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0 10:44:19
李超辉
耒水河畔读 好书 。这段时间,我再次研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套大著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充满独特的语言魅力,彰显强大的语言力量,篇篇都是美文,句句都是经典,读来让人感动、感佩、感奋,如饮甘霖,如沐春风。其中,体会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的重要论述:“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是对知识价值的笃定。常言道,“阳光照亮世界,知识照亮人生”。这种力量的根源来自何处?就是来自对知识价值的笃定。
非学无以广才。人生有许多未知领域,学习犹如一把万能钥匙。读书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没人压着你去读,也没必要按照别人的要求去读,读书无所谓“好”与“不好”,能读下去就好。读书的初衷,也不是说要你一年买多少套书、读多少本书,读书是一种习惯、一种态度,关键是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转变,也就是像冰心说的那样“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同时,读书不仅仅是私人的事情,读书是大家的事,“读书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要真正把读书作为一种不懈追求、一种生活方式,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
感悟之一:既要读有用之书,也要读无用之书
鲁迅先生曾说:“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博览群书,我深受其惠” 。人要生存,自然要学一技之长,以求术业有专攻。所以,一定要读那些有用的书,做到学以致用,或“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或换来“颜如玉”“黄金屋”“千钟粟”;最次也能整个养家糊口的饭碗。但也不能忽略那些无用之书,如果只读有用的书,钻进去出不来,弄不好就会把自己变成一个挣钱机器、官场狂人,缺智少识,无情无趣,思维怪诞,面目可憎。
常读有用之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如交友,要有所选择,多读好书、有用的书。有专家指出,现在要培养“T ”型人才。什么是“T ”型人才?“T ”下面一竖表示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就是立身之本,就是核心竞争力;上面一横表示有广博的知识面。两者结合,就表示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是集深与博于一身的人才。这种人才在横向上具备比较广泛的一般性知识修养,在纵向的专业知识上具有较深的理解能力和独到见解。读有用之书,当务之急是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具体来讲,就是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思想武装头脑、引领方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时,还要潜心学习党章。党章如旗,指引我们党的胜利方向;党章如史,记载我们党的前进步伐;党章如尺,量出我们党的规矩方圆。一部党章的演进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发展史。我们要在全面了解党章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其地位作用,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真正读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修好共产党人的“心经”。
会读无用之书。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年轻人要多读些“无用的书”。所谓无用之书,是相对于有用之书而言的,凡与专业相关,学到的知识可以在未来谋得一个社会立足的地位,或者能够给自己带来即时的好处的,都是有用之书。可以说,会读无用之书的人,必定有品味的,他们在现实的诸多压力下存有一份浪漫的理想,执著地寻求自己灵魂的安慰。那些闲书,只能给自己带来会心一笑,却不能带来牛奶与面包,面对世俗的压力,能够坚守自己理想,始终给自己心灵一份独到的馨香,这一定是有趣味、有品位的人。无用之书,很像《庄子》里说的“无用的树”,这棵树长在那儿,越长越大,变成一道风景不被人砍走,是因为这棵树既不能做家具,也不能当柴火。无用之书也就是那些表面上对我们来说没有直接功用,却能把我们整个人提升一个级别,使我们变成自己生命中一道美丽风景的书。比如,读《诗经》到底有用吗?除非你教《诗经》、研究《诗经》,否则读《诗经》也就是增强我们对于大自然的审美感知,以及陶冶情操。又比如,读唐诗宋词有用吗?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作用,但如果读熟了,就会觉得气质在逐渐变化,眼界、胸怀、情怀和情感都因此而发生变化。这类潜移默化的书,包括哲学、历史、诗歌、文学书籍等,它们实际上给我们带来的东西,表面上并不能直接服务于我们的人生目的。但如果我们多阅读这些书,大概率能使自己变成一个完善的、有品位的、有眼光的、有着人文情怀和哲学思考能力的完整的人。 我们不妨放缓脚步,翻一本闲书、听一段音乐、来一次旅行,定会发现“风景在别处”。这何尝不是人生的快乐!
感悟之二: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要求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他说,要“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强调要躬身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毛泽东同志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字之书,使人明智、聪慧、深刻、庄重;无字之书,使人执着、友善、宽容、警醒。我们要坚持知行合一,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
勤读有字之书。 有字之书是他人人生经验之精华。看有字之书,必须运用好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此为第一境,是为 “ 入读 ” 。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为第二境,是为 “ 苦读 ” 。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此为第三境,是为 “ 悟读 ” 。勤读有字之书,“入读”就是要进入读书的状态和境界,“苦读”就是要读懂、读深,“悟读”就是能将其运用于实践,并总结出教训经验。要担负责任,不辱使命,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好读书,读好书,不断积累知识,积淀文化底蕴,不负人生,不负韶华。
能读无字之书。 如果说有字之书是他人的智慧结晶,那无字之书就是大千社会、世事人情。虽然书中的话可以打开心门,但在面对困惑时,更多的是考验我们的态度,正确的态度与处理方式便是一种自我成长;虽然书中的话可引领方向,但更多的是考验我们解决难题的能力,解决难题的过程便是一种素质提升;虽然书中的话可以使我们变得清醒,但在陷入心灵的迷茫时,更多的是考验我们走出迷惘的步伐,走出迷惘的过程便是一种境界升华。这种历练是在单纯的读书中无法深刻体会的,久而久之,我们便会发现,当我们 “ 悟 ” 透了人生与社会这本无字之书,才能够真正让自己青春无悔、人生无憾。会读无字之书,即向社会学习,作实际考察。毛泽东同志说:“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会读无字之书,就要到群众中去读、去学、去领会,真正读到人民心坎上、读到百姓关切上。
感悟之三:既要读已知之书,也要读未知之书
读书是一种境界。读已知之书,如遇故交;读未知之书,如得良友。明代于谦在《观书》中描述了读书感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源随处满,东风花柳时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我们要常读经典佳作,对未知世界保持好奇心,怀揣勇气探索真理、拥抱未来。
肯 读已知之书。 书籍浩如烟海,人生岂能读尽?蔡康永说:“读书,就是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应当看到,当下有的党员干部的实际“本领”的“恐慌”与自我感觉的良好形成一种反差。当今时代,知识迅速更新,文化多元发展,快餐文化以其实用价值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干部读书应提倡“品质阅读”,即阅读经典,那种以“悦读”“轻阅读”来犒赏自己,以“快读”“浅阅读”来放任自己,甚至以“时尚阅读”来炫耀自己,对疗救“本领恐慌”于事无补。什么是经典?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说: “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说: “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立足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读经典著作应该成为一种品味经典、感悟人生的乐趣,成为一种与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讨论的方式,成为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既让自己益智增见、开阔眼界,又培养情趣、改变气质,更修身养性、平衡心态,以独特的魅力、高雅的气质不断提升自身软实力。
善读未知之书。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愈学习愈发现自己无知。我们古人也发出过“学然后知不足”的感慨。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接触的未知领域就越广阔,所产生的疑问也就越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就越多。可见,人类对知识的学习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应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要善读未知之书。比如,随着全球科技变革深入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然从高度技术化与学术化的频率中逐步向外延伸,形成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智能化新时代。也许,攀登科学高峰的旅程注定要探索更多未知的路,但未来总是美好的。可以预见,人工智能不仅会引发科技的变革,更会演变成社会发展的变革。有首歌这样唱道:“未知的世界那么大,走过的世界那么小。”世界宽广而深远,生活丰富而有趣,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要怀揣一本未读之书,期待一场未知之旅,绽放一缕未知之光!
(作者系中共汝城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
责编:姚铮铮
一审:姚铮铮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