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孟孟 2024-12-17 15:11:07
文/余孟孟
文化,是时间的果,亦是空间的果。
湖湘文化就是在漫长的时空交织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源于地域又超越地域、走向主流又保持特色的文化果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湖南,对湖湘文化给予高度评价,并为湖湘文化与湖南经济的共生共荣指明了方向。
历史上,湖南其实长期处于中华文化演变发展的边缘地带。 西汉时,洛阳人贾谊贬官为长沙王太傅,还没动身,就曾“闻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唐代柳宗元说:“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湖南文化的大开化,是从宋代开始的。著名的理学学派“湖湘学”,真正将湖南文教事业带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促成了湖湘文化的实质性的形成。
湖南的强势崛起和湖湘文化的大出于天下,只是最近这一百多年的事。 辛亥革命志士杨毓麟说:“咸同以前,我湖南人碌碌无所重于天下,亦几不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者,当自洪杨之难始。”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也说:“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
那么,湖南从古代“碌碌无所轻重于天下”,到近代一跃而成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的省份,原因何在?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探寻,近代以来牵动了不少人的神经。这里面有政治家、军事家,有学问家、思想家,也有热爱历史、有家国情怀的广大民众。今天,“何以湖湘”这个问题依然值得进一步探讨,因为它不仅关涉近代湖南和中国的发展,事实上也关乎今日之现代化文明的建设。
在1988年第3期的《历史研究》上,林增平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近代湖湘文化试探》的文章,在全国率先开拓近代湖湘文化研究
霸蛮:湖湘性格的底色
社会变迁与发展,受民族性格的影响颇大。中华民族有其共同的性格特征,一地一域,亦有其独特性格。
1933年,清华大学考察团来到湖南,对湖南人性格的观感与认知,体现在该考察团提出的一份报告书中:“一入长沙,即深觉湖南之团结力特别强……然……吵嘴打架,殆属常事,民风剽悍殆即以此。”
清华考察团关于湖南“民风彪悍”的印象,并非一孔之见,而是与古人的观察别无二致。《史记》就记载湖南人十分彪悍,《隋书》谓其“劲悍决烈”。据学者张朋园先生的研究,湖南各地方志关于湖南人性格的种种评语,虽然用词表述不尽相同,但大多都围绕着强悍的性格而言。
这种强悍的性格,用一个“很湖南”的词来说,就是“霸蛮”。“霸蛮”是湖南方言语境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尤其在口语表达中,经常是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对于“霸蛮”这个词,不能望文生义地将其解读为“横行霸道蛮不讲理”,而是应该在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去理解。
湖湘文化倡导的是一种“圣贤—豪杰”的理性人格,尤其看重圣贤人格中豪杰之士所具有的智慧、气质与能力。那么,“霸蛮”更多的表达的就是豪杰的特质,就是那种个性坚定,凡事认准一个目标,勇往直前、不计成败、不计利害的风格,是“打脱牙齿和血吞”的坚韧品格,也是那种“不信邪”的“骡子脾气”。
试想一下: 曾国藩一介书生,从未有过兵营经验,却领兵出征,屡败屡战,最后竟扑灭天平天国,创出了“无湘不成军”的美誉,假如没有“霸蛮”,行吗?左宗棠抬着棺材进新疆,越老越坚,不向沙俄让寸土,成就了“民族英雄”的美名,假如没有“霸蛮”,行吗?谭嗣同血性豪迈,为启民智,决绝逃生,笑傲赴死,假如没有“霸蛮”,行吗?蔡锷豪气干云,以弱抗强,率领两千子弟兵和十万袁军死战,假如没有“霸蛮”,行吗?
