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20 17:33:28
作者 :宫岳霖
接上期
朱熹斥曹,这是因为金人铁骑南下,南宋偏安以后,朱熹一反司马光《资治通鉴》尊魏为正统的看法,跟习凿齿一样为推崇汉族政权的地位,仍尊蜀汉为正统。
罗贯中贬曹的原因在于元末明初尖锐的民族矛盾,他与农民起义军有着密切的联系,以蜀汉为正统,是为抒发他要恢复汉族为主的政权抱负,这和当时受压迫的汉族人民的愿望是一致的。
而历朝皇帝都是反曹派,缘于曹操与众不同的性格:一是他个性叛逆,做事不循规蹈矩,喜欢标新立异;二是他追求的理想化政权改革与统治阶级利益相悖;三是他的敢于变通,敢于打破封建世俗传统,其个性令当权者生畏。他割发代首、临终前让妻妾改嫁,嘱咐她们“分香卖履” 自力更生就是最好的例子。
由此可见,曹操的任何一条性格在当时来说都是离经叛道且和封建皇权、传统世俗大相抵触的。所以,在历朝皇帝的高压政策下,中国到处修盖关羽庙、孔明庙,“贬曹褒刘”成了基本国策。
可是清朝以后,封建迷信垮了台,一些文艺界的专家学者敢于说些真话了。
首先是胡适、钱立同站出来为曹操鸣冤叫屈,章太炎随后也为曹操“翻案”。他的《魏武帝颂》一文,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曹操对中国的功劳,充分肯定了曹操的历史地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世人受中国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毒害与影响颇深,今天为曹操彻底翻案恐怕还需要一定的历程。
尽管如此,但有些事实是无法更改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 ,表现的是他的智慧;煮酒论英雄,展现的是他的远见;烧毁大臣们和袁绍的信,体现的是他的大度;厚待关羽并放其走,凸显的是他的爱才;所著的大量诗歌、文章,彰显的是他的能力;狼奔豕突中笑指江山、畅言地利,描述的是他的乐观;在众人责难、非议之时所著《让县自明本志令》,尽显的是他的直率与可爱。
众所周知,英雄和奸雄是相对的,成王败寇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人无完人,虽然曹操有几次被诸葛亮耍得团团转,可是,三分天下中他是最强的,魏统天下的基础也是他打的。
我们可以说他狡猾、阴险、冷酷,但是,曹操是不折不扣的大英雄!
毛泽东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
26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把整个三国吟得是入木三分,使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那段被尘封已久的历史往事。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这个诸葛亮的完美对手、生死冤家,毛泽东曾戏谑他是年轻的共青团员。
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他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素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他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大事。
建安十三年,他率军与刘备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建安十四年,周瑜被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他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由此可见,“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虚构的故事,历史上并无此事。
27
三国里足智多谋的奇才俊杰不胜枚举,比较著名的便是被称为“卧龙”的诸葛亮和“凤雏”的庞统。
当时民间流传卧龙、凤雏二人得其一,便可取天下。
因此当刘备得到诸葛亮、庞统的辅佐后便信心百倍,大有吞并天下的志向。
事实上刘备得到他们辅佐之后,仍然没有统一天下。
为什么他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上将,依旧没能恢复刘氏江山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容我将诸葛亮、庞统二人点评一番后再说不迟。
其一,诸葛亮有心计,善炒作,每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不断抬高身价,以致声名传扬。
庞统年轻朴钝,未有识者,机缘巧合得颍川名士司马徽鉴识并赞誉。从此,庞统名声渐渐显赫,乃至与诸葛亮齐名。
28
其二,诸葛亮长相英俊,深谙世事,善于利用人脉资源和社会关系。
其岳父和刘表是连襟,荆州实力派且担任重要军事职务的蔡瑁是诸葛亮妻子的舅舅。
有了这层关系,身居隆中的诸葛亮就能通过各种渠道迅速地了解时局发展、政治动向及各种军事情报信息。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拿出的那份著名的策划案《隆中对》,就是他此前对天下形势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正确分析之后而形成的一整套战略思想。
庞统长相丑陋,个性狂傲,为人处世实在是不敢恭维。
他做客东吴,孙权问他平生所学以何为主。
他的一句“不必拘执,随机应变”,让孙权听了很不开心。
最后孙权抬出了自己的偶像周瑜,问庞统的学问比周公瑾如何。
庞统听了笑着说:“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他的笑无异于是嘲讽,意思是周瑜算什么,怎么能和我相比。
于是孙权就更加不开心了,告诉庞统:你先下去吧,等以后有机会我再用你。
应该说,庞统的狂傲,让他失去了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
29
其三,诸葛心思缜密,让刘备三顾茅庐一方面是考验他的真诚与耐心,另一方面亦是考验他的脸皮是否够厚。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要面子是出了名的。陶谦送徐州与之,他几次三番地拒绝。
最后虽然吃下了,但又因面子问题收留了吕布,导致大亏特殊,丢了地盘暂且不说,还被迫四处流浪。
诸葛亮聪明之处,就在于深知刘备从无到有需要一个过程。
只有做到脸皮够厚,忍常人所不能忍,做常人之不能做,方能成就大业。
然庞统心机单纯,心性清狂,特别是对自己能力过于自信,做事欠谨慎。
“书生还是旧清狂”,庞统书生气浓,面子观念重,手里握有诸葛亮和鲁肃的推荐信,却一直拿捏着不愿上呈。
他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最后被刘备委任于耒阳县令,仍然不以为然,牛刀小试。
30
其四,诸葛亮投奔刘备之后一直押运粮草,管理内务,与萧何类似。
庞统从耒阳县令经张飞推荐后,一直在刘备跟前效力;攻打西川,多有良谋,恰似留候张良。
总之庞统在用兵上善于奇谋,不像诸葛过于求稳,缺乏变化。在《三国演义》中,他没有经过刘备允许,就擅自让魏延去舞剑刺杀刘璋,可见一斑。
但是在早期刘备兵弱的时候,需要的不是庞统这样的人才,而是诸葛亮那般做事谨慎的军事家。
但事物往往又是辨证的。在蜀国后期时候,正是由于诸葛亮的谨慎造成了蜀国的战果无法扩大。
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由于诸葛亮的意气做事、用人错误,均以失败而告终。
所以说蜀国后期才正是需要庞统那样当机立断、诡谲用兵的人才的时候。
只可惜在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时年仅36岁。
而诸葛亮则更善于治国,这也是刘备入川要带上庞统,而留下诸葛亮治理后方的缘故吧。
31
对诸葛亮和庞统的点评就到这里。下面我引用曾国藩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来诠释刘备为什么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一统天下的原因。
曾国藩晚年曾经对《三国演义》有过经典的评价:
三国刘备必定灭亡,原因其实很简单。当他取了西川之后,其势力依旧无法和曹、孙相抗衡,偏偏这个时候,聪明睿智的诸葛亮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分兵。
如果诸葛亮能够将自己兵力集中起来,对敌人进行各个歼灭,或许蜀汉政权真的能够恢复高祖霸业也未可知。
刘备败就败在八个字“合兵必胜,分兵必亡”。
32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在三国中,我们感受到了曹操的才、刘备的仁、孙权的雄、关羽的忠、张飞的义、诸葛亮和庞统等人的智。
那些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层出不穷的智慧谋略,英雄主义的人格精神,都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
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再,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有道是:
今朝放眼望神州,剑影尘风逝水流。
千古兴亡成败事,登楼把酒祭王侯。
(完)
责编:龙文泱
一审:龙文泱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