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桑植,请回答》视频特辑③丨陈曳媛:田野,与梦想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23 15:25:47

编者按: 马桑树下、红土地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催人奋进。9月21日,长篇报告文学《马桑树下:红土地上的新故事》一经发布,引起强烈反响。

1935年,在贺龙元帅的带领下,4000多名年轻的桑植儿女,怀着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从桑植出发,踏上伟大的长征路。今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新时代的桑植年轻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32 个以“奋斗”为关键词的人物故事,传遍大街小巷。

11月11日起,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张家界频道推出《青春桑植,请回答》视频特辑,把镜头对准书本里的主角,以一帧一画的镜头,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奋斗热情。他们不负青春,更不负马桑树下的红土地,向他们致敬。


每天,有大堆的事情等着陈曳媛去做。她给我的印象是走路快,风风火火,说话语速快,绝不拖泥带水。多年在村里摸爬滚打,她已经习惯了这种快节奏的生活。

那天上午,我按约定的时间赶到村部,村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陈书记看稻子去了,一会儿就回来。”时间还早,9点刚过一点,我站在村部停车坪的围墙边环顾四周。昨晚下过一场雨,地面残留着水渍,栅栏外的几棵树上挂着摇摇欲坠的水珠。村部后面是一所小学,正值假期,空空荡荡的操场掩映在高高的绿树下。前面不远处的农舍,点缀着一丛丛花草,农舍周边的稻田里,稻子已经露出微微的黄色,稻田尽头的山峦,如一扇扇错落的屏风,山间有薄如轻纱的雾在飘动。天色阴沉,灰云在天空膨胀,一场雨欲来未来。

不时有村民进入村部那栋楼房,卷着裤腿,迈着匆匆的脚步。出来时有人手里拿着小包的东西,有人肩上扛着一个大包,我过去随口问了一句,他们笑着说是村里免费发放的肥料和种子。

村子美丽、整洁、祥和,呈现出理想中现代村庄的模样。所有的美好,背后都伴随着汗水和艰辛,我想,作为“当家人”的陈曳媛身上,肯定有许多非凡的故事。

大约半个小时后,陈曳媛匆匆赶了回来,下车后迈开大步向我这边走,笑着连连向我表示歉意:“陪客人下地看稻子去了,对不起啊!”我回她一个微笑,这微笑表示我内心的理解。一个500多户人家1800多口人的村庄,有太多事情等待她去处理。

陈曳媛去服务大厅交代了几件事情后,我们的谈话在四楼的会议室开始了。

陈曳媛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也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从学校出来后,她打过工,开过餐馆,后来又四处去赶场,今天跑这个村,明天跑那个村,在集市上支个摊卖衣服,累是累点,但生意还不错。积攒了一定的经验后,她觉得长期赶场也不是办法,风里来雨里去,整天来来回回地跑,路上也不安全,便租了个门脸,在镇上开了家服装店。她性格爽朗,为人随和,生意越做越好,最多一年赚到过二三十万。

对于那样的生活,她谈不上有多满足,只是暂时安定下来了,一边开店,一边相夫教子,等赚到了更多的钱再说。至于以后要干什么,生活瞬息万变,她无法确定。只是她知道,不会一直把这个服装店开下去,肯定会去干点别的什么,用她的话说,就叫“喜欢折腾”。

2014年,是她命运的一个拐点。那年,镇上组织花灯比赛,村里要参赛,没人组织,希望陈曳媛出来挑个头。都是乡里乡亲的,再说也关乎村里人的脸面,虽然生意忙,陈曳媛也不好推辞。她忙着找人,利用晚上的时间排练,没想到竟获得了很好的名次。

村支书看中了她的组织能力,想让她到村里当文书。陈曳媛没有答应,那时,她只想把生意做好,没想过别的。老支书不甘心,一连三次去她店里做工作,见支书一片诚心,都已经“三顾茅庐”了,陈曳媛随口问了句:“一个月发多少工资?”“600块。”“太少了。”“少是少了点,但村里的文书没多少事,只要挤点时间出来就行,不影响你做生意。”老支书笑起来,陈曳媛也跟着笑了。

几经踌躇,陈曳媛还是去村里做了文书。“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没退路了,不好意思不去。”她说。

她一边做着文书的工作,一边兼顾着生意。转眼四年过去,到2018年,支书年龄大了,辞了职,其他几个村干部也撂了挑子,另谋生计去了。村里只剩下了两个干部,一个是她,另一个还是驻村干部——时任镇党建办主任的吴不为,实际上就只剩下她一个。

