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丨划重点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为何学?学什么?怎样学?

张米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4-12-12 21:14:14

书页跃向文明,思想破题时代。

202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

2024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出版发行,同步下发学习通知,为各界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锚定精准方向,提供权威指引,对当下推进文化建设与社会长远发展极具标志性意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文化新的使命与内涵。把握好《纲要》“为何学”“学什么”“怎样学”的逻辑,是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新征程上行稳致远的关键。

 溯“源”循“流”,明晰“为何学”?

划重点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 理论总结

坚持“两个结合” 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 的重大成果,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的科学体系,

构成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为做好 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 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行动指南

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 ,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溯“源” ,自觉担当传承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集大成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理论本源上,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思想的肥沃土壤,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与列宁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思想来源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历程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石,从毛泽东文化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再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三次伟大飞跃;文化渊源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注入了深厚底蕴,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的科学思想体系。学习《纲要》,便 是引领我们回溯文化本源,汲取文化力量, 明晰文化传承走向现代的进阶路径,确保中华民族文化巨树根系发达、枝繁叶茂。

澎湃洪“流” ,精准回应时代命题。 当下,我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铁驰骋、5G领航彰显科技实力,物质大厦渐趋巍峨,却面临文化的“成长烦恼”。多元文化激烈碰撞,西方价值观裹挟资本之力冲击本土文化生态;国内社会转型期,群众精神需求日益多元复杂,文化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待解。 这个时代,在综合国力竞争的主战场 上,文化的影响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放大, 国际话语权争夺背后实质是文化理念的交锋。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紧扣民族复兴脉搏,精准回应时代乱象:以“和而不同”化解多元诉求矛盾,凝聚社会向心力 ;以“文化+科技”赋能中华文明以创新力量,3D打印创意复刻、AI数字人穿越古今、AR/VR让文物说话,传统产业借此蝶变,文化附加值催生新 经济效益 ;以中国式现代化驱动“文化马车”出圈出海,中国影视作品糅合武侠侠义与东方美学,向世界传递中式奇幻浪漫,为人类文明互鉴注入“中国活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明晰了文化的“源”与“流”,才能督促学习者于思想发展长河里找准定位, 明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价值和智慧力量。

 “纲”举“目”张,厘清“学什么”?

划重点

《纲要》 共14章、85条,6.8万字

系统阐释了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

全面反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文化领域的 原创性贡献

秉轴持钧,以一持万。 《纲要》论述深刻、结构严谨,按照由总论到分论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导向,逐步深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当下文化建设锚定坐标、明确方向。

学“纲” 立足宏观框架,学习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与长远目标。《纲要》开篇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这是总的理念阐述。在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等长远目标下,全书贯穿文化建设与国家全方位发展相融共生 ,是关联经济腾飞、社会凝聚、国际话语权提升的系统工程,战略地位不容小觑。

学“目” 深入内容细节,学习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和行业实践准则。《纲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个结合”、文化繁荣与文化强国等十二个方面,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详细的分点阐述,系统且全面地介绍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涉及的各个重要领域和理念。内容纵横交织,字里行间蕴藏着文化工作各环节“要领”。

例如,文艺创作板块 ,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激励创作者扎根生活沃土,书写百姓烟火、时代洪波,从脱贫攻坚一线的奋斗故事到科技创新前沿的热血拼搏,皆为素材富矿,旨在产出有筋骨、有温度的精品佳作;

例如,媒体传播聚焦舆论引导强调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融合转型,让正能量借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形式 “飞入寻常百姓家”;

又如,文化产业维度, 规划产业高质量、绿色化、国际化发展蓝图,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生机,数字文化产业强势崛起,成为经济新增长点与文化传播新载体。

纸上得来终觉浅。学其精髓,更要掌握文化创新、知行合一之理。 唯有在现代语境激活传统因子、接续创造,文化长河才能滔滔不绝。

 “动”“静”相融,把握“怎样学”?

划重点

原原本本、深入系统学,

结合实际、聚焦重点学,

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学,

更加自觉用习近平文化思想 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不断提高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学习《纲要》不能一蹴而就,需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动”“静”相宜里深挖思想富矿,促使理论真正落地生根。

原原本本、深入系统学 ,即“沉浸式”研读,是“静”学。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庞大、逻辑严密,唯有静下心来,逐字逐句精读原文,方能捕捉精髓要义。从核心概念剖析到理论架构梳理,品味文化自信的深厚渊源、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国情的必然;从文化传承创新到国际文化交流,理清内在因果、发展脉络,避免碎片化理解。这种静态深耕能沉淀学识厚度,为后续理论运用筑牢“承重墙” ,确保面对复杂文化议题不迷茫、有定力。

结合实际、聚焦重点学 ,意味着要跳出书本局限,要“动”学。 习近平文化思想最终指向实践战场,在学习《纲要》的进程中,必须紧密贴合实际工作与生活场景,精准聚焦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问题与关键环节。我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所处的环境各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并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

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学 ,则是“动”学高阶形式。 学习不应片面化的浅尝辄止,而应追求深度与广度的有机统一。学习过程中,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放置于整个思想体系的宏大框架中去深入理解感悟,让知识跨领域“流动”,助力解决文化发展的棘手难题, 彰显理论灵活适应性。

“动”“静”相融,彼此赋能,方能在循环往复间激发对理论的新思考,促使理论理解不断进阶。

理论学习是一场常学常新、永无止境的修行。 我们当以史为基、向新而进, 深入学习《纲要》,在多元思潮的碰撞中, 不断拥抱不变的民族“精气神”;深挖文化宝藏,以自信之姿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软实力的“大国范”。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