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守护湿地绿水青山,播撒生态文明种子

  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19 10:03:07

守护湿地绿水青山,播撒生态文明种子

——湖南江华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调研纪实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吴汶奕 左观奇 通讯员 舒丽娟 杨菲 周凌

湘江之源,水光潋滟;涔天河畔,万物生辉。

湖南江华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这片自然与生命共生的湿地,如同一幅舒展在青山绿水间的画卷,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初冬时节,新湖南客户端记者走进这片湿地,探寻其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之路。

“守一方湿地,护一片碧水,留一片青山。”江华瑶族自治县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 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彦飞介绍道,近年来,在江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全面建设绿色瑶都,管理 局始终坚持科学保护、生态教育与绿色发展并行,力求让自然 本色 得以恢复,也让湿地保护的理念深植人心,成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湿地守护:重塑生态画卷,守护自然家园

湿地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被誉为 “地球之肾”,也是青山绿水的重要守护神。

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 地处湘江源头,湿地类型丰富多样,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与人工湿地交错分布,构成了独特而珍贵的生态系统。每年冬季,湖面清澈如镜,成群候鸟飞来栖息,翩跹的身影与碧水青山相映成辉,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共生的美丽画面。

然而,湿地生态的稳定与恢复并非一蹴而就。

以前,这里曾是一片荒芜之地,湿地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江华县投入近 2亿,开展西河沿岸绿化工程,种植水杉、马尼拉草、垂柳、银杏等湿地植物,生态系统逐步恢复。与此同时,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不断整合环保、水利、林业等项目资金,扎实推进湿地植被恢复、栖息地重建和河道清理等工作。

在湿地消落区与原采砂地带,乌桕、菖蒲、芦苇等植物次第种下,为水禽筑起了温暖的栖息地;在沿岸公路旁,草种被播撒,绿树成荫。近年来,累计恢复湿地面积达 130余公顷,人工增殖放流鱼苗近2000万尾,河道疏浚、疏通4.9千米,清淤22万立方米。有效改善了湿地水质,提升了生物多样性。2018年,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成为永州市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这些努力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连续四年在此越冬,白鹭、小鸊鷉等水鸟成群结队地回归湿地,湿地生态功能日益恢复,水清、草绿、鸟翔的画面,成为湿地保护成效的最好见证,萌渚水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河段被授予湖南省美丽河湖。

据统计,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内共有野生脊椎动物 31目102科346种,其中鸟类18目60科223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中华秋沙鸭),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7种。

“湿地的每一滴水、每一片绿都需要我们用心守护。”唐彦飞说,“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唯有持续努力,才能让湿地焕发持久生机,让绿水青山成为永恒的底色。”

生态传播:让湿地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湿地的保护不仅是自然工程,更是一项社会工程

如何让这片湿地服务于 生态文明建设?涔天河在思考,也在行动。据唐彦飞介绍,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立足自然资源优势,依托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平台,探索出了 “湿地公园+自然课程+志愿服务”的生态教育模式,依托自然课堂、科普宣教和志愿实践,逐步形成了生态教育与湿地保护相融合的宣教体系,让湿地的故事走进公众心间。

走进湿地公园科普展厅,精心陈列的动植物标本、湿地生态模型,直观展示了湿地作为 “地球之肾”的重要功能,让人们在观赏中增进对湿地的了解。湿地手工课堂等实践活动,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参与,孩子们用双手触摸自然、描绘湿地的美丽,将环保的种子悄然埋在心中。

不仅如此,志愿服务也成为湿地保护的重要力量。国金奖 “河小青·瑶都绿色使者”项目自实施以来,已吸引注册志愿者5000余人,开展河道清理、湿地巡护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通过组织青少年开 展湿地巡护、垃圾清理、鸟类观察等实践活动,湿地保护理念在社会中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志愿者们穿梭在湿地间,用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成为涔天河湿地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在教育中,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了丰富多彩的科普课程——开展湿地手工活动,让学生用双手感知生态之美;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让孩子们将湿地保护理念带回家庭、学校,辐射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建立志愿服务驿站,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河流清理、湿地巡护等行动,让环保理念落地生根。”唐彦飞介绍道。

“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学校,辐射整个社会。” 这是唐彦飞的目标,也是多年实践总结出的成果。“环保理念只有可亲可感、可触可达,才能真正融入人心,走入千家万户。”

2022年至2023年,江华河小青行动中心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县级优秀河小青行动中心。

共融共生: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同行

湿地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生态功能上,还在于它与人类社会的深度连接。在推进湿地保护工作的同时, 江华瑶族自治县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 也在积极探索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模式,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如今,湿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科普功能不断丰富,研学教育、生态旅游与湿地科研融合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形成。湿地公园不仅成为青少年认识自然的课堂,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休闲观光的场所。

湿地保护的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场地资源有限、设施更新压力较大、资金投入亟待强化等问题,依然是摆在面前的难题。 “我们希望能够争取更多支持,力争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紧要的地方,守护湿地生态,推动绿色发展。”唐彦飞表示,湿地公园将继续坚持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原则,让湿地生态持续向好,为江华高质量发展贡献生态力量。

涓滴之力,汇成江海;生态之责,重于泰山。 “未来, 湖南江华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 将继续深化湿地保护和生态教育,推动其与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湿地力量。 ”唐彦飞说。

冬日的涔天河湿地公园,湖水澄澈,候鸟归来 静谧中,芦苇摇曳,生机盎然。守护的脚步从未停歇,湿地的故事,仍在继续 ……

责编:肖静

一审:肖静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