镇上的领导和吴主任再三做她的工作,希望她来牵这个头。理由十分充分:年轻、能力强、熟悉村里的情况。这几条理由,每一条都难以反驳。那年,她刚好30岁,正是人生灿烂的年华;以往她负责的工作,每一样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在村里做文书的这些年,经常和村民打交道,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尽管这样,她还是没有松口。

陈曳媛在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要放下如火如荼的生意,这个还好说一点,生意嘛,不做就不做了,钱总是赚不完的,人不能光为钱活着。另一个,最主要的是难过家里人那一关,只要她一开口,就有可能成为全家的“公敌”。

果然,有天饭桌上,陈曳媛故意漫不经心地提了一下,立马遭到家里人的反对:“你是疯了吗?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去捡那个烂摊子?”

一连几天,陈曳媛的内心都在挣扎。她清楚村里的情况,一方面,办公楼虽然建好了,但外面那块平地,边上长满了藤蔓,到处是乱石,整个村子,白天灰蒙蒙的,到了晚上,更是漆黑一片。集体经济八字还没一撇,最麻烦的是人心涣散,都对村里的工作不抱希望。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到处都在发生变化,村子不可能老是这个样子,人可以走,但房子搬不走,血脉就在这片土地上。村里的事,总得有人来做。

思来想去,陈曳媛一咬牙,接过了这副担子。她的这个决定,也把家里人“得罪”光了,每天回去,没一个人给她好脸色。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决定了,就不再去想其他的了,至于家里人的态度,只能靠时间来改变。

20多岁。

谈不上多么远大的理想,饭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做什么?怎么做?

几个人一商量,一致认为,不管做什么,都不能舍本逐末,这个“本”,就是村里的资源。东旺坪村是个大村,“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多,500多户村民分散在21座大小不一的山岭中,田也多,有水田800多亩。就种水稻,先干起来再说。

其实,陈曳媛早已留意到了村部前面那片稻田,一共60亩,早已经通过了基本农田高标准改造,先前一个老板流转了这片稻田种芦笋,结果因为运作不善,老板跑路了。最后,大家决定,就用这片稻田种水稻。

种地,也得有本钱——种子钱、肥料钱、翻地的工钱、流转的租金,可是,村里的账上,早已寅吃卯粮,一分钱也拿不出。

“既然没钱,既然我们一起干事,那不如这样,我们每人先垫1万元。”陈曳媛提议。大家一致响应,钱的问题算是暂时解决了。

春天,几场雨水过后,在清新的阳光里,野花开遍了群山,农人开始了又一年在地里的劳作。

耕田的机械开进了那片田野,随着一阵阵轰鸣,新泥一页页翻了过来,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泥腥味,几个年轻人站在田埂上,看着新翻的稻田,心里荡漾着浓浓的希望。

秧苗一天天返青,一天天长高,转眼就到了春插季节。那时,陈曳媛以为,既然是村里种的地,收入归村集体,就是大家的事情,只要吆喝一声,或者上门做做工作,村民们应该都会来帮忙。结果她完全没料到,除了少数几个党员表态愿意义务帮着插秧,其他的村民都吞吞吐吐,闪烁其词。

这时,一些议论在村里扩散:“看看那一帮后生能搞出什么名堂?”这时,陈曳媛才知道,村民们不是偷懒耍滑,不愿意出力,而是不相信他们这几个年轻人,觉得他们无非是装装样子,表现表现自己。也还有极少数人,等着看他们的笑话。

“没人干,我们就自己上。”陈曳媛说。越是这样的情况,越是激发了几个年轻人的斗志,他们想着拿出当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精神,心里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便像涨潮一样涌了上来。每天,天麻麻亮几个人就下地了,到了亮灯时分才回家。陈曳媛以往过着相当舒适的小日子,哪里吃过这种苦,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匆匆吃完晚饭,倒在床上就呼呼大睡。家里人看到她这个样子,又心疼又气愤,纷纷指责她:“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偏要去折腾,图什么?”

