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效并进迎“丰”景|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16 07:59:55

质效并进迎“丰”景

——娄星区“六位一体”护航高标准农田建设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梅花 通讯员 成 艺 喻彦波

12月9日,娄星区杉山镇花溪村的高标准农田景致焕新,田成方、沟相通、渠相连,田间已种满紫云英,为明年种植水稻夯实了“耕”基。“今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认可和点赞。”花溪村党总支书记谭满平反映,就拿水渠来说,村里的泥工师傅全程目睹修建过程,都觉得自己的技术比不上,对工程质量竖起大拇指。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支撑,亦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今年,娄星区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民生实事项目之一,紧盯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中的突出问题,精准施策发力,助推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见效。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了旱涝“排灌难”、机械“操作难”、生产“管理难”、产能“提高难”的问题,助推粮食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2024年,娄星区新增双季稻面积6200亩,预计全年粮食产量14.2万吨,比去年增加0.4万吨,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884元。

“六位一体”管控,推动项目质效并进

时下,正值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窗口期。走进杉山镇同福村高标准农田施工现场,一望无垠的田地里,多台挖掘机开足马力进行表土剥离、松土埋管,机耕道、灌溉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开展,整个施工现场热火朝天、有条不紊。

在修建机耕道的标段,专业监理工程师刘具平拿出工具,测量路肩宽度,检查砌砖砂浆是否饱满。“我们一个月至少有26天在项目上监工,从专业的角度,监督各项工程是否按设计图施工,确保项目安全、保质推进。”刘具平介绍,还有村民代表做现场监督员,第三方检测机构适时到场抽取原材料、成品的试块进行检测。

今年,娄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68万亩,主要涉及杉山镇、石井镇等5个乡镇24个村,是历年以来资金数量最大、建设范围最广、惠及群众最多的一年。娄星区凝聚监督合力,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挤占、挪用资金,工程质量不达标等专项整治,建立纪委监委跟进、部门监管、乡镇管理、专业监理、群众监督和第三方质量检测“六位一体”的项目推进和质量管控体系,从项目规划设计、质量监管、矛盾协调、竣工验收、资金拨付等环节全过程发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质效并进。

截至当前,主项目区杉山镇已完成工程进度92%,建设期间共下达质量管理、进度管理等方面的监理通知单30个,其中限期整改质量问题8个,已全部整改到位。

同时,为了确保已建成工程项目长久发挥效益,娄星区组建专班对2019年以来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展全面深入的专项排查整治,共涉及5个乡镇42个村的226个单项工程,针对排查的问题逐一建立工作台账,共发现问题34个、完成整改32个,2个正在整改当中。

“小田”并“大田”,村民省心又赚钱

到了2024年的年终岁尾,种粮大户李建盛站在同福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看着眼前的建设热潮,开始盘算明年的收成。

“我承包了600多亩田地,普遍都是小田块,小的一分地,最大的不到2亩,零散且不规整,不利于机耕机种,从犁田到收割都需要大量人力,今年仅人工成本就花了20多万元。”李建盛说,等这里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小田”并成“大田”,机耕道、灌溉渠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明年种双季稻,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等农用机械都能下田作业,就连之前40多亩的浸冬田都能耕种起来,不仅省心省力,还能节本增效,预计每亩节支增收300元。

在杉山镇田坪村有62亩田地,由于田块大小不均、高低不平、常年水浸,无法耕种,最终演变成鱼塘、养小龙虾池,成了村里和40多户村民的揪心事。后来,经第三次国土调查,将该区域地类现状调整为可恢复耕地。今年,该区域被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通过淤泥剥离、土方换填、耕作层恢复、土地平整、新增灌排渠道、土壤改良等综合施策,实现项目区淤泥变沃土、荒地变良田、小田变大田。现在,田坪村委已将该片区域整体流转,计划全部种植双季稻,既解决了村民的难题,又促进了粮食生产。

在娄星区,一个个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持续让“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粮田”变“良田”,有力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原载《湖南日报》2024年12月16日11版)

责编:李梅花

一审:姚昕玥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