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两路”通车70周年:幸福“天路”见证雪域高原巨变

  中国民族报   2024-12-25 10:34:02

这是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1954年12月25日,川藏、青藏公路同时通达拉萨,从此,西藏结束了千百年来仅有栈道、溜索、人背、畜驮的运输方式,将雪域高原与祖国大家庭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是用鲜血和生命铺筑的天路——11万筑路大军战天斗地,3000多位志士英勇捐躯,硬是在悬崖峭壁、高原冻土上建成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

▲拼版照片:上图为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勘测青藏线的资料照片;下图为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从格尔木出发的“青1”次列车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新华社记者 侯德强 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两路”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矢志奋斗。

今年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通车70周年。70年来,两条“天路”宛如飘落雪域高原的哈达,见证各族群众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各民族同胞血脉相连之桥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在西藏与各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往来中,交通始终是重要的先行条件。

“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中,这样形容旧西藏的路。那时,西藏没有一条现代公路。坎坷的路途,成为制约西藏发展的严重桎梏。

新中国成立,神州大地换了人间,也让雪域高原迎来新生。1950年4月,康藏公路(1955年改称川藏公路)在雅安破土动工。1954年5月,青藏公路动工。

筑路大军“一面进军、一面修路”,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踏冰雪、斗严寒,克服缺氧、高原反应等困难,靠着铁锤、钢钎、铁镐、铁锹等简陋的工具,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开始了征程。

1951年4月,中央提出“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但当时物资供给有限,加上交通不便、消耗巨大,修路大军很快就面临断粮危机。有些修路部队每日三餐减为两餐,再由两餐干的改为两餐稀的,后来干脆“勒紧裤腰带”,上山挖野菜。

以真心换真情,用实干得民心。在筑路的过程中,川、青、藏省区群众积极参与。来自四川省甘孜州的6000头牦牛成为第一批支援物资,1.7万名藏族同胞为川藏公路建设挥洒了青春与热血。

“是谁帮咱们修公路?是谁帮咱们架桥梁?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军民本是一家人,帮咱亲人洗呀洗衣裳……”

1964年,歌舞《洗衣歌》由西藏军区文工团首演,从此红遍全中国,成为歌颂军民鱼水情的经典之作,也成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注脚。《洗衣歌》传唱60年,至今听来仍能感受到喷薄而出的真挚情感。

1954年12月25日,西藏人民迎来大喜日子,全长4360公里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

“两路”建成通车,为西藏的发展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支持。各类干部人才奔赴高原建功立业,各地支援西藏建设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入。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历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各民族同胞共享繁荣之路

今年7月,华住集团国内第1万家酒店在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墨脱开门营业。不少自驾川藏线的游客在这片“高原秘境”中看到酒店招牌都惊叹不已,而当地群众对于各种新鲜事物却习以为常。

2013年10月31日,公路通到了墨脱县城。2017年至2020年,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对墨脱全县农村公路进行标准化改造,6个乡、1个镇都通了客车,乡镇、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

路好了,当地群众的眼界开阔了不少,钱袋子更是一天天鼓了起来。“虽然墨脱人口只有约1.48万人,但去年接待了42.56万名游客。”全国人大代表、墨脱镇墨脱村村委会副主任罗布央宗说,2023年墨脱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1亿元,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1817.43万元。

“两路”是西藏人民幸福生活的起点。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西藏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质和量同步飞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1953年至2023年,国家为西藏公路交通累计投资3250.96亿元。公路沿线,形成一条条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

“以前路不好,我家的牛羊肉从村里运到县里要走五六天,时间一长,肉就不新鲜了。”牧民扎西旺堆说。

扎西旺堆的家在日喀则市谢通门县措布西乡。这个高海拔牧区,距离县城120多公里。以前出行一趟十分不易,乡亲们要翻越座座大山、穿过羊肠小道。

历经3年建设,2019年,一条宽敞平整的公路穿越措布西乡夏木村,不仅方便了村民们出行,也有力推动了当地畜牧业发展。

措布西乡党委书记洛桑格旦说,当地依托便利的交通和物流,着力发展牛羊肉、野生贝母茶与羊毛加工等特色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打造产业品牌,群众增收的劲头更足了,乡村振兴的愿景逐渐变为现实。

“两路”开通的是道路,连通的是交流,畅通的是贸易,打通的是发展,带来的是繁荣。

▲这是12月1日在昆仑山口拍摄的青藏公路(右)与青藏铁路。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借助交通大动脉,勠力同心、埋头苦干,沿线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之廊

7月,碧波荡漾的拉萨河蜿蜒穿过青稞苗、油菜花铺就的墨竹工卡县。这里是松赞干布故里,2024墨竹工卡松赞文化旅游周暨油菜花旅游推介会迎来各地游客。

▲9月26日,坐落于318国道中心点、川藏公路零公里的中国·雅安318公路文化体验馆开馆。这座综合性主题博物体验馆以“两路”精神为内核,以公路旅行为脉络,全方位展示“两路”精神、最美景色、自驾精神、装备体验。图源:西藏交通

“欢迎大家来墨竹工卡县,欣赏墨竹油菜花海、品尝墨竹特色美食、体验墨竹文化,见证墨竹工卡发展成就。”墨竹工卡县发出一份面向全国的“旅游邀请函”。

大一统的共同精神文化纽带,使西藏与祖国其他地区的文化同源共生,联系紧密,从未间断。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景观,塑造出墨竹工卡县独具魅力的旅游形象。这座距离拉萨70余公里、川藏线上的重要县域,跟随时代步伐,正欣欣向荣。

沿路而行,林芝桃花旅游文化节,西藏首个自然风景类国家5A级景区巴松措,承载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厚历史的壁画、实物、建筑、碑刻等文化遗产……一个个由“两路”串起的文化旅游地标,如今被更多人知晓。

“两路”不仅是西藏与全国各地物质交流的通道,更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之廊道。

近年来,依托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积极出台举措,振兴西藏文化旅游产业,让来藏游客深入感受西藏的传统服饰、饮食、医药、节日等文化魅力。西藏各族群众也纷纷通过“两路”走出西藏、走向全国,与区外开展文化交往交流,感悟祖国发展变化。

“全藏公路四通八达,经济文化繁盛,城乡面貌改观。新西藏前程似锦,各族人民携手向前。”矗立在拉萨河畔的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见证着“两路”通车为西藏人民带来的历史巨变。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相信,高原之上的幸福大道会越走越宽广。

责编:谢雨玳

一审:谢雨玳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中国民族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