时间一天天过去,稻田待插秧的面积在一天天减少。到了插完一半的时候,很多村民自发前来帮忙了,他们说:“你们是真做事啊?我们以为你们只是做做样子呢。”

秧苗终于插完了,明镜似的水田装点上了纵横排列的绿色,几个人变得又黑又瘦,但他们很开心。第一道关卡闯过来了,接下来就是好好管理,期待着有个好收成。

几个人都没种过地,不知道怎么管理,便去向村里有经验的村民请教,有时还把他们喊来田边指导。陈曳媛是去地里最多的一个,看着稻子分蘖、抽穗、结实、散籽,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一样。

土地,厚重,深沉,埋藏着千古秘密。但它又坦荡如砥,公平无欺。用汗水种下一粒种子,它就会抽芽,就会开花,就会结出灿烂的果实。

季节像一条鞭子,凌空一甩,啪啦一声,瓜果成熟,田野里一片金黄,果然,辛勤的汗水都化成了金灿灿的谷粒。像插秧时一样,没钱请机械收割,还得自己动手。从早到晚,在依然燥热的阳光下,一帮人挥舞着镰刀,汗水湿透了衣服,稻芒在手臂上留下一条条通红的划痕,汗水一浸,又痛又痒。干过农活的人都知道,收割比插秧要累得多,几天下来,全身没一处不痛,尤其是腿和腰,好像再也不听从自己的使唤。

村里没有烘干设备,一边收割稻子,一边还得把稻谷送到另一个村子去烘干,跑一趟下来要800块钱运费,费时三四个小时,而且还得轮流在那里守夜。陈曳媛在那里守过几个晚上,累了一天,什么都不想,只想沉沉地睡上一觉,可是不能睡,眯一会儿又强迫自己睁开眼睛,恍恍惚惚间,天就亮了。

把稻谷卖出去后,陈曳媛算了一笔账,总共卖了10.5万元,那个数字,她至今记得一清二楚,甚至会记一辈子。可结果,除掉成本,一分钱都没挣。

吃了那么多苦,流了那么多汗,累得骨头都快散架了,钱却没挣到一分,但陈曳媛还是很开心,因为她看到了另一点:通过这件事,村民已经改变了对这届村委班子的印象。这一点,在陈曳媛看来,比赚钱重要得多。与其说她种下的是水稻,不如说她把信赖深深地种进了村民们的心里,就像商鞅在南门放置的那根木头,那不是木头,那是立法者在表明自己的诚信和权威,它的作用,远远胜过那区区五十金。

电话响起,陈曳媛瞟了一眼,挂断了。一会儿电话又打了进来,她向我说了声不好意思,接通了电话,用本地方言讲了四五分钟,我大概听出是有件什么急事需要她去办。我担心影响她的工作,等她放下电话,对她说:“要不你先去办事,我在这儿等你。”她说:“没事,我已经交代人去办了。”可以想象,平日里,陈曳媛就是这样过来的,不停地接电话,不停地忙。

2019年,陈曳媛担任村支书一职,她的服装店已经名存实亡,她索性关了店,一门心思忙村里的工作。种稻子没赚钱,她反复想过那件事,最后总结出了原因:一是种植面积太小,二是缺乏管理经验,成本没控制好。只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绝对有钱赚。她决定继续种水稻,一方面节约成本,另一方面扩大种植面积,一下增加到166亩。

事情比头年顺利,村民们知道村里没钱,都愿意把稻田交给村里,租金等卖了稻谷再付,这一下减轻了好大的压力,租金每亩400元,加起来就是6万多元。尤其是到了耕种时节,村民们纷纷前来帮忙,跟干自家的活一样,这让陈曳媛十分感动,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

转眼又是8月底,长势良好的稻子开始泛黄,丰收在望,这也是学生即将返校的时间节点。有村民找到陈曳媛说:“陈书记,我家孩子开学要交学费,能不能先付我一点租金?”这是实际情况,有些家庭尚不富裕,一下要拿出几千块钱学费有困难,这个问题肯定要解决,不能让村民失望。陈曳媛想都没想,随口答道:“没问题。”

说出去的话,就必须兑现,如果不兑现,以后什么事都会很难办。可是,村里的账上没钱。

眼看着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钱从哪里来?陈曳媛急得连觉都睡不好。有天下午,她独自坐在村部后面学校的操场里。那天天气凉爽,阳光温和,秋风轻拂,要是没什么事,邀几个朋友在那里喝喝茶,聊聊天,那真是说不出的惬意。还是古人说得好:“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可是那时她可没有那份闲情逸致,火都烧到眉毛上了,无论如何都得想办法把租金付给人家。她想了几十种办法,但没一个行得通,最后还是没有办法。呆呆地坐了一阵后,她站起来,向村部走去,将几个村干部召集来,把事情讲开后,她说:“大家伙,实在没有办法了,我都不好意思开这个口,我们还得凑钱,这样,我出5万,你们每个人出1万,怎么样?”大伙都表示没意见,这样又凑了10万元,问题暂时解决了。

