“数字敦煌 ”网站上看到很多关于敦煌的图片。
“数字敦煌”上线于2016年,是由樊院长提出并推动实施,旨在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和利用。在里面可以看到非常多经典的洞窟和壁画,动动手指就可以欣赏敦煌石窟内部壁画、雕塑的高清图像,还能进行VR虚拟现实体验。
从2017年开始,莫高窟就陆续推出联名动漫、文化遗产实验室,和热门游戏“王者荣耀”联名推出游戏角色皮肤,还有服装、化妆品等周边产品。
2023年,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打造的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开辟了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与弘扬的新模式。这些数字化的手段,都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一个非常鲜活、有趣的敦煌。
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科技铸魂,这正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生动实践。在文物界的数字化开发、保护与传播中,敦煌显然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阅读体会
“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樊锦诗院长就是这样的人,在她之前,也有无数像她这样的人。正因为有这些先辈们的努力、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莫高窟,才有了免于灾难的莫高窟,才有了不输于其他国家的“敦煌学”。正是因为这类人的存在,华夏文化的传承从未消失与断层,才成就了现在的中国。
(推荐人系中共郴州市委办公室文电科干部)
责编:姚铮铮
一审:姚铮铮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