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时评丨土特产如何从“一时旺”变“一直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21 06:34:26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欧阳金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重视做好“土特产”文章,各展其长、以小成大,为乡村振兴增添了亮丽的一笔。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怎样进一步把“土特产”这篇文章做深、做实?怎样主动适应消费者新的需求,寻求“土特产”升级发展之路?观察市场,有几点感悟。

做足“特”色,深耕差异化、品牌化赛道。“土特产”源于一方水土,而相邻的县市水土相近,农产品也常常相似。比如到湖南基层调研,在许多地方都能品尝到橘子,当地都说自己的橘子好,但是价格都很便宜。再如当下热门的中药材黄精,湘西保靖、益阳安化、娄底新化等地都在种植,产品越做越好,价格却可能越做越低。走出这一困境,一方面农产品种养要走出差异化之路,另一方面要打出响亮的品牌。以差异化开拓市场,以品牌化提升价值,“土特产”的含金量才能提高。

产品上“新”,靠科技增强竞争力。人们挑选“土特产”,看口味、看卖相,还要看配料表;购买“土特产”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在直播间、商超甚至是社区群都可以买到。消费者为“新鲜感”买单似乎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趋向。新鲜感从何而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不可少。在位于长沙的岳麓山实验室,水稻、油菜、畜禽、茶叶等领域的团队潜心科研;最近,武冈的一些卤菜企业设立卤味研究所与博士工作站,建设医药级制造标准的透明工厂,让武冈卤味常新长香。科技赋能,才能让“土特产”走上更宽广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链”上延伸,深度拓展新型业态。湘西龙山县捞车村,素有中国土家第一村、武陵土家第一寨的美誉。白天,在这里体验土家织锦和打溜子等非遗项目,晚上在景区内的民宿享用土家风味晚餐,品尝腊肉、合渣等传统美食,游客乐不思归。各种土特产产区,往往也是观光胜地。各地可推出与农时季节相适应的特色农旅路线,由之前传统的种植、加工逐步向“特色农业+文创+旅游”等新型业态深度拓展。农文旅融合发展,可望让土特产“一直旺”,让乡村持续“出圈”、农民持续增收。

责编:徐凯琦

一审:胡泽汇

二审:唐能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