正是这种霸蛮性格,促发了湖南人特别是一大批湖湘英杰积极的人生观、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成就需要。这种霸蛮性格的形成自有其历史的、地理的、民俗的、移民的、经济的等多重复杂的原因。有研究认为,“霸蛮”也具有不变通、非理性的一面。但是,作为一种湖湘性格的底色,“霸蛮”的精神气质应该得到肯定。
事实上,今天的湖南人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霸蛮”这种湖湘性格。不同的是,今日的湖湘霸蛮,多了一些科学味道,少了一些野蛮;多了一些民主元素,少了一些霸道;多了一些策略成分,少了一些蛮干。因此,当代湖南人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也创造出了一系列奇迹。
比如,湖南的工程机械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湖南人攻坚克难,迎头而上,咬定工程机械这个领域布局、发力。据了解,中联重科生产的第一台混凝土输送泵,制造过程极其艰辛。当时国内仅有两家合资企业,完全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中联重科顶住重重难关,硬是咬牙做了出来,也正是这台泵,一举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时至今日,湖南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已经世界闻名,作为龙头地区的长沙,拥有中联重科、三一集团、铁建重工、山河智能等大型主机企业,还有一大批中小型主机企业,以及200余家配套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程机械之都”。湖南工程机械产业从萌芽、起步、发力到辉煌,所走的每一步,所实现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无不体现着湖南人披荆斩棘、坚韧进取的霸蛮性格。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湖湘文化访谈》,是蔡栋先生对当代湖湘文化名家,如唐浩明先生、朱汉民先生等人的访谈集合。该书思想性与可读性兼具
健行:湖湘精神的品质
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多次至上海,为即将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送行话别,但他自己即使到了海边却又戛然而止,终未放洋。对此,近代史学者茅海建先生说,是湖湘文化中健于行的品质,使青年毛泽东没有走上学者的道路,尽管他的才思文笔足以使他成为大家,他要行动,开始了他那“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革命事业。
青年毛泽东的选择固然有他个性和认知的原因,但湖湘文化中的“健行”品质也一定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毛泽东自青年时代起,便对他的湖湘先贤人物如王船山、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等,存有崇敬之心,而这些精英人物无一不是行动派和实干家。
湖湘文化形成于两宋,湖湘精神也凝结于这一时期。 当时以新儒学姿态问世的理学与不同地域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理学学派,这些学派有的重理论有的重实践,其中湖湘学派就以特别注重致用和实践而闻名。湖湘学派的开拓者如胡安国、胡宏、张栻等在传扬理学时就带着强烈的经世致用情怀,他们是为用而学,没有机会则以,一旦有机会经世报国,他们都果断告别书斋,包括他们的弟子们亦然。据记载,宋代的湖湘弟子中很多在抗金、抗元的斗争中都能带兵打仗,践行他们的为学理念。明清鼎革之际,王船山的出现,更是将湖湘学经世致用的品格从学理上推到了高峰。
湖湘精神中“健行”品质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还是在曾国藩及其湘军将领这批人身上。湘军主要将领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刘长佑等人,都曾经是岳麓书院的学生,而岳麓书院恰恰是湖湘学的大本营。湘军人物很自然地便受到湖湘学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并将其所学运用于之后的治军、作战、从政等方面。他们议论、研究、思考、忧虑的焦点往往与解决关乎社稷民生的家国事务有关。这种“健行”品质使湖湘人物真正把知与行、学与用、己与国统一起来,从而积极投身到改变时局、匡扶社稷、救治民生的经世事业之中。
历史学者杨念群教授说,他在阅读湖南近代人物的文集时有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他们总是对地理态势、攻防之策有超乎寻常的兴趣,对纯粹的玄学教义和形而上的思辨则持相对淡化的态度。 他们常携舆图亲历山川,以求验证,他们究心兵事地理,专务躬行,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从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到谭嗣同、蔡锷、毛泽东均是如此。比如曾国藩,他在积极建构自己经世致用思想体系的同时,投入现实,躬身实践,以克己力行修身养德,以军政实行建功立业,以锐意先行发动洋务。他的一生方方面面、桩桩件件都闪耀着“健行”的光芒,照耀当时,启发后世。再比如左宗棠,他发迹前便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志向与担当。后来,他“收复新疆”、奠基中国近代海军、开创大西北民生工业等,反映的都是他经世致用、为国为民的“健行”品质和精神。
今天,湖南人以“做实干家”为目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进一步弘扬“健行”品质和精神。不过,今日之“健行”更注重知行结合的“智”行、敏锐前瞻的“先”行、披荆斩棘的“强”行和踏实笃诚的“拙”行。 正是带着“健行”的新内涵,湖南人在湖湘大地上不断开创新事业、提升新格局。
