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科普站 | 沧海桑田 一眼亿年——湖湘大地的地理变迁(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11 15:51:34

【编者按】

探索地质科学奥秘,传播自然资源文化,让“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2024年7月19日起,湖南日报社长沙分社联合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开设“博学科普站”专题,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与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彰显地博担当、贡献地博力量。

本期迎来的是沧海桑田 一眼亿年——湖湘大地的地理变迁(下)。 让我们跟随俞老师的讲解跨越时空,一起探讨了解湖湘大地背后的故事。

俞天石: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展陈部部长,稻花香里说丰年--湖南省耕地保护专题展”主要策展人,全国首个省级耕地保护专题展览策展人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湖湘大地的地理变迁,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3000万年前新生代古近纪中后期,喜马拉雅运动和如今仍在活动的新构造运动以地壳间歇性上升为主。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结合地壳上升的动力持续地塑造着地貌,逐渐形成了我们如今所见的 张家界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花岗岩地貌 等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在距今数千至几百年里,暴露在地表空气中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破碎成小的碎块,在重力、风和水等作用下移动到小溪、河流、湖泊里,逐渐沉淀积累成为松散的沉积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土”。不同的岩石种类决定了土壤的颜色、颗粒组成和成分。

其中一部分土壤富含有机质、腐殖质和水分,成为人们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基础。如果种植的是水稻、小麦、玉米和蔬菜,便是我们熟知的“耕地”。

由此可见,耕地作为对人类意义重大的一类土壤,不仅是连接着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媒介,在地球水循环和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延续中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那么,湖南这片土地上的耕地情况如何呢?湖南的地理特征,由其独特的地质演化所决定,形成了我省 “七山二水一分田” 的现状。数亿年海洋的历史使得全省近三分之一的面积都被极易被水溶蚀的碳酸盐岩覆盖。在降雨和地表流水的作用下形成无数大小不等的天坑和落水洞,造成大量地表水和土壤流失,正如民谣里唱的“八山二田水,地无三尺平”。

大部分地区难以种植农作物,耕地更是少之又少。我省耕地总量仅为全国的2.8%,人均耕地面积仅0.82亩,已经逼近了联合国人均0.8亩的警戒线。

面对这一挑战,湖南省在习近平总书记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殷切嘱托下,积极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的集成推广,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稳面积,提单产。去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了 613.6亿斤 ,连续四年站在了600亿斤台阶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显著贡献。这是对土壤和耕地保护的重视,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自然资源。

亿万年的地质演变,孕育了湖南这片“湘水清涟映碧空,岳麓山高接苍穹”的丰饶土地。这里见证了人类数千年的智慧和文明,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 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 这座因稻作文化而兴盛的城市,被誉为“中华城祖,稻作之源”。

6500年前,城头山古城就已经有了世界最早的水稻田遗址和保存完好的灌溉系统,为湖湘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彰显了湖南在全国农耕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湖南作为农耕重地,更应积极履行宣传我国土地资源国情国策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责任,引导全社会关心和珍惜土地资源,增强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意识,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耕地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