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三十年华丽蝶变的时代精神探析

廖琳   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12 15:12:00

文/廖琳

2024年是长沙市对口帮扶龙山县30周年,30年来,长沙市累计投入资金21.88亿元,实施项目2011个,龙山县GDP从6.91亿元跃升至112.33亿元,增长近20倍;财政收入从1.12亿元跃升至12.05亿元,增长10倍多;城市建成面积从不足5平方公里拓展到13.4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不足6万增长至19万余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78元跃升至14498元,增长20多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968元(2008年数据)跃升至29541元,增长3倍多。30年来,龙山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和民生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龙山县30年来的华丽蝶变,归因于以下三种精神:

源于湖湘大地“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1994年4月,国务院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力争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八千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国家的号召和安排部署下,京津沪粤苏浙鲁辽闽九省(市)一一明确结对帮扶地区,湖南不在对口帮扶省之列,只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济南市的对口帮扶地区。

素有“敢为天下先”的湖湘人民不甘落后,不愿一味被动接受外来帮扶。当年8月,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王茂林来到湘西州考察扶贫工作,和干部、群众广泛交流访谈,在当地召开的基层干部座谈会上,他以自己几天调研考察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一口气连提了八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温饱、饮水、用电、交通、广播、就学、医疗、住房等方面。回到长沙后,连夜找到时任省长陈邦柱商量湘西州的脱贫问题。第二天,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成立了“自治州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由时任省委副书记储波任组长,时任副省长郑培民任副组长。同年9月,省委、省政府明确长沙对口帮扶龙山县,从此,拉开了长沙市30年对口帮扶龙山县的大幕。

30年来,长沙市实施产业帮扶、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市场对接、招商引资、劳务协作、智力人才帮扶等“七大工程”,帮助增强龙山县的内生动力。为了在更广层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从2017年1月开始,长沙市创新帮扶模式,决定在市级层面整体帮扶龙山县的基础上,创新构建辖区内的湘江新区、国家级园区、部分省级园区和县(市、区)等19个单位与龙山县重点乡镇、村结对帮扶脱贫模式,多角度全方位支助,改变了原来一人一支工作队的局面,工作队从1支增加到了18支,工作人数由1人增加至40余人,龙山县的17个乡镇均有一支1到4人的工作队伍。

助力龙山县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后,长沙市坚持“脱贫不脱钩”“力度不减,机制不变”,继续帮助龙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改善民生事业、壮大特色产业、提质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加强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繁荣乡村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源于工作队员“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开拓精神

30年来,长沙市向龙山县先后派驻帮扶队伍13批,选派帮扶干部145人到龙山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有3人在龙山的对口帮扶之路上干了6年,有10人干了4年,很多人干了3年仍在继续干下去。他们牢记党的嘱咐和重托,舍弃都市的繁华与舒适,跨越“千里之外”,从岳麓山到八面山,从湘江之滨到酉水河畔,把龙山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们走村串寨、跋山涉水,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开拓精神,把汗水挥洒在龙山31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浇灌出龙山人民的幸福之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龙山不脱贫,我就不脱钩”“龙山脱了贫,我也不脱钩”的铮铮誓言。

龙山县位于湘鄂渝黔边区的武陵山脉之中,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区。要想富,先修路。工作队伍一进驻,就把修路当做头等大事来抓。1995年4月,位于龙山县城的长沙路正式放响开山第一炮。第二年7月,长1385米、宽34米的长沙路竣工通车,当天,万人空巷。从此,修路架桥一发不可收,长沙街、芙蓉路、岳麓大道、浏阳大道……一条条镌刻“长沙元素”的路和桥修通了,龙山县城也从“一条肠子街”发展成为“一城二区”、道路“七纵六横十支”的新格局。

工作队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如果没有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没有启动当地造血功能,一味靠外部输血,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旦外部力量消失,树木很快就会枯萎、河流很快就会干涸。工作队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将农业产业帮扶列为重点。如今,龙山县的百合、柑橘、烤烟、中药材、油茶、茶叶、养殖七大农业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培育省级龙头企业7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00余家,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的重要支撑。工作队着力帮扶龙山县工业园区建设,实施标准厂房建设,扶持建立现代中医药科技园,发展新能源产业,帮助工业园招商引资。同时,发掘龙山绿水青山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帮助龙山成功创建里耶古城、太平山、乌龙山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八面山、惹巴拉、茨岩塘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从此,大山深处人家,坐在家里就可以创造财富。

源于龙山人民“敢竞桃李色”的奋进精神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从来就是一场“双向奔赴”,只有两情相悦、两边发力,才能开出最绚丽的花朵,一厢情愿、一味等靠,结不出丰硕的果实。在长沙的对口帮扶下,龙山人民发挥本地资源禀赋、自然优势,敢与桃李争艳,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抢住机遇、大干快上,因地制宜、因地施策,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快速发展的新路子。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包括龙山在内的湘西人民自古以来就民风剽悍、坚毅刚强,这里曾孕育了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洛塔精神”。30年来,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龙山群众继续发扬和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洛塔精神,在项目建设上,他们有力出力、有物出物,在脱贫振兴之路上,先富不忘后富、先富帮助后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阻碍发展的堡垒,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龙山17个乡镇各具特色,他们在对口帮扶工作队的指导下,找准自身定位,依据独特优势,实现差异发展。茨岩塘镇是红军长征最后的出发地,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王震、萧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耶镇境内的战国秦汉古城遗址出土了3.8万余枚秦简,填补秦代史料的佚缺,以文字的形式“复活”秦朝历史,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12个国家级称号;苗儿滩镇的惹巴拉(土家语,大意为“美好、美丽的地方”)景区被誉为“土家族原生态文化的天然博物馆”;靛房镇是土家族之源,土家族语言标准音之乡,有打溜子、摆手舞、毛古斯、咚咚喹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名、省级15名……这些乡镇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作者系长沙市芙蓉区委党校副校长)

责编:瞿文君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