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思想内涵 坚守价值引领 ——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获奖作品述评

王仕勇 周雪晶     2024-12-27 10:49:51

文/王仕勇  周雪晶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新闻评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新闻评论以其引导、监督、表态的功能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评论作品共22件,约占总获奖作品的5.9%,这些作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热点和民生议题,能够在舆论喧嚣中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以理性思辨化解舆论漩涡,以专业视角厘清事件本质,很好彰显了主流媒体在引导社会舆论、凝聚价值共识中的重要作用。

一、聚焦国计民生,回应重大关切

评论选题是指新闻评论所要论述的事件、人物或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和范围,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评论的可读性,进而影响评论的质量。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其评论选题既要紧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要战略部署,又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现实问题,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从获奖作品的题材类型来看,主要呈现两大特点。

其一,关注宏观层面,对国家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进行深度解读。2023年3月10日,习近平同志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这一选举结果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充分体现了党的意志、人民意志、国家意志的高度统一。《民族复兴的领路人 亿万人民的主心骨》这篇获奖作品,选题精准,紧扣习近平同志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这一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关键节点,通过具体事例和生动描述,将宏大主题与群众视角相结合,即讲清楚了“为什么”,又说明白了“是什么”,叙事结构清晰,论证有力。既是对重大政治事件的深度解读,更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声的准确表达,对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具有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同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发展传承座谈会上深入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评论类特等奖作品《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发展传承座谈会上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将宏大的文化建设命题转化为清晰的理论阐释,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系统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内核,有力回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命题,不仅是一篇理论性强的评论文章,更是一次精神力量的传递。

其二,聚焦微观层面,对民生热点和社会治理创新进行深入探讨,注重弘扬主流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广播评论《筑牢“大国粮仓”端稳“中国饭碗”》聚焦粮食安全这一重大民生议题。作品立足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了粮食生产“二十连丰”的成就与经验,既肯定了东北地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贡献,又直面农产品深加工不足、产粮效益偏低等现实问题,探索有效破解路径。文章视角独特,论证有力,既体现了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深刻理解,又展现了对区域农业发展难题的务实思考。获奖作品《再造一个新广东》,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聚焦区域协调发展这一重大命题,以广东省委提出的“再造一个新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为由头,深入剖析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在城乡发展、区域平衡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既客观展现了广东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探索,又深入分析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思路。

从上述获奖作品可以看出,新闻评论选题内容在宏观层面上聚焦重大主题,主动设置议题,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对重大新闻、重大政策析事明理;在聚焦民生热点和社会治理创新时,见微知著,针对性强,既能直面发展中的问题,又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对社会难点给出了合理化建议,观点鲜明,内容丰富,彰显新闻评论的问题意识和建设性思维,体现了舆论引导的责任担当。

二、深化思想内涵,提升理论高度

新闻评论是评论者对新闻事实发表的看法、观点,它必须表明评论者的态度、立场,旗帜鲜明地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更要透过新闻现象,洞察现象背后本质的东西,从思想上发挥说服作用,这是新闻评论自身规律所决定的。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与多元话语主体并存的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新闻评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提升理论深度,既是坚守思想阵地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评论说服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获奖作品,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旗帜鲜明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满足受众获取新闻观点的诉求,又对人们的思想进行了洗涤和净化。

评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深层逻辑》和《年轻干部既要德配其位也要才配其为》两篇评论类获奖作品尤为突出。前者立足宏观经济政策解读,是融合理论思考与实践指导的精品评论。评论透过政策表述的字面含义看其背后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意涵,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结合,不仅准确传达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实质,又通过鲜活的表达方式使读者更易于理解,产生了好的引导效果。后者则是一篇充满理论锋芒和时代气息的评论作品。文章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从“德才兼备”这一传统政治智慧切入,结合新时代党的建设实际,系统解读了“德配其位、才配其为”的深刻内涵,既强调了德的根本性、先导性,又突出了才的重要性、实践性,立场鲜明,逻辑严谨。

