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20 06:44:19
编者按
青年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自立自强的源头活水。日前出台的《湖南省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若干政策措施》,在政策、基金、孵化、导师、课程、典型、宣传等七个方面出台一批支持政策,为大学生在湖南创新创业提供全面保障,推动大学生留湘来湘创业,努力把湖南打造成大学生创业的热土和对年轻人友好省份。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湖南高校纷纷响应号召,勠力打造高校“创客”摇篮,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力。
以更加包容的胸怀全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
长沙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付宏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勉励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时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让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湖南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重地,必须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大学生创业“七个一”的部署要求,创新育人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精准把握人才培养“创新”要求,强化高校办学的战略导向。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面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以及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高校必须勇于改革,围绕国家战略、社会发展、产业急需,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新产业、新业态的引领作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分类发展,构建“有效超前、精准匹配”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打造独具特色的专业集群。坚持以“新”促新、以“智”提质,加大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完善“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支撑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彰显大学的责任。
始终聚焦人才培养“能力”核心,彰显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本质。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特征,创新创业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根本素质,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衡量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高校必须自觉加快“思想道德水平、专业技术能力、创新创业素质”三者合一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改革,重塑“厚基础—强专业—善创业”新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大力推进科研平台与教学实践平台同构,将“实验室”转化为“育人课堂”、“科研项目”转化为“前沿课程”;变“教师单创”为“师生同创”,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资源,助力学生创新创业,不断提升青年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充分激活最大的创业群体。
系统构建人才培养“多元”支撑,打造世界一流青年创新创业新高地。创新创业是一座城市乃至于一个国家活力的体现,既有赖于好的政策支持,更有赖于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和生态。湖南出台的“七个一”政策,是广大青年在湖南创新创业的最好环境,高校必须自觉主动作为,积极宣介,引导广大青年勇于创新创业。搭好“企业+政府+高校”三方联动平台,结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联合体,构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共同提供基于企业真实应用场景的创业教育。既走出去不断强化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又请进来吸纳更多企业科技人才加入青年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形成提升青年创新创业能力的合力,畅通从创新到创业孵化的全部渠道。同时,希望湖南各级政府落实落细各项政策,以更加包容的胸怀宽容、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充分激发青年学子创业创新创造活力。
持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蒋洪新
持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青年群体成长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重要关切。湖南省大力推进支持大学生创业“七个一”行动,力求构建起全方位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框架。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既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务实的举措,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创业教育,科技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当前,我国教育总体水平已处于世界中上行列,但仍存在创新素养不足等突出短板。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而是一种融入式、全方位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教授学生如何办企业,而是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思维、风险识别和资源整合等能力;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因而要与推进院系重组和学科专业重塑改革紧密关联、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要实现“课内课外相衔接、教育实践一体化”,需要以完善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作为保障。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能否落地,如同种子的生根发芽,需要优质的土壤和精心的培育,也取决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丰沃程度。在学科设置上,要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学科生态系统,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机制,真正实现学科建设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在课程体系上,要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开展创业模拟训练、组织创新项目实践等多种方式,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创业项目孵化,引导学生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业实践,真正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在人才驱动上,要持续深化“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引培“战略科学家”,以最优秀的人集聚最有潜力的学科团队,重点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高校要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配制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创新学生评价机制,改变以知识点为重点或唯一的评价导向,建立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创业教育绝非仅仅是高校的责任,需要政府、高校、企业、投资机构等多方共同构建生态系统。要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教师以合同转让、作价入股和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深度耦合,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系统。
深化课程改革 培育创业英才
湘潭大学党委书记 刘起军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指出,要完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大力推进支持大学生创业“七个一”行动,鼓励高校开设一系列大学生创业课程。创业课程反映着特定的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价值追求,亟待在课程体系、课程教法、课程评价等方面深化改革,构建起适应学生成长的创业课程体系。
丰富课程体系是培育高素质创业人才的前提条件。创业课程体系化建设不是简单的课程叠加,而是要从创业的本质出发,把握学生知识获取进阶性特征,构建由浅入深的完备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完整创业知识链。要开发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创业文化、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通识课程,着重对学生进行创业精神的培育。要开发面向有创业潜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科前沿、创业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通过“专创融合”将学科专业动态以及行业发展情况融入创业课程,引导学生了解行业前景以及创业基本流程、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要开发面向正在创业学生的战略思维、风险投资、商务谈判等方面的特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企业运营、战略规划、风险投资、财务筹划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实践导师的联动参与,提升学生运营企业的能力,推进创业项目落地和已运营项目的良性发展。此外,创业课程既要凸显学科特色,更要匹配市场需求。要开发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实战课程,如与企业合作开设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课程,实现教学与市场的有效衔接,培养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创业人才。
创新课程教法是培育高素质创业人才的关键环节。创业课程“如何教”与创业课程“教什么”同等重要。从本质上看,创业是一种需要随时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实践活动,这决定了创业教育需要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的结合。要创新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范式,模拟创业真实场景,通过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管理游戏等,提高学生参与度,培养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成立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竞赛活动,作为创业课程实践平台,引导学生体验创业实践。要优化创业课程师资队伍,聘请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创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创业指导和经验分享。