当年,稻子收成很好,因为管理得当,净利润达到10万元,真正赚到了“第一桶金”。恰好当年县里拨发了30万元扶助集体经济的资金。村里的账上一下有了40万元,陈曳媛便寻思着该干点什么,让钱生钱,壮大村集体经济。

她想到附近没有大米加工厂,烘干也得去找别的村,村里种那么多稻谷,烘干加上运费,光这一项就让人家赚去了不少钱,如果把稻谷再加工,直接出售大米,利润会更高。于是,她决定办个大米加工厂。

“那时我特像个生意人,成天盘算来盘算去,就是想着怎么给村里赚钱。”陈曳媛爽朗地笑着说。

大米加工厂办起来了。稻子越种越多,到最后竟种到420亩,再加上油菜和玉米,村集体经济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2021年,收入已经达到103万元。

没钱,得做事;有了钱,那就更得做事。壮大集体经济的目的,就是用于集体,让村民们得到实惠,体现集体经济的价值。

陈曳媛最先想到的是整治环境,在她看来,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村里的环境太差了,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柴堆、粪堆、石堆、沙堆、垃圾堆。她理想中的村庄,应该道路美、稻田美、屋场美、庭院美、生活美,她把这称为“五美”。

环境整治如期拉开序幕。“谈不上轰轰烈烈,”陈曳媛说,“我们没有过多宣传,也没喊多响亮的口号,只是实打实地做事。村干部分工合作,一人负责一项,及时跟进,遇到什么困难,大家一起解决。”

无论做什么事,陈曳媛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次她推进的方法是先家庭后集体,就是先帮村民们改造家庭环境,再修建公共设施,这样,村民们得了实惠,就会大力支持,一些小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工作的效率才会更高。

有围墙的粉刷围墙,没有的建个小栅栏,修个花圃,条件具备的地方,就建个小型花园,村里对153户进行了白族民居风貌改造,然后硬化了入户的道路,安装了400盏太阳能路灯。做完这些后,才开始修文化广场、小公园、屋场,建文化墙。到最后,才改造村部的停车场,清理乱石后,铺了沥青,修了围墙,方便村民们去办事时停车。

村民们大力支持,其中虽然也有些小矛盾,但很快就化解了。村民们都说:“村里是实实在在在帮大家做事。”

夜晚亮灯了,坐在院子里能闻到花香,回家再也不用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脚灰了。这种改变是摆在眼前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一个原本灰蒙蒙的村庄,经过整治和改造,成了花园式的村庄。环境变了,村民们的生活习惯也跟着发生了改变,再没有人乱丢垃圾,乱堆沙石了。

我提议去村里四处看看,陈曳媛爽快地说“好”。车驶离村部,拐一个弯,穿过几栋农舍,就到了村里种的那片稻田边。把车停在一个小停车场里,她领着我走向宽阔的稻田。

天色还是阴沉,雨还在山那边酝酿。我们的鞋跟落在田间的木质游道上,传来橐橐的响声,轻微而富有节奏,仿佛是谁在哼一首抒情的歌。稻草编织的心形拱门竖立在木道上,淡紫,轻黄,像谁打下的一个个同心结。身边的稻田里,稻子蓬蓬勃勃,已经泛黄,轻风拂过,泛起一层层波纹,送来熟悉的清香。远处,白族风貌的房子静静地倚在山脚,黛瓦、白墙、青山,相互映衬,如同一幅经典的水墨画。若不是那些具有民族风格的墙画,会让人误以为走进了古老的徽州,所有的喧嚣都已遁去,内心宁静如水。

这种变化,放在几年前,村里人连做梦都不敢想。现在不仅村子的面貌变了,村集体经济总量也在节节攀升,2022年达到了80万元。村里先后获得“市级村集体经济示范村”“张家界市村级集体经济示范点”“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019年以来,陈曳媛个人连续两年被评为“桑植县最美扶贫人”,2020年又先后被评为“同心抗疫最美先进个人”、全县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张家界市“敢担当、勇作为”先进个人。