近年以来,湖南启动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升级、建设湘江科学城、“4+4科创工程”、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等五大科技创新高地标志性工程,加快建设汇聚全球创新资源的创新型省份。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创新湖南,日新月异。这份成绩的背后不能说没有“健行”精神的助力。
唐浩明先生的“晚清三部曲”和“唐浩明评点曾国藩系列”,是了解和理解湖湘文化的重要桥梁。浩明先生说,曾国藩身上集中体现着湖湘文化的精神,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精神的贡献与发展亦非常突出
青春:湖湘风度的精华
2024年8月,有“中国旅游奥斯卡奖”美誉的新一届中国旅游投资艾蒂亚提名榜单正式出炉,长沙橘子洲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榜上有名。屹立在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雕塑,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早已成为全国游客来长沙打卡的必选地。据说,有人曾在长沙市市长信箱里留言:毛主席40岁以后下巴上才长痣,青年时期的塑像上有痣不妥,应予以去除。岳麓山管理局回复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想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青年励“痣”的毛泽东形象。
管理局的回复是有道理的,青年毛泽东的确是青年励志的典范。其实,正如这座雕像象征的那般,长沙乃至整个湖南,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更有着青春飞扬的风度。
湖湘文化本身洋溢着青春向新的朝气。 岳麓书院是湖湘学发扬、传承的基地。书院门口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并非夸大其实,历史上岳麓书院的确培养了大量湖湘杰出青年,这些青年又成为湖湘文化进一步传播的主要力量。1167年9月,朱熹携弟子自福建崇安到达长沙。在此后的两个多月中,朱熹与岳麓书院的张栻,坦诚相见,惟理是求,讨论非常激烈,这便是闻名文化史的“朱张会讲”。当时许多湖湘士子聚集于岳麓听讲,盛况空前。其实,当时朱熹和张栻的年龄均不到40岁,他们的学术体系还未成熟,但正是这种产生于青年时期、富于向新特色的思想,才更能引发人们的传播与思考。此后,富有青春朝气的“朱张会讲”便被后世湖湘学人作为符号化事件,逐渐渗入湖湘士人的精神世界。
近代以来引领天下的湖湘人才也大多是敢为人先的青年。 近代百年间,大致出了五个湖湘人才群体:第一个是经世派人才群体,第二个是湘军人才群体,第三个是维新派人才群体,第四个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人才群体,第五个是无产阶级革命派人才。这五个湖湘人才群体,他们之中大多都是朝气蓬勃的青年,或者在青年时代便以崭露头角。他们是各自时代真正的“后浪”,他们皆是站在时代最前沿、引领天下的人物。比如,曾国藩创建湘军时刚过不惑之年。谭嗣同、唐才常所在的第三个人才群体其年龄基本都在二三十岁,他们大多无官阶、无科第,但却忧国忧民,办时务、开民智,救亡图存、不惧生死。第四个人才群体中大部分都是留学海外的青年学子,他们投身革命,以拯救中华为己任,黄兴成为辛亥革命领袖时才30岁出头,蔡锷领导云南护国起义时才29岁。至于第五个人才群体,他们组织新民学会,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都是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
岳麓书社2000年12月出版的陶用舒先生的《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研究》一书,出版后引起不少人的兴趣。该书系统、扎实,值得参考阅读
湖湘文化的青春风度使志存高远成为习惯,使敢为人先成为潮流,使不怕牺牲成为信仰,使破旧立新成为时尚。可以说,正是有了这种青春特质的激发和推动,近代才有了维新变法,才有了辛亥革命,也才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才如青年的热血一般快速流动起来。
今日之湖南尤其是今日之长沙,秉承湖湘精神,弘扬青春风度,引领文化时尚。 长沙热情拥抱互联网,将传统和新潮完美结合,以青春赋能文旅,在打造网红茶、网红食、网红街、网红景等方面大胆创新,使自身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网红城市,吸引大量年轻人前来打卡、创业。长沙的文化产业也是注重青春风度的典范。湖南卫视、芒果系一直将年轻人群体视为主要吸引对象,突破传统电视媒介局限,积极进行网络转型,推出一系列时尚前卫的综艺节目,牢牢把握住了一大批青年粉丝。湖南出版也能在原有的坚实基础上不忽视年轻人市场,在努力探索融媒体发展的同时,积极扶持青年人气作家,出版青年畅销书籍,打造青年网红作家,使“出版湘军”的品牌更亮,更富有青春的朝气。在长沙,这里散发着朝气蓬勃的气息,这里涌动着锐意进取的激情,这里张扬着勇于创新的活力。长沙,青春昂扬朝气纵横,在全国范围内,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著名学者钱基博先生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一书中说:“张皇湖南,而不为湖南,为天下;诵说先贤,而不为先贤,为今人。”今天,我们再度探讨湖湘文化、评点湖湘人物、重温湖湘精神,也如钱先生所言“不为湖南,为天下;不为先贤,为今人”。
(本文作者: 余孟孟 ,《新课程评论》杂志执行主编,副编审,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
本 文修改版刊于《时代邮刊》杂志2024年12月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