改革课程评价是培育高素质创业人才的有效保障。课程评价是改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创业课程评价应结合过程体验和学习结果构建长效评价机制,着重考察学生的学习参与和实践效果,以及创业核心素养的养成。要完善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的创业课程施以不同的评价形式,如选用市场调查报告、科技发明成果、创业创意展示、创业项目路演等形式进行评价。要实现评价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组织受教育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创业教育负责人、学科专业负责人和社会创业人士等参与到对创业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以明晰需要改进的内容,探究改进的路径方法。
为大学生创业种子厚植全链条生态沃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仇怡
为破解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难题,湖南省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着力将湖南打造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热土。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强化引导、建强队伍、创设环境、营造氛围上持续下功夫,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青年大学生脑海中的“创业种子”落地开花,培养一批敢想敢创、善创善成的“种子选手”。
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传统就业观念追求稳定、安全、体面,许多大学生受此影响,即便产生了可行的创业思路,在选择创业时仍然瞻前顾后,造成目前大学生创业率偏低、创业成功率偏低的“两低”局面。国家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十年来,在校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屡见不鲜。在湖南省本轮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组合拳”推动下,已有数十个项目获得创投基金支持,成功落地。新形势下,高校应及时调整大学生就业工作策略,将鼓励引导大学生创业作为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增长点,强化价值引领,加强就业观教育,将创业意识培养融入党建思政、教育教学、实习实践、文化建设、国际交流等各方面、全过程,提升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的强大内驱动力,持续放大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完备的技能储备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创业技能涉及领导决策力、团队协作力、市场洞察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这些创业的关键要素和必备技能,往往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断点盲区。针对大学生创业者社会经验不足、综合素养不够、学业负担较重等特点,高校应着力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创业教育体系。一方面,要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核心课程;另一方面,也要重点面向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高层次培训班,集中优势师资力量,打造精品课程体系,畅通创业置换学分认定通道。此外,要着力打造一支创业基础知识扎实、政策掌握精准、实践经验丰富的多元导师队伍。重点克服“纸上创业”“讲台创业”,注重从企业、校友中选聘一批创业经历丰富的企业导师,探索建立“企业家导师工作室”,从科技前沿和行业实际的视角,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塑造良好创业文化,营造大学生创业氛围。优质的创业文化能够催生新观点、激发新活力。高校是引领创新创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文化底蕴,弘扬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经世报国的精神内核,将培育创业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要紧密结合学校文化特质,将创业文化植入孵化基地建设,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载体和品牌活动,逐步完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软环境”。高校的创业文化要充分包容个性、认可批判、宽容失败,摒弃“成王败寇”的旧观念,保持“广种薄收”的大胸怀,构建允许试错、容错免责的育人机制,让青年大学生轻装上阵,毫无顾虑地勇闯“无人区”,着力营造想创业、敢创业、善创业的良好氛围。
以大就业观做好大学生创业工作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刘望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湖南省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若干政策措施》着力构建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全链条生态体系,对于推动大学生留湘来湘创业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要牢固树立大就业观,全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完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举措,努力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树立大就业观,以系统思维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就业提质扩容,带来就业的倍增效应,还能够有效激发青年群体的创新潜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敢闯会创的青年创新人才,也有助于推动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高校要树立大教育观、大就业观,把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敢闯会创的青年创新人才,作为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关键一招、破题之举。
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始终坚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条件,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支持大学生创业。要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不断提高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配度;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提升学校办学层次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要构建由专业创新实验室、企业创新教育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组成的“三级联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场地、资金、技术等全方位支持;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与落地,推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总而言之,高校要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及时调整大学生就业工作策略,把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作为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抓手,全面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升级高校创新创业服务机制,全方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让青春在创新创业中熠熠生辉,让梦想在奋斗中绽放光彩。
抓实抓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湘南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雷小勇
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创新的时代潮流蓬勃涌动,呼唤时代青年敢闯会创、大展身手。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应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抓实抓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回应好、回答好教育之问、时代之问,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生态。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往往建立在师生之间达成双向奔赴的良性关系上。要把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列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以“创新、创造、创业”为核心内容,培育学生自信自立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观念,通过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夯实创新创业基础,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让创新创业成为学生成才成就的内在追求。
打造知识转化创新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激发创新潜能并转化为创造、创业能力。高校要注意根据学生不同学段特点和学生个体特点,着力构建思创教育、专创教育、科创教育、赛创教育和产创训练融合的“五创”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市场的全链条培养。思创教育,重在培植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创新创业意识。专创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跨专业边界能力,夯实创新创业能力基础。科创教育,重在培育项目化能力,加强通识性和专业性知识教育融合,与模拟仿真实践、创新创业相融合。赛创教育,重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以竞赛展演为舞台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产创训练,重在“真刀真枪”培养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并在创业园、创客空间等基地把科创、赛创项目转化为市场化企业。
拓展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空间。创新创业教育应注意突破课堂局限,形成立体多维的教育格局。在课堂教学中应广泛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思维;在校内课外活动中要注意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平台;在校外社会实践中,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了解社会需求和创业机会,为未来的创业之路积累宝贵经验。同时注意持续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的合作,通过密切校地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切实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支持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在于服务学生创新创业成长需求,要注意提升教育服务的支持力和针对性。要加大创新创业资金投入,重点投向更有市场潜力和科技含量的项目,助力学生成果落地;要完善校内外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加强项目对接、技术转化和运营推广服务,为大学生创业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加强导师选拔、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高水平导师队伍,实现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与市场环境中磨炼能力,支撑学生创业梦想。
责编:戴蓉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