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24 15:28:40
申报单位简介:
浏阳市博物馆于1991年挂牌成立,2014年8月单列成为全额拨款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现为浏阳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下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全市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社会教育,并代管谭嗣同纪念馆(包括谭嗣同故居、谭嗣同祠和谭嗣同墓)、浏阳文庙和王震故居纪念馆。
浏阳市博物馆新馆位于长沙市浏阳市道吾山西路189号,于2021年6月对外开放。博物馆建筑面积7997.05平方米,展厅面积3258.21平方米,馆藏文物两万余件套,珍贵文物一千六百余件套,是集自然、历史、民俗、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湖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沙市文明单位、长沙市劳动与实践教育创建基地等。
案例(课程)内容:
浏阳市博物馆成立于1991年,是收藏文化、研究文化、展示文化的承载机构,对社会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承载着丰厚的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浏阳市博物馆通过整合本馆资源优势,进一步宣传和推广文物保护利用知识,增强湖湘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自2015年以来采用“送展览”和“送讲座”的形式,开创性地利用“浏”动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把文物知识带入课堂,把文物展览办到社会,用浏阳市流动博物馆搭建更加广阔的教育平台,以“文物+研学”的形式让青少年群体有所见、有所学、有所思,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推动文物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工作。
案例课程主题鲜明,以浏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切点,彰显地域特色,独具创新性。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开发高质量课程。浏阳市博物馆通过专家学者座谈会的研究讨论,设计了多堂丰富的专题讲座。内容包括红色人物类:《谭嗣同最后的四封信》《再忆谭嗣同》《民国先觉谭嗣同》《抗美援朝中的浏阳人》《王震的一封家书》《垦荒元勋》《开国女将军李贞》《将星闪耀》《赤身下葬的军团长——寻淮洲》等,历史文化类:《浏阳古乐——中国雅乐的活化石》《浏阳地名的故事》《浏阳人的故事》《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文庙 走进从前的学校》《传统礼仪进校园》《浅谈孔子生平》《荧荧艾火——“艾”上非遗》《浏阳夏布——用非遗打开夏天》等,文物知识科普类:《考古小课堂》《浏阳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青铜器》《揭秘古代吃货的日常》《溯流求源——中国钱币的演变》《人类的进阶——远古的创造》等。一堂精彩的讲座不仅在内容上要做到丰富、精美,更关键在于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挖掘。浏阳市博物馆强化讲解员培训,采取课题负责制,从内容设计、成稿、课件制作等均由讲解员自主完成,并经过多次修改,从讲座内容的逻辑性到关键措辞进行严格把关,最终完成一堂堂生动活泼又具有学术内涵的讲座。讲解员在此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更培养出了研究精神,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充分调动“讲”的意味,让受众更乐于接受。
二是送课堂进学校。为满足中小学生对新时代历史文化的需求,浏阳市博物馆采用馆校合作的方式,将研发的专题课程送到浏阳各大中小学校,这些课程全方位地介绍浏阳的历史、文化、名人,通过生动有趣的展示方式,让古老的文物故事跃然眼前,让深邃的文化底蕴触手可及,让悠久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辨。同时在课堂中利用文物模型、手工体验等形式与学生互动,化静态文物为动态文物,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历史。让学生在学习这些文物知识的过程中,成为历史记忆的传承者,跨越时空“触摸”到不同时代的脉络,使文物不再是沉重的记载,而是生动可感的过去。通过“浏”动博物馆的研学课程,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成为文物保护的宣传者和践行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的有效传承,从而在学生心中播下尊重历史、珍视传统、热爱家乡的种子。
三是送展览进社会。浏阳市博物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精心设计精美展板,内容分为《珍贵文物》《多彩非遗》《红色经典》三个主题,珍贵文物展示了浏阳出土的珍贵文物云雷纹铜甬钟、蛙纹铜铙、兽面纹提梁铜卣等200余件;多彩非遗展示了浏阳花炮制作工艺、浏阳菊花石制作工艺、浏阳文庙祭孔音乐、社港江氏正骨术、浏阳油纸伞制作工艺、浏阳夏布制作工艺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红色经典展示了浏阳革命斗争史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先烈事迹。与此同时,将谭嗣同文物图片展、浏阳近现代杰出人物展、“星火燎原 光辉起点”——湘赣边革命史图片展、碧血丹青——浏阳英烈事迹展、浏阳籍开国将军展、“大爱永恒”——廖静文生平事迹展等不同主题的特色展览,以巡回展出的形式,将浏阳珍贵文物、浏阳非遗、历史文化和浏阳精神等内容送进全市各社区、学校、村、屋场等场所,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和互动性强的方式向学生、群众进行现场讲解,充分反映出浏阳绚丽多姿的精神文化、丰富的地域特色和儒雅的人文气息。
四是通过积极推进“走出去”和大力实施“引进来”的完美结合,构建一套全面、系统且能够持续循环的研学体系。浏阳博物馆以开放的姿态和极具吸引力的展览、活动,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学者和学生。精心策划各类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展览,从古老的历史文明到现代的艺术创新,从本土的特色文化到世界的多元风情,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一方面,“走出去” 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为 “引进来”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引进来” 又为博物馆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活力,促使博物馆不断创新和提升,进而更好地推动 “走出去”,最终实现博物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让每一件文物、每一个历史故事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同时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使参观者在博物馆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深刻的感悟和难忘的体验,为培养具有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浏”动博物馆研学课程自开展以来,传播意义深远。浏阳市博物馆在各级部门如宣传部、教育局、文旅广体局的支持下,流动展览和专题讲座遍布浏阳的每个乡镇,学生们可以通过博物馆的课程获得知识和乐趣,家庭和社会也会更加关注教育和文化,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文化、重视文物保护与传承的良好氛围。为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定期在“浏阳博物馆”公众号上积极推送展览信息、课程反响,并邀请中央、省级市政等媒体对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同时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等重大时间节点,都会开展相关主题的“浏”动博物馆研学活动。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才能使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9年多时间里,“浏”动博物馆走遍了浏阳百余所学校,开展送展览与讲座已超600余场,先后为我市近40万余名学生授课,让中小学生在认知和欣赏的过程中,拉近与博物馆的距离,展现浏阳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让学生研有所得,研有所获。此外,“浏”动博物馆课程项目自开展以来更是颇受好评,荣誉满满。2019年12月“流动博物馆 真情送服务”项目被评为“2014—2019年度长沙市博物馆、纪念馆教育项目十佳案例”;2020年5月“红色经典进校园”被长沙市文明办评为2019年度长沙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二等奖;2020年10月《浏阳市博物馆文物价值的发掘与传播》入选湖南省文物保护利用创新发展百佳案例推介项目;2020年1月《人民日报》、中国文明网专题报道流动博物馆工作的开展;2022年6月新湖南对我馆引进省博优质资源开展的“移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进行专题报道。
浏阳市博物馆肩负着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使命。“浏”动博物馆研学是一种社会教育资源共享的体现,它让博物馆和学校、社会紧密合作,增强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从价值认同、机制建立、人才培养、社会实践等多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历时九年从未间断,更从未松懈,将其作为职责和义务,悉心耕耘。文物的保护利用与传承,不仅是文博行业的使命与任务,更是未来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浏”动博物馆为大家打开了全新认知的大门,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肩负未来的责任感。浏阳市博物馆将持之以恒,继续立足传统、面向未来,打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为莘莘学子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和“心”的窗户,在文博这片神奇天地里,共同书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新篇章。
责编:陈宇
一审:黄磊
二审:王德和
三审:瞿德潘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