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0 16:44:13
邵阳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树立文明乡风,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精神的重要举措。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与“引擎”,乡风文明建设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之一,亦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时代要求。根据市委部署安排和《邵阳市政协2024年度协商与监督工作计划》要求,在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市委会主委丰新妹带领下,由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部分委员和专家组成专题调研组,围绕“倡导文明乡风 增色农村基层治理”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倡导节俭之风,破除陈规陋习,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不断提升乡风文明水平。
1.注重常态长效。我市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联动各方力量积极有效推进,大力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营造文明乡风。市文明委印发《邵阳市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工作方案》,市文明办联合市民政局、市“纠四风”办等单位,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实施方案》,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采取民政部门牵头指导、乡镇组织实施、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的方式,制订符合各村实际的《村规民约》,发放到每家每户,并在显著位置上墙公布。 全市所有村(社区)完成“一约四会一队”(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移风易俗工作队)建设,明确红白喜事倡导性标准和操办上限, 选优 配强红白理事会队伍。
2.注重示范引领。积极开展“最美乡风文明村”、“最美乡风文明践行者”评选创建活动,引导群众自觉成为文明新风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不断夯实农村思想文化的坚固阵地。各县市区充分倡导广大党员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和引领者,以表率行动带动广大群众打破旧俗、告别陋习。洞口县大力倡导和实施“三个3”标准,即“红白理事会安排3人主事,操办时间不超过3晚,操办费用不超过3万元”,积极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杜绝浪费之风、迷信之风,树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引起社会良好反响。北塔区茶元头街道推行“红管家”管理积分制模式,村中环境越来越美丽,乡风越来越文明,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邵东市灵官殿镇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和村炊事班,为村民节约开支400多万元,改变了长期以来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
3.注重宣传培育。各县市区积极以灵活的形式强化文明乡风宣传,并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文明乡风活动内容。如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平台、电子屏幕、宣传栏等各种媒介和宣传阵地多角度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抓住清明等特殊时期,制作推送了“森林防火”、“文明祭祀”等为主要内容的H5、抖音等短视频;通过编印《宣传手册》、发放《推行殡葬改革,倡导移风易俗公开信》,制作移风易俗文化长廊、“村村响”广播、永久性标语、黑板报等形式加大宣传;推动每家每户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承诺遵守村规民约,做到丧事简办、喜事新办。同时,以 “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 为依托,广泛组织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农民群众践行 文明乡风 ,更改陈规陋习,匡正社会风气,提振社会正能量。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统筹推进,广泛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农民文明素养稳步提升,乡风民风明显好转,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群众思维存在一定定式 , 厚葬薄养、邻邦里攀比等传统陋习一时难以根除,基层群众在操办“婚丧嫁娶”等事宜时,依然存在抹不开面子、比排场的问题。部分乡镇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具体任务落实不到位,在制度建设和示范村镇建设方面较为滞后。少数干部群众对移风易俗的长期性、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移风易俗只是软指标,效果不是立竿见影,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足。
2.保障措施不全面。部分乡镇在移风易俗工作方面的工作力量配备不足,工作人员存在业务知识不扎实、流动性大等问题。农村自治组织能力弱,因活动经费、人员等因素影响,距离管理制度化、运行规范化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我市已经实现移风易俗工作村规民约全覆盖,但执行细则不够清晰,特别是惩戒内容存在自由裁量权弹性空间太大、执行标准不够统一,监督与奖惩机制不够健全,监督力量较为薄弱,治理效果不太理想。
3.宣传引导不充分。部分 地方对移风易俗的宣传方式因循守旧,大多还停留在刷标语、提口号等一般的、沿袭多年的老办法、老套路上,所开展的宣传教育活动不能很好地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群众旧观念的转变、新观念的接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宣传入脑入心,让婚丧嫁娶新理念、新风气转变为群众自觉行动,需切实强化宣传引导。
三、建议与意见
倡导文明乡风,加大不良风气治理,有利于革除陈规陋习,助力农村基层治理。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从思想上形成自觉、风气上形成氛围,不断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为此建议:
1.加大典型榜样宣传,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广泛挖掘农民身边的正面典型人物典型做法,如身边好人、文明户、文明乡镇等,充分发挥其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村级监督制度,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对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反面典型,在村级红黑榜上反复进行曝光,形成警示效应。要及时客观回应社会关切和群众诉求,不断引导群众践行农村移风易俗新理念,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针对网络在农村日益普及的特点,积极做好突发性事件的网上报道工作,努力提高引导网上舆论的能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2.强化监督管理力度,规范行事行为标准。与作风建设常态化相结合,从领导干部抓起,严格落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度,严格控制操办规模,严禁借机敛财,严查违规违纪行为,切实以良好的干部作风带党风、正民风。进一步规范婚介公司从业人员、农村婚姻介绍人、农村流动包桌等相关服务行业行为,杜绝大操大办和大吃大喝现象。充分发挥好村支两委班子、村级社会组织的力量,积极动员热心公益、善于办事的农村党员和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对村里红白喜事操办等乡风民俗、环境卫生等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引导。推动建立村规民约监督志愿服务队,对村规民约制度落实情况开展宣传、教育、监督,加深村民对村规民约的了解,增强村规民约的权威性,推动村民自觉遵守。
3.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激发村民主观能动性。依托屋场会、院落会等平台,形成“村民说事,集体议事,科学定事,合力干事,民主评事”的沟通协调机制。对现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全面盘点与评估,盘活用好现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资源,在解决“有没有”的基础上,根据村民需求,分类调整不同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实现精细管理、精准服务。采取政府购买、群众点单等方式,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提高送戏、送电影下乡的数量和质量。鼓励村民参与文化设施管理和活动策划,组织创作编排接地气、有时代感的优秀文艺节目,讲好新时代乡村故事、农民故事,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通过结对帮带等方式,加强本土文化人才培养,吸引文化专业人才助力乡村文化发展,推动文化志愿服务经常化、制度化。
责编:周洋
一审:周洋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