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15 16:45:36
编者按: 马桑树下、红土地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催人奋进。9月21日,长篇报告文学《马桑树下:红土地上的新故事》一经发布,引起强烈反响。
1935年,在贺龙元帅的带领下,4000多名年轻的桑植儿女,怀着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从桑植出发,踏上伟大的长征路。今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新时代的桑植年轻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32 个以“奋斗”为关键词的人物故事,传遍大街小巷。
11月11日起,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张家界频道推出《青春桑植,请回答》视频特辑,把镜头对准书本里的主角,以一帧一画的镜头,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奋斗热情。他们不负青春,更不负马桑树下的红土地,向他们致敬。
听到脚步声,刘俐妍推开办公室的门,在楼道的另一头笑着向我招手。34岁的刘俐妍留着披肩发,穿着绿色的裙子,优雅文静,如果不是有心理准备,我会以为她是哪所大学里艺术系的老师。
说到从海外回来的原因,她有些羞涩地笑:“家里就我一个孩子,没得选择,只能回来。”
我猜测,这只是表面的原因,她不愿意把一件平常的事情,在我的面前说得那么宏大。一个人,走过了很多地方,经历了很多事情,故乡就会成为内心唯一的归属。
可能是在这座山区县城长大的缘故,刘俐妍打小就有一个出国的梦想,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些遥远的土地,那些不同肤色的人,哥特式建筑,飘着悠扬钟声的教堂,都成为她向往的风景。
人是要有梦想的,一旦有了梦想,说不定哪一天就能将它变为现实。2008年,对刘俐妍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她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录取,成了金融系的一名学生,圆了她的第一个梦。
刚开始,母亲宋桃森总是担心女儿不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隔一段时间就忍不住问:“怎么样,还适应吧?”刘俐妍答:“妈,你放心,挺好的。”话是这样说,做母亲的一颗心还是在半空中悬着。
类似这样的对话持续了近两年。宋桃森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女儿一直嚷着要去国外,又一直说在国外挺好的,莫不是打算一去不回了吧?想到这,她心里直打鼓,决定去看一下情况。
那是一个冬天,她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出了机场,寒风呼啸,尽管穿着厚厚的棉袄,还是被冻得瑟瑟发抖。她虎着脸对前来接她的刘俐妍说:“你还说挺好的、挺好的,这里有什么好啊,这么远,坐飞机都要十几个小时,还冷得死。”刘俐妍自然听出了弦外之音,她笑着回答:“妈,我知道呢。”宋桃森有些小得意,瞟了眼近两年未见的女儿,脸上浮起了笑容。
2013年毕业后,刘俐妍没有犹豫,选择了回到老家桑植,那时宋桃森创办的企业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宋桃森原本是国营食品厂的一名普通职工,1988年企业改制后,她组织了一些下岗工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刚开始,她的想法特别简单,先做些山野菜卖出去,这样大家也不至于失业,有一份活计养家糊口。
刘俐妍回来的那年,因为拆迁,企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刘俐妍知道,企业要发展,必须有长远的眼光,同时交通很重要。在选择厂址的时候,她舍弃了县城周边,力主将厂房建在利福塔镇。那里离县城近,开车就十来分钟,正好位于张桑高速延伸段桑植高铁站对面,与九天峰恋景区咫尺之遥,开车只需5分钟,也就是平时人们开玩笑说的“一脚油门的事”,去洪家关贺龙纪念馆、刘家坪红色旅游景区,开车也就20分钟。之所以选择那里,她有自己的考虑,交通便利当然是最重要的,还有另一点她没有明说,就是企业的发展,终有一天要和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湖南张家界九天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最终顺利落户在那里。后来的事实证明,刘俐妍看问题,确实有独到的眼光。
那时公司虽然发展了那么多年,说不上多好,也说不上多糟糕,就这么按部就班地运转,原料供应严重不足,产品单一,主要生产葛根粉,产量不大,葛根面条还是代加工。这远不是刘俐妍理想中的现代企业,她担心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公司很有可能在某一天被市场淘汰。
刘俐妍担任总经理后,着手解决的第一件事就是原料问题。当时,公司既收葛根,也收葛根粉。在桑植,野生葛虽然遍地都是,但采挖不容易,费时费力,老百姓不愿意挖,觉得不划算,原料供应明显不足。葛根粉的收购价格比葛根高,有些人为了追求利润,便掺假,结果品质得不到保证。
刘俐妍觉得,要把葛根产业做起来,光靠到山上去挖野生葛根肯定不行,一是采挖困难,成本太高,二是资源容易枯竭。要发展就得培育种植产业,保证充足的原料供应。
一开始,她并没觉得这件事有多难,引进了种葛根的技术,采购了种苗、肥料,打算分给下面乡镇的农户。没想到,有相当一部分人抵触,他们说:“这东西我们没种过,心里没底,搞不清赚不赚钱。还是种苞谷、黄豆和花生稳当些。”有一小部分人愿意尝试,领了种苗,和公司签订了保底收购合同。刘俐妍想,只要有人种,然后慢慢推广,原料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她没料到,自己把问题想简单了。有些农户把种苗种到荒地里,就不管了,任其自生自灭。之所以这样做,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反正地是荒的,有了收成是意外之喜,没收成自己也没任何损失。
另一些农户则按经验办事,不按公司的要求种植和管理,他们觉得,种葛根就跟种红薯一样,种下去,除个草施个肥就行了,没那么多讲究。公司派去的技术员指导他们,他们压根不听,还振振有词:“莫这样那样的名堂,我种了一辈子的地,还不清楚啊?”
