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18 15:35:24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2月18日讯(通讯员 夏建军 唐可为) 绿茵场上,奔跑的少年将足球射入球门;校园农场,孩子们通过除草、浇水、采摘等方式探究植物生长规律;实验室里, “小科学家”们忙着机器人编程、安装、调试,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传习所内,学生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衡山皮影、岳北山歌……每天下午四点半,衡山县的中小学生便开始了多姿多彩的课后服务时光。
近年来,衡山县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从 “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做好“双减”下的“科学加法”,推动课后服务提档升级,让校园成为孩子们多元发展、健康成长的乐园。
2023 学年,全县 80 所义务教育公民办学校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民心工程,实现两个全覆盖 ——“课后服务学校全覆盖” + “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学生参与率 98.5 % ,学生家长满意度 100 % 。
立德树人,潜移默化
坐落在湘江西岸的宝米小学四面环水,是衡山县 唯一 一所洲岛学校。村里家庭条件稍好的学生,都转学到县城或跟着父母外出读书,剩下的多是留守儿童。
虽是偏远的乡村小学,但宝米小学依托课后服务开设劳动、手工等课程,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从爱护环境入手,倡导大家 “爱环境讲卫生、守纪律争先进”;师生一起动手,参加校园环境建设 , 到校外倒塌的旧宅去捡废砖,在草地铺设青砖小径;在雪白的墙体上描画体育运动图标,写下 “崇德、求真、好学、笃行”校训……大家以校园为画布,将“创意”挥洒在学校的每个角落。
“在美丽、温馨的校园环境中成长的学生,懂得热爱美、欣赏美,会变得更加阳光自信。”校长尹中华把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归因于校园环境建设,是“劳动改变人”“环境陶冶人”,从而激发出学生内生动力。
同样是 “环境育人”,城北小学则让校园文化“说话”。学校通过 在 建筑墙面上彩绘的国防元素, 让 学生在课后服务时做国防操、唱国防歌, 以及 参观国防教育园等方式将德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和教育。
“智”引未来,融通成长
在距离衡山县城 55 公里的乡村学校——东湖镇马迹完小,老师正在指导孩子们分组进行机器人编程练习。孩子们在电脑上编辑好程序后,将程序发送给机器人主控制器,机器人主控制器根据程序指令完成相应任务。
近年来,该校建成了全县农村学校唯一的机器人科技创新实验室,并将机器人编程纳入课后服务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编程中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
“我们学校有 80% 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之前他们性格比较内向,不是很开朗。这门课程讲求的是团队协作,孩子们参与其中后,性格开朗了很多,团队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 校长胡斌斐介绍,该校课后服务特色课程已经成为衡山县乡村学校科学教育的一张特色“名片”,学生在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信息素养提升实践等活动中多次获奖。
“池中点点枝丫,花瓣随风飘洒,蒲公英放走了飞伞,送来了自由与想象……”踏入白果一中,校园内处处浸润着“书香”——墙上错落有致地贴着同学们精心绘制的书签,楼道里悬挂着五彩的阅读小报,宣传栏里是一篇篇脱颖而出的读后感……
白果一中目前仅 138 名学生,是全县人数 较 少的农村中学之一。虽然条件有限,但学校以阅读为突破口,依托校内泉蓉书苑 6 万余册藏书开展课后服务,把图书资源转化为读书资源,通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共生”,融通儿童成长“任督二脉”,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爱阅读的孩子眼中有光。”校长罗正中告诉记者,在今年全县中小学生演讲比赛中,初三学生欧慧妍以一首《寸草心》斩获二等奖。
体教融合, “燃动”校园
下午四点半,城北小学进入当天足球课后服务时间。五年级学生 文易阳 “闻铃而动”,抱起足球,冲向操场。
奔跑、传球、射门,足球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球场上欢呼声、加油声此起彼伏,孩子们在酣畅淋漓的运动中,释放激情、放松身心、体会快乐。
“课后服务开展前,学校有不少‘小胖墩’‘小眼镜’,升个旗的时间都会有人中暑……”校长宾亚葵告诉记者,围绕“培养兴趣、发挥特长、体教融合”,学校不仅开设了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课后服务,还与长江文武学校结对引进传统武术进校园,每年近视学生减少 300 余人。“如今,课后服务已经成为很多学生一天之中最期待的事情!”
