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家“话剧包子”火了:美食与话剧的跨界盛宴,寒冬里的暖流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18 12:12:35

文|观行鹿

看传统话剧,品非遗小笼。近日,上海戏剧学院版《宝岛一村》在上戏实验剧院上演,卯时六点半作为特别赞助商陪伴数日,给每个观众送热腾腾的包子,在腔调四溢的上海火出了圈,充满爱心的品牌行为使得这个寒冷的冬日多了些暖意。

从舞台上到舞台下,美食跨界艺术,碰撞出特别的火花。 “看戏后凭票根领取免费包子” ,这是话剧《宝岛 一村》的惯例,观众吃的不只是包子,还有在现实中延续和回味的剧情。在这点,卯时六点半和《宝岛一村》十分相契合,一样在不断“延续”,它将最质朴的温情融入美食,希望把这口美味传承带给更多人。

美食与艺术跨界融合碰撞

赋予美食更高的意义

特别的温情,特别暖人心

何为【卯时六点半】

这是一家有文化的餐饮店,一直以来在坚持纯手工制作,传承非遗技艺,运用八道工序制作小笼包,致力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美食。

品牌在名字和logo形象设计上也颇有考究。

卯时为十二时辰之一,其指一天当中的清晨5:00-7:00,对于小笼包店铺来说,正是忙碌备餐、准备营业的时段。此时,太阳尚未完全升上来,月亮的余辉也还没有完全隐退,玉免是月亮代称,是月宫神话中惟一的动物,卯时常与兔的意象搭配,所以logo设计为一只有兔耳朵的包子。

品牌色采用了中国传统色当中的“曙光红”,指旭日初升的阳光色彩,这与品牌名“六点半”相呼应,既是包子铺营业,也是第一批早起人开启劳作的时间。只为让每一位顾客都能品尝到那一口新鲜的包子,感受生活中最纯粹的美味和温暖!

老面发酵有嚼劲

古法匠心拒绝黑科技

卯时六点半·非遗手工小笼

“老面发酵”是卯时小笼包最大的特点。 师傅根据每天的温度和湿度来判断水温,经过12小时自然发酵,老面呈现出蓬松的状态。少量多次温水和面,数小时静置自然发酵,等待膨胀再揉搓排气。

小笼包沿用八道古法工艺:发酵,揉面,搓条,摘剂,擀皮,上馅,包制,收褶。手法讲究,纯手工包制,皮薄且匀称,面皮蒸熟后暄软劲道,麦香十足。

包子蒸熟后面皮白白胖胖,看似平平无奇,但咬下去喧软而带有嚼劲,面食的香气在口中绵绵弥漫,回甘一般令人回味无穷。这种口感在市面上的众多包点中独树一帜,增白、松软剂等科技狠活在卯时六点半的包子里是看不见的。

除了招牌鲜肉小笼包,特色豆腐小笼包上面有一个鲤鱼嘴,没有封口是特色,小笼包会把蒸汽吸到里面去,蒸的同时汤汁会溢出来,就像鱼的嘴巴一呼一吸,就像有生命力一般,我们称之为会呼吸的小笼包。

招牌鲜肉是最经典也最受欢迎的小笼口味,精选优质大牌猪前腿肉新鲜现做,恰当的肥肉比例好吃不腻,精简调味还原了食材本有的味道。

豆腐馅是嵊州当地特有的搭配,早市优选白嫩软滑的豆腐混合少许肉末和一丁点特制辣椒酱,需要耐着性子去包,力求每个小笼包内塞入更多的豆腐,无形中对技法有更高的要求。柔软细腻的豆腐伴着香甜的面皮,更多了一份润口丝滑的触感,“很鲜”是大多顾客给出的评价,非常适合早期空腹时的第一口进食,全身清爽无负担。

另外还有韭菜、荠菜、梅干菜肉等口味,扎实饱满的馅料蘸着醋碟和辣酱,能够满足南北多地食客的口味需求,怎么都好吃。

蒸小笼包是我们大多人都吃过的,而蛋煎小笼和烟火小笼则赋予包点新的打开方式。

#蛋煎小笼: 金黄的蛋液铺在锅底,小笼包整齐排列成圈成圆,绿葱花和白芝麻错落洒下,多重食材的香气交杂之中,美食特有的视觉美感跃然翩翩。

#烟火小笼: 煎烤过的小笼包外皮焦黄近褐色,咬开面皮时散发出阵阵脆香,红辣椒粉的加入使得烟火气喷涌而出,工作的疲劳或生活的苦闷将在此一扫而光。

除了小笼包,卯时店里还有丰富的餐品。比如和小笼并列的传统汤榨面、豆腐炒年糕,融汇了地方的饮食风情,给多地食客带来独特的美食体验。

人间至味在卯时,六点半香约不散。

责编:张德会

一审:宁静

二审:彭彭

三审:张德会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