刘家坪乡有一个农户,把种苗撒种在新开的一片坡地上,那块地就是石头夹着碎土,十分贫瘠,他又舍不得施肥,到了采挖的时候,产量上不来,怒气冲冲地找到公司:“你们这是什么品种?说了能收那么多,结果差得远,这损失你们得赔。”还有几户农户,管理期倒是比较上心,临近采挖的时候觉得没事了,疏于管理,结果被野猪拱掉了,也跑到公司来闹,要求赔偿。也有一些按公司要求管理的,产量上来了,他们算了下账,觉得卖给公司吃亏了,不如自己磨成粉拿到市场上去卖。至于合同,他们才懒得管。事实上,公司也不可能会为了这事去起诉他们。
这样一番操作下来,不仅原料问题没有解决,还招来了一身麻烦。刘俐妍想,这样不行,必须建立自己的基地,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经过实地察看,她选中了利福塔镇莲花垭村、芙蓉桥乡下坪村、竹叶坪乡柳浪坪村的2000亩土地,这些地都是沙土,肥沃,防涝,偏阴,适合种植葛根。这次采取的是全新的模式:土地由公司流转,劳力由公司聘请当地的村民,公司派人参与管理和进行技术指导,种植的葛根公司保底收购,加入的种植户还可以参与分红。
这种模式解决了原先的问题,受到了村民的欢迎。种了一辈子地,他们清楚种地的收入。细细一盘算,感觉比种其他作物收入高多了,即使碰上年份不好,收成不如意,他们的利益也有保障,可以旱涝保收,亏的是公司。有时候,人们总是批评有些人鼠目寸光,只看眼前的利益。要知道大多数农民靠在地里刨食过活,一年的收成不行,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可以说,他们别无选择,条件决定了他们只能看眼前,无法去看更远的地方。
很多农户争相加入,可是到柳浪坪村的时候,却出现了另一种情况。这个村子原先就种葛根,一直和武陵源那边合作,武陵源那边相对富裕一些,出台了优惠政策,除了保底收购,政府每斤再补贴一块钱。
村民看重那一块钱的补贴,不愿和九天公司合作。刘俐妍去做村民的工作,通过村委会,把村民组织起来开会。刘俐妍说:“咱们都是桑植人,要为桑植的发展出力,再说,万一哪天武陵源那边取消了优惠政策怎么办?”村民们说:“那不急,真到了那天再想办法。”
刘俐妍说:“如果和我们公司合作,我帮你们卖其他农产品,蜂蜜、花生、黄豆,只要是你们的农产品,我们都可以帮着卖,做你们的品牌,我们公司只拿手续费,利润全部给你们。”
村民们不回话,屋子里弥漫着呛人的烟草味。对村民们来说,种葛根只是种植的一部分,他们都种有其他作物,但每年收回来后,销路就成了一个难题,现在能搭上这趟顺风车,以后就不用为销路发愁了。村民们叽叽喳喳讨论了一会儿,最后都同意加入公司种植葛根。这样,种植户就达到了433户1522人,种植面积2000亩。这次称得上是团队专业、管理精细、技术有保障。自这以后,葛根的产量一直稳定在预期的水平,仅这一项,村民人均增收达到5000多元。
看到种植葛根效益好,许多村民纷纷要求加入。舒家坪村离公司不远,就20分钟的车程,在桑植,它算得上是一个地广人多的村子,有627户1770人。村里主要种藤椒和玉米,2022年照例种了200亩玉米,虽然天干旱,但收成还算不错,有十几万斤。往年玉米收回来后,有商贩开着车来收购,勉强能卖出去,就算剩余也只是一小部分。没想到2022年不仅价格下跌,还无人问津。
十几万斤玉米堆在仓库里,成了一个大难题——吃又吃不了,卖又卖不出去,这一天天的,得防老鼠,防虫子,又担心过一阵子气温下降,回潮发霉,几个村干部一筹莫展。
其实,村里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2022年尝试转型,种植了50多亩葛根。我提出想去看看,刘俐妍爽快地答应了,村子离公司不远,驱车赶到那片地时,已近中午,虽然2022年遇上罕见的干旱,但葛根的长势仍然良好。淡黄的、毛茸茸的藤蔓,碧绿的叶子,一直铺到田野的尽头。我随刘俐妍下到地里,她一边察看葛根的长势,一边向我解释:“葛根种下后,要第二年才可以采挖,再到下一年,就会有好收成,以后,每年可以挖一次。”
陪同的村支书告诉我,村里已经瞄准了这个产业,它稳妥可靠,不怕虫不怕病,也算得上是不怕干旱,每亩每年可收入5000元。计划下半年再种500亩,来年发展到1000亩。
我在心里默默算了下账,按1000亩计算,那可是一笔让人惊叹的收入,相当于全村每个人每年增收近3000元。看来,种植业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没有奔头,关键是得有人带动,有相关的产业来支撑。
原料问题解决了,刘俐妍忘了这一段来回奔波的疲惫,目光盯上了另一件早就想做的事情。