在观湘中学,该校党总支书记李素军正在翻阅着学校体育成绩单: “今年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观湘中学连续第三年包揽男、女和团体第一,两次刷新 5 公斤铅球县 纪录 ;去年学校被授予全国足球特色学校,今年代表衡山出战全市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摘铜 ……”
近年来,观湘中学持续强化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教育局 “白名单”,依托课后服务组建田径、足球兴趣小组,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宣传田径、足球知识,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喜欢体育,喜爱“三大球”、田径等体育项目, 6000 余学生“燃动”校园。
“以前挺没存在感的,尤其临近考试,各科老师都要争分夺秒地为学生们讲题、讲课,体育老师只好被迫‘生病’、被占课……”景贤中学体育老师罗暑明自嘲,自己现在 是 学校最忙碌的老师之一,每周除了 12 节体育课,还有 3 节课后服务,不仅带兴趣班,还要带足球训练队。
“虽然辛苦,但看到孩子们‘身上汗津津、眼里亮晶晶’,这一切都很值!” 罗暑明说,随着体育运动加入课后服务,陀螺、滚铁环等活动回归校园,全校学生健康体质数据优良率提高了 15% — 20% 。
非遗传承,美育同行
“哎!我放开喉咙啊,来打山歌……”近日,在白果镇中心完小,同学们正跟着老师的节拍和动作,极具衡山地域特色的演唱,让人仿佛看到了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喜获丰收时的场景。
作为湖南保存传承最完整的汉民族山歌, “岳北山歌”是衡山乃至湖南的一个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享誉国内外。依托坐落该校的岳北山歌传习所,学校常态化开展课后服务——岳北山歌兴趣班,并将岳北山歌纳入了日常的音乐教学。
在 “岳北山歌传承基地”——衡山县实验中学,也将“岳北山歌”作为课后服务的“重头戏”,不仅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教师,还和县文化艺术中心、非遗保护中心联合编制了一本岳北山歌教参,供学生和更多人学习和传承。
在景贤小学的课后服务课堂上,衡山皮影 “戏台”热闹非常: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和武艺高强的关公 正激烈 “比武”,伴随着地方方言和锣鼓声响,在幕布背后“师傅”的操控下活灵活现,赢得同学们的掌声和欢笑声。
衡山皮影戏作为 “中国皮影”的一部分,是衡阳唯一的世界非遗项目。今年以来,该校邀请衡山皮影传承人进校园,从制作到唱念,让非遗项目与课后服务无缝对接,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之余,树立起传承、弘扬、保护家乡文化的使命感。
在开云镇中心学校、城北小学,依托非遗文化民族器乐制造工艺的优势开展课后服务,让学生走进师古非遗手工作坊,体验竖笛、葫芦丝等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观湘学校则积极推动实施 “葫芦丝进课堂”,在学校葫芦丝兴趣小组的基础上普及全校学生学习葫芦丝,全校 “千人齐奏葫芦丝”的盛大场景,成为学校艺术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劳动实践,展现身手
在乡村长大的孩子应当熟悉近在身边的谷物蔬果,了解基本的农业操作知识,这也是对乡土文化的一种传承。
白果一中因地制宜,将校园内的一块荒地开垦出来作为劳动实践基地,并分为教师示范区和学生劳作区两大区块,组织师生开展生产实践活动。茄子、南瓜、萝卜等果蔬的种子由学校统一采购,播种、施肥、浇水、拔草、采摘等工序都有师生参与其中。每个年级都拥有自己的一块 “责任田”,每周的劳动实践课上,这里便是孩子们大显身手的天地。
“学校课后服务自种的青菜味道就是好!” 在县城的城北小学,学校后勤主任兼劳动课老师宾庆元经常在抖音上分享他带领孩子们在校劳动基地“挖呀挖呀挖”的视频。他告诉记者,大家不仅在校劳动基地播种、除草、搭瓜架、种植蔬菜,每年还定期组织学生“走出去”,来到农村下田插秧、收割、现场打谷,感受劳作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从小让他们培养起节约惜福的良好品德。
无论是引进社会资源,还是丰富课程内容, “双减”即将迈入第 4 年,衡山县教育系统正积极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4+5 工程”,即开齐开足音体美劳四门功课,利用好图书阅览室、仪器实验室、心理咨询室、体育器材室和学校青少年宫,推动课后服务提档升级。
同时,衡山各中小学也 在 探索,完成从 “解决家长接送难题”向“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再到“让学生更好地回归校园”转变。“比如 课程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丰富,课程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还要进一步挖掘专业人员入校,让课后服务课程开展得更好 ……”眼下,因地制宜,各美其美已成为衡山县各中小学校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努力的方向。
责编:周怡然
一审:周怡然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