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25 17:38:16
申报单位简介:
益阳市博物馆于1984年成立,是一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也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全国巾帼文明岗、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社科普及基地、湖南省优秀涉外参观点。馆内珍藏各类文物2万多件,其中珍贵文物2千多件。
博物馆建筑面积15315平方米,设有《益山益水 一览千秋:益阳历史文化陈列》一个基本陈列和《一城越千年:益阳故城简牍专题展》《“生命签证”何凤山博士拯救犹太人义举展》《资水传情 洞庭流韵:益阳非遗民俗展》三个专题陈列。
自建馆以来,益阳市博物馆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供精神食粮,是人们了解益阳文明进程和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展示益阳城市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案例(课程)内容:
一、申报项目主要内容——《博物·工坊》社会教育研学课程
《博物·工坊》社会教育研学课程是益阳市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创新性研究,打造校外第二课堂,推出的集启蒙性、常识性和基础性于一体的互动教育项目,旨在加深青少年对益阳历史文化的了解,让更多的孩子学习主题相关的历史内容,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湖湘文物、馆藏文物、红色教育、非遗民俗、益阳历史、传统文化等,运用现代儿童教育理念,用互动、体验、情景模拟的形式进行文化知识传授。
其中《简牍课程》、《商周青铜器》、《泥与火的艺术》、《国学铜镜》、《木俑彩绘》、《明油纸伞》、深受学生喜爱。《简牍课程》以馆内展厅《一城越千年—益阳故城简牍专题展》为设计原型,通过介绍中国光辉灿烂的简牍历史为开篇,介绍益阳故城遗址出土简牍的发现与研究,切片式展示益阳故城的千年历史,让学生走进简牍、了解自己的家乡益阳。《商周青铜器》课程是以馆藏文物商周兽面纹铜角为设计原型,为学生们讲解了传承千年历史精美的青铜艺术以及馆藏国宝青铜器,除此以外,课程还介绍了包括龙首曲柄铜鐎斗、春秋S型铜鼎、西周细线云纹铜铙等等精美的馆藏文物青铜器,还为学生们拓展了各种青铜器的形制、叫法和功能,课程从酒器、食器、炊器、乐器几个大方面再现了一幅古人盛大宴会觥筹交错的场景。《泥与火的艺术》课程是以馆藏新时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许多陶器瓷器为设计原型,介绍了馆藏文物长沙窑白釉红绿彩执壶、当阳峪窑酱釉渣斗等精品文物,以及富有益阳本地特色的羊舞岭窑瓷。据考证我国陶器的烧制已有近万年的历史,而瓷器的出现也有1800余年的历史,课程为大家揭开了中国古老陶瓷器的神秘面纱。《国学铜镜》课程是以馆藏文物战国四叶八兽连弧纹铜镜为设计原型,给大家讲述铜镜的起源、形状纹饰以及背后的故事,正如人们常说的“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明镜高悬”象征着公正廉明,也寄托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课程将廉洁文化融入传统历史文化,实现了清廉文化、教育文化、传统文化深度融合。
“体验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体验教育既注重教育活动 的 形式与过程,更注重少年儿童这一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它要求少年儿童用“心”去体验,用 “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博物·工坊》社教研学课程精心准备了手工制作环节,基于馆藏文物与课程内容,设计包括创作瓷瓶装饰画、青铜鼎的制作、青铜剑的制作、木俑彩绘手工、服饰设计制作、简牍简易制作、瓦当拓印DIY、明油纸伞绘制等多种趣味体验手工项目,有别于传统博物馆开展的巡展、讲座的形式,针对目标人群,《博物·工坊》社教研学课程采用讲座+体验的沉浸式教育方式,让青少年轻松愉快的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二、主要团队——益阳市博物馆文化志愿者队伍
规范志愿服务,提高个人素质,合力打造优秀志愿服务合作团队。益阳市博物馆志愿者是博物馆与公众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为传播博物馆文化、提升博物馆形象、促进社会和谐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近年来,益阳市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逐步确定了共同的价值追求、拥有了成熟的服务理念、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志愿者们热情高涨地参与到各项服务中,满足了广大观众的文化精神需求,同时也为益阳市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力量。
益阳市博物馆文化志愿者志愿者队伍,以博物馆的讲解员、志愿讲解员和小小讲解员为主,其中不乏还有热爱历史文化、具有博物馆志愿服务经验或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士。益阳市博物馆对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同时每年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并进行一次考评。培训结束并通过考核后,上岗参加志愿服务。志愿者服务工作主要是将学校的素质教育、学生实习实训课程与博物馆志愿服务融为一体,同时为一些相关单位的文化爱好者搭建宣传益阳历史文化的平台。益阳市博物馆还建立了志愿者(实训)基地,许多在校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我馆文化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益阳市博物馆非常重视吸纳退休人员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多次到老年人活动中心进行宣传,目前中老年志愿者已增加到20多人,其中许多人承担了志愿者团队的日常管理和培训工作,成为团队的骨干力量。
为提高授课水平,《博物·工坊》社教研学课程每次授课结束后,团队成员还会聚在一起,总结授课经验,交流心得体会,学习新的知识,相互学习交流典型经验,有效地保障了志愿队伍的服务水平和参与热情。
三、项目实施时间
时间:2019年8月起,目前正在进行中
四、案例受众、案例实施效果
2019年8月《博物·工坊》社会教育研学课程正式启动,“暑假热”潮推出特别手工坊项目,精心设置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课程内容,包括:木俑彩绘场、扇子场、明油纸伞场、瓦当拓印场,课程报名信息一经发布就受到广泛关注,共有20个团队近400名学生预约了本次系列课程,反响良好。2021年《博物·工坊》走出去,与长沙简牍博物馆、永州博物馆开展馆际交流活动2场,馆内开展30场系列课程,共有近1000名学生体验道本次课程项目,活动还开启了线上直播新模式,网络观众观看数量逾20万。2022年益阳市博物馆继续推进,充分利用自有资源,组织《博物·工坊》社会教育研学课程深入区县大小学校开展近30场活动,惠及1500余名学生,孩子们迎来了丰富多彩的送文化进校园活动。2023年《博物·工坊》推陈出新,以馆内展厅《一城越千年—益阳故城简牍专题展》、馆藏文物商周兽面纹铜角、战国四叶八兽连弧纹铜镜为设计原型,推出新课程简牍场、青铜场、铜镜场20场,近1000余名中小学生体验到本次课程。2024年益阳市博物馆“博物工坊·油纸伞”荣获第10届“博博会”最佳教育展示活动案例,带来共5场趣味体验课,让更多人走进益阳市博物馆,了解《博物·工坊》课程,惠及市民群众300余名,深受大众好评。
截至目前,《博物·工坊》课程共计开展近100场,惠及学生数达到4000余人次,自2018年以来,该活动不仅在益阳各区县学校、博物馆开展活动,还前往湖南省内多个城市与多家博物馆合作,打破地域局限,广泛传播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赴长沙,永州等各个兄弟市州,益阳市博物馆通过展示馆藏文物、社教活动、文创产品等多个方面的工作成果,让来自各地的人们多方面地感受到了益阳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未来,我馆还会进一步加强与各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强文物的活化利用,以促进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项目宣传
项目实施以来,也多渠道持续性的开展系列宣传报道,有借助网络的微信、网站推广,在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官网上进行活动动态报道,还利用政府、媒体平台的宣传推介,文旅中国、弘博网、湖南文旅云、红网、益阳文明等多家媒体多次进行了宣传报道。
责编:陈宇
一审:黄磊
二审:王德和
三审:瞿德潘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