刚进公司的时候,她就发现,产品单一已经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公司生产的葛根粉,冲泡比较麻烦,先要用冷水泡,再用开水冲,且不方便携带。是不是可以生产一种冲泡简单、携带方便,类似奶茶的产品?她咨询过这方面的专家,专家认为思路是对的,只是需要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既然思路没有问题,那就做吧。刘俐妍找到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农产品研究所,来来回回不知跑了多少趟,合作才谈成。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公司探索出采用复合酶法制备速溶葛粉,并研发出多种口味的速溶葛粉。新产品解决了葛根粉冲泡难的问题,并添加了红枣、枸杞、莲子等食(药)材,携带方便,像速溶咖啡一样,只需用开水直接冲泡就可以了。投放到市场后,非常受消费者欢迎,反响特别好。
速溶葛粉的成功,给了刘俐妍很大的信心。她想到公司生产葛根粉的时候,沉淀过后的水都当作废水流走了,一方面给环境带来了污染,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浪费。这些看似没用的废水中,含有大量葛根中最重要的成分——异黄酮,这种酸性化合物,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骨质疏松、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和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有重要作用。如果能提取出来,做成一款产品,既能减少污染,又能让原材料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次合作的对象是华南农业大学,不过,研究团队告诉刘俐妍,这个可不像上一款产品,它需要更多的投入,也需要更多的时间,还有可能面临最坏的结果——失败。刘俐妍说:“我有心理准备。”话是这么说,可不管怎样,等待都是一个煎熬的过程。
这一等就是三年,投入了100多万元,“0糖0卡0脂”原生态纯植物葛根饮料终于问世。这款产品口感好,特别是对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人群有帮助。产品顺利生产出来,开始在张家界旅游卖场、各连锁超市销售,在500多家卖场铺了货,还聘请了大学生在卖场外兼职推销——能用上的营销手段几乎都用上了,试图一举打开市场。
但反馈回来的是,销售情况并不乐观,近三分之一的产品被退了回来,那些过期的只能倒掉,一下就倒掉了几十万罐。这些可都是真金白银:研发花了100多万,生产线投入了1000多万。公司管理层都很着急,刘俐妍却表现得相当淡定,她说:“研发需要时间,打开销路同样需要时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得慢慢来。”
市场是有规律的,一个产品被市场接受,如同一个品牌的形成,需要时间之火的淬炼,需要接受消费者的考验。速溶葛粉只是公司传统产品的改进和延伸,之所以受到市场的欢迎,依托的是公司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的信誉和已经打开的市场。而葛根饮料,相比葛粉,走的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路径。
毕竟,公司的信誉摆在那里,产品的质量也摆在那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葛根饮料在市场上不断开疆拓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势头,去年销售额达到4000多万元。刘俐妍对这个产品很有信心,她说,计划五年内到两个亿。
桑植是片红色热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刘俐妍觉得,产业和旅游完全可以融合起来,这个早有先例。在法国,葡萄园就是集葡萄种植、红酒酿造、观光于一体,成为很多游客的首选;在日本,农业观光是热门项目,有些生态农业园,甚至利用直升机,推出了空中观光。
