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宣传》 2024-12-25 12:56:18
文/文氘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良渚的文明曙光、三星堆的文化瑰宝、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曲阜“三孔”、朱熹园、三苏祠、云冈石窟、岳麓书院等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有力见证。
在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中,岳阳楼和《岳阳楼记》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时代价值,光前裕后、积厚流光,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延续了中华文化的道统正脉。
岳阳楼是《岳阳楼记》的载体,文因楼而生。
岳阳楼始建于东汉末年,前身是三国东吴名将鲁肃所修阅军楼,又被称为“巴陵城楼”“岳阳城楼”,1800余年中历尽风霜,数遭水患兵燹,屡圮屡修。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岳州知军州事滕宗谅重修此楼。建成后,他写信给好友范仲淹称“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并随信附《洞庭晚秋图》一幅,力邀好友为楼赋文,这才有了《岳阳楼记》的诞生。“范记”一出,立时与“滕楼、苏书、邵篆”并称“四绝”,从此和坐落在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一起享誉天下。
《岳阳楼记》是岳阳楼的灵魂,楼因文而兴。
自滕宗谅重修之后,宋、元、明、清、民国,岳阳楼几经毁弃。今天的岳阳楼,是2007年重修之后的成果。古往今来,先人们建造了不计其数的建筑精品,其中绝大多数都已湮灭在历史的灰烬中不可得窥,如阿房宫,如大明宫。却为何对这座洞庭湖畔的小楼如此执着,毁了、重建,再毁、亦建。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李曾伯在《重建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我朝文正范公,惓惓以天下为忧乐,斯文一出,斯楼之伟观增重。去之今二百载,星回物转,而江涛衮衮,与公风烈盖巍然俱存也。”大概可以回应这种情结。岳阳楼早已不是土砖木瓦的建筑,而是《岳阳楼记》的烈烈风骨。只要人们还记得《岳阳楼记》,就永远不会放弃和忘记这座与文同生的岳阳楼。
我们党的领袖历来对《岳阳楼记》多有推崇。毛泽东同志自青年时起多次登临岳阳楼,尤其赞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认为“先忧后乐”的思想,较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提法,境界更高。邓小平同志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傻瓜”来教育青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气象万千”等名句,并在个人著作和署名文章中多次提到范仲淹和《岳阳楼记》。岳阳楼和《岳阳楼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地位,毋庸置疑。
今天的游客,仍然喜欢一边登楼欣赏“洞庭一湖”“巴陵胜状”,一边默念“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他们是在看风景?当然是,又不全是。透过风景、跨越时空,看到的是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精神传承的延绵不绝。
《岳阳楼记》承载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家国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担当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意识,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是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规范,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岳阳楼记》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化为了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岳阳楼记》蕴含的文化气度、精神气息,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反映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为我们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提供丰厚文化滋养。
《岳阳楼记》蕴含的文化基因、道德理念,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为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更加需要传承弘扬“浊浪排空”而“波澜不惊”的精气神,不断开创“春和景明”的万千气象。
《岳阳楼记》是历史的回声,更是现实的映照。有人说,我们都是历史之舟的乘客,也是它的划桨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再读《岳阳楼记》,读出的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是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使命责任。
(本文选自《湖南宣传》 2024年第11-12期 )
责编:周秋红
一审:胡泽汇
二审:朱晓华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宣传》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