这变化的背后,陈曳媛经历了不少的酸楚。电网改造是她记忆深刻的事情。原来村里架设的是两厢电线,整个村只有一个变压器,电压低,三天两头跳闸,冰箱、空调根本没法用,成了摆设。在进行改造时,有四根电线杆要竖在火盆峪村,这四根杆子分别竖于四个家庭的地里。开始,她和火盆峪村的村支书上门沟通,四户人家一致表示:“架电线嘛,是好事,没有问题。”可等到打桩的时候,那几户人家突然变卦了,不同意在他们地里竖电线杆,理由是影响他们耕种,刚打好一个孔,很快就被他们填上了,再打,他们再填。

陈曳媛反复上门做他们工作,说尽了好话,他们就是不松口。实在没有办法了,她答应给他们一些补偿。他们一听,说:“行,那就每户补2000元吧。”陈曳媛听了这话简直被吓到了,那时村里没钱,工程款是四处筹措来的,哪里能拿出这么多钱来。经过讨价还价,最后减至每户800元。其中一个村民说:“看你这么诚心,就这样吧。”陈曳媛心里窝着火,却又无处发作。她笑着说:“要是我们村的村民,说不定我真会把他骂一顿。”

另一件事发生在家里,用陈曳媛的话说是私事。有段时间,她忙着做低保户的调查,事情看似不大,但必须十分慎重,一旦没弄好,会闹出很大的意见来,村民们会说村干部处事不公,照顾谁,偏袒谁。那天太忙了,陈曳媛竟忘了放学时去接孩子。等她晚上回到家时,才想起这件事情。结果,家里人不给她开门,把她关在了门外。她在外面站了好一阵,门才打开。她心里委屈极了,一只脚跨进熟悉的家门时,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滑落下来。

第二天,她和几个同事讲起这事,想吐吐苦水。大家听了,先是沉默,然后都说起各自类似的经历,说到最后,几个人竟没心没肺地笑起来。

“好在现在好了,家里人彻底改变了态度,从极力反对变成了大力支持。”说到这个,陈曳媛一脸幸福的表情。

这些事陈曳媛在采访时没有说,是我们在路上聊天时随意聊起的。我发现她不太愿意讲经历过的酸楚,或许在她心里是这么想的:“那些酸楚和委屈,也没啥大不了的,过去了就过去了,回头看,一切云淡风轻。”

我们边聊边往回走,到一户人家屋门口时,陈曳媛指着一座房子说,建屋场时,这户人家不同意拆围墙,说:“我这围墙不能拆,我单门独户,又方便又安全。”围墙紧挨新修的公路,不拆显得不协调,又挡视线,影响行车安全。她上门做工作,说补点钱给他,对方硬是不同意。最后实在没辙了,陈曳媛随口说了句:“拆了围墙,房子敞亮了,我就给你找个老婆回来。”对方一听眉开眼笑。原来,这个男人单身,家境还不错,人也好,就是婚姻的事至今没有眉目。

围墙就这样拆了,对方也没要补偿,栽了花草,弄了个小花园。陈曳媛哈哈笑起来:“这件事我现在很头痛,他经常找我要老婆。一见到我就问:‘陈书记,你答应我的事呢?’她边走边嘀咕着:“看来,真是得帮他想想办法了。”

离开稻田,我们去了村里办的农业科技生态有限公司。这里有一家投资300多万元的大米加工厂,还有一家投资400多万元的榨油厂,加工的各个环节都按要求办理了相关许可证。“兴东旺米业”与“东旺菜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后,正式进入县里大超市及消费扶贫产品专柜。村里还与相关单位对接,开展扶贫产品消费扶贫,创办网店,对接微商,实现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同步进行。

走出公司的停车场,陈曳媛的电话又响了,她边上车边接电话:“好,就来了,就来了。”她说,有一个检查组在等她。返回村部,酝酿已久的雨终于下起来了,我们在雨中挥手作别。

我的车穿过村庄,透过绵绵细雨,绿色的田野像画卷一样铺在两山之间。陈曳媛就是在这片田野白手起家,奏响了一首希望之歌。

我不由地想,今天乡村振兴的希望,在山、在水、在田野,更在人。

(视频由张家界大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提供)

作者简介

方欣来,湖南岳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岳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啄木鸟》《安徽文学》《湖南文学》等报刊,有作品被《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小小说选刊》选载,部分作品被选入年度选本以及中学语文试题。著有作品集《夏花微微开》、诗集《时光微澜》、长篇报告文学《湘路》《马桑树下》等。

责编:上官智慧

一审:上官智慧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