葛,是一种古老的植物,豆科,绿叶,紫花。它的藤蔓,爬过荒野,从线装的《诗经》中走来,穿越了两千多年的风霜。“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薄,为缔为给,服之无教。”这是《诗经·国风》中的《葛覃》,但凡读过的人,都会留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而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对这种野生植物进行利用,主要是用来织布。葛布制作的衣服,多在夏季穿着。粗葛布叫“给”,细葛布称“缔”。《史记·太史公自序》里便说:“夏日葛衣,冬日鹿裘。”红军长征时,由于粮食补给不足,曾上山挖野菜和葛根充饥。
这些,刘俐妍是再清楚不过的,更重要的是她有过海外留学的经历,对一些前沿信息了解充分,她以超前的眼光,打造了一个葛根文化体验馆,里面展出葛根文化、葛根系列产品、土家特色手工作品、桑植特色农产品,有实物,有影像,让游客从源头上了解葛根,包括它的历史、文化和功用,感受桑植地方文化和特色产品的魅力,并与中商国能旅游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预计可达10万人次,年销售葛根产品6000万元以上,用产业推动旅游,反过来又用旅游推动产业,实现双赢。
时间就像山垭里的风,不分白天黑夜一刻不停地穿过,一晃就是几年。这几年,在刘俐妍的主导下,公司在悄无声息地变化,从一个传统型的企业,转变成了现代化的企业。这种变化,像蛹挣脱坚硬的茧,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阵痛过后,随之而来的是新生的喜悦。
当然,办一个企业,就像逆水行船,如果不一个劲地往前走,等待它的命运不是停滞,而是倒退。
刘俐妍和身边的年轻人一样,有网购的习惯,平时忙,买些日用品什么的,难得跑超市,鼠标轻轻一点就完事了,省时、方便、快捷。她觉得,传统的销售模式压缩了产品的销量空间,因此她着手搭建电商平台,在淘宝、京东、拼多多、工行的融e 购、建行的善融商城、832平台(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湖南省消费帮扶公共服务平台等多个线上平台推出葛根系列产品,将销售的触角伸向了全国各地。
晚上回到酒店,我在台灯下整理完采访笔记,趁着空闲随意在京东搜索了一下,打上“九天葛根”几个字,满屏都是公司的产品,除了葛粉,还有面条、饮料、酸辣粉、葛根饼,这些产品有盒装的、袋装的,也有罐装的。我发现其中一款产品,竟有几千条评价。
公司经营好了,刘俐妍觉得,这是脚下这块土地养育了自己,壮大了自己,自己也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回报这片土地。尽管平时忙得团团转,她还是在位于长沙雨花区的湖南省消费扶贫示范中心设置了一个桑植县专馆,只要是桑植的特色农产品,如桑植白茶、葛根制品、萝卜皮、土家腊肉、大米、茶油、菜籽油等,都可以放在那里销售,帮助桑植老百姓解决“卖难”问题,它是集中展现桑植特色农产品的窗口,以“线上线下”联动销售模式,共同助推桑植特色农产品销售,打造出消费扶贫新格局。为充分发挥电商在消费扶贫中的作用,她还积极参与市县开展的“县长直播”“网红带货”活动,联合芒果云、快手、抖音等直播平台,助推桑植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
采访中,无论是谈到过去的艰难还是成功,刘俐妍的脸上一直都浮着笑容。这笑容温暖、平和、恬静,仿佛所有的过往,都已云淡风轻。她再三强调:“是时代推着我往前走,也是脚下这片土地和父老乡亲推着我往前走,我只有尽力把公司经营好,这不完全是为了我自己,因为它的后面,连着千家万户。”
临走时,刘俐妍把我送到门口,站在车外向我挥手道别。我突然觉得,她就是这块土地上的一片叶子,像葛藤的叶子一样,在春风中蓬勃生长,亮出生命的旗帜,而这样一片叶子,始终没有忘记脚下的土地。
(视频由张家界大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提供)
作者简介
方欣来,湖南岳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岳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啄木鸟》《安徽文学》《湖南文学》等报刊,有作品被《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小小说选刊》选载,部分作品被选入年度选本以及中学语文试题。著有作品集《夏花微微开》、诗集《时光微澜》、长篇报告文学《湘路》《马桑树下》等。
责编:上官智慧
一审:上官智慧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