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乔木村:小苗木绘就乡村振兴出“彩”画卷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24 17:40:2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2月24日讯(通讯员 钱辉 记者 成俊峰)寒冬时节,走进常宁市大堡乡乔木村,漫山遍野的桂花、山茶花、楠木、罗汉松、鸡翅木、铁木树等10余种苗木生机勃勃,有的清秀古雅,有的遒劲挺拔,有的亭亭如盖,不同颜色、不同造型的苗木,错落有致、色彩斑斓,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生态画卷。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乔木村以党建引领,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立足本地生态资源,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培育发展特色种植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模式,以产业联农带农富农,让小苗木成长为强村富民的大产业,为乡村振兴增添“绿色动力”。

走进基地里,工人们趁着晴好天气,正忙着给苗木做冬季御寒和造型修剪,现场一片繁忙景象。60多岁的村民陈德春正和同事在给弯曲的桂花树做定型工作,“在基地里上班已有3年了,每天的工作就是绑树定型、剪枝、除草、施肥,每年的工资收入有5-6万元,离家近,还能照顾家里其他的农活。”

乔木村处于衡邵干旱走廊,境内全是紫色页岩土壤,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植被稀少,被称为“紫色沙漠”。

咬定目标不松劲,迎难而上向绿行。2012年,乔木村通过引乡贤返乡兴业,引进湖南省宏茂园林公司,累计投资2亿元,先后流转土地3000余亩,种植桂花、罗汉松、楠木等高品质苗木,并致力建设为省级苗木示范基地。

“种植苗木既能盘活土地资源,还能美化全村的环境,又能让2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季节性200余人在苗木基地务工。”乔木村党建专干肖湘梅介绍,同时,村两委还通过帮助苗木公司流转土地、组织劳力和参与管理,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8万余元。

12年,乔木村的景观林基地建设,明显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先后新建和维修了3口山塘,开挖机耕路10余公里,铺架抗旱水管20公里,破除石块6万方,换客土10万方,树成林、路成网、水成系格局基本成形。

逐渐壮大的苗木种植产业为乔木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绿色产业为依托,该村大力升级产业链,从种苗木、卖苗木向造生态、卖生态的转型,打造“苗木+旅游”“苗木+康养”的多业态同频共振的新态势。

在乔木景观林基地的核心地带——先锋组大岭园,一栋栋白墙碧瓦的江南农舍映入眼帘,道路洁白,花草烂漫,绿树成荫,美不胜收。

“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来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镇政府和村两委指导我们开办了民宿,刚开业生意还不错,希望以后的日子越来越好。”民宿业主邓芯玉高兴地说道。

今年,乔木村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推动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转变,新建5个和美湾场,通过拆除房屋周边的旱厕、猪圈、杂屋等,实行住房和院落翻新修建,形成白墙碧瓦的江南农舍风格。并创新“村房短住”模式,用乡愁和质朴的农家田园生活来盘活农村闲置房屋等现有农村闲置不动产,发展文旅产业,激活乡村旅游新业态,提高村民收入。

“目前,先锋组大岭园的村房短住示范样板项目已建成,可承接宴席15桌、住宿20人的条件,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乔木村党总支委员李陆生介绍,后续还将加大配套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村里的人居环境,打造乡村休闲观光、婚纱摄影、骑行、餐饮于一体的全绿色生态乡村康养产业链,让万亩荒山披锦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守着这般绿水青山,乔木村顺势而为,将“生态资本”进行绿色转化,依托精品苗木种植,村里还建成了年出栏藏香猪100余头、山羊300余头的养殖基地。2023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46余万元,预计今年将达到62万元,力争在明年突破100万。

责编:成俊峰

一审:成俊峰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