上述获奖作品在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上,展现出了评论员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深厚的理论素养。他们不仅能够精准解读重要政策,深入剖析社会现象,更善于将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紧密结合,在阐释重大理论和国家战略的同时,巧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实现了理论传播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在信息快速流动、观点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主流媒体新闻评论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它不仅要准确传递信息、深入阐释政策,更要在思想交锋中立于潮头,引领舆论方向,凝聚社会共识。这要求新闻评论工作者必须具备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更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够透过现象剖析本质,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三、坚守价值引领,凝聚社会共识

一个社会必须有共同的价值信仰,即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历史传统、民族精神、宗教信仰、道德风尚和生活方式等”。共同的价值理念才能产生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凝聚社会共识,建设命运共同体是时代赋予人类的主题。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与灵魂,其核心是文本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是新闻媒体政治倾向性的集中表现,对整个宣传起着开路、举旗、定调的作用。随着新闻舆论工作进入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信息的供给在时效性、丰富度上大幅提升,甚至出现“信息过剩”现象,人们越来越需要观点信息和对信息的解读。新闻评论就面临的重要议题予以关照,是其评论职责所在,也是新闻评论舆论引导功能的实现路径。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宣部批准设立的全国性常设新闻奖,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评奖的基本宗旨之一,就是通过新闻评奖促进多出精品,用精品的示范作用推动新闻媒体把握方向,开拓创新。本届评论类获奖作品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通过对负面现象的批判性报道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与价值引领,以发挥“正面宣传效果”。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要激浊扬清、针砭时弊、直面问题和丑恶现象,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5]。评论《支持民营企业从还欠账做起》,以河南省审计厅在相关报告中公布的2022年度当地部分地方政府(含所属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新增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95.63亿元为切入点,直面当下中国经济发展中民营企业难以向政府、国有企业等讨回拖欠账款的现实问题,明确提出支持民营企业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从解决拖欠账款的实际问题做起,这既是诚信政府建设的必要要求,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三等奖作品《基层不是“机”层“指尖调研”应休矣》敏锐地捕捉到了数字化时代下形式主义的新表现,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进行了有力批判,以犀利的笔触直指问题本质,在批判性话语中凝聚了社会共识。

二是凸显人文关怀精神。评论是判断,更是思想,而思想的背后必然蕴含着支撑它的精神力量。在本届评论类获奖作品中,《忧心年轻人上香,不如关心他们在求什么》一文展现出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文章超越了表象性的行为观察,深入探究年轻群体的精神诉求,以同理心解读他们在社会变迁中的心理困惑与情感需求。评论者摒弃了简单化的道德评判,转而采用富有建设性的分析视角,揭示出当代青年在面对社会压力时的内心矛盾与精神困境。这种富有温度的思考路径不仅获得了年轻受众的情感共鸣,更启发社会各界反思:对青年群体的理解与包容,应建立在对其生存境遇与心理诉求的深入体察之上,而非停留于表层的批评与规训。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形式,不仅承载着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使命,更肩负着滋养民众精神生活的人文关怀。本届评论类获奖作品展现出多维度的关注视角,既以理性锐利的笔触直面社会现实,又以温润细腻的笔触关照个体命运,在批判性思考与人文关怀的交织中,彰显了新闻评论应有的思想深度与精神高度,以智慧和温度凝聚社会共识。

四、创新表达方式,提升传播效果

在当代中国舆论场域中,意见表达呈现出两种明显倾向:一是作为舆论引导的主流意见,二是作为个体表达的公民言论。前者主要由主流媒体承担,强调理性思考和价值引领,意在凝聚社会共识;后者则体现为公众的自由表达,注重个性化诉求与思想多元,意在寻找共存的意义空间。新闻评论究其本质而言是社会思潮在新闻中的直接反映,在舆论生态日趋复杂的今天,主流媒体新闻评论需要创新表达方式以提升传播效果。本届评论类获奖作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评论作品文风和谐多样,媒介特征凸显,平台联动效果显著。

第一,从语言风格看,获奖作品既有严谨专业的政论文风,也有生动活泼的大众化表达。二等奖作品《乡村体育火爆:是乐子,更是路子》标题别具匠心,“乐子”与“路子”的对仗既点明了乡村体育赛事的娱乐价值和发展方向,又通过谐音双关增添了语言的趣味性。作品以生动活泼的口语化叙述展现了乡村体育赛事的群众基础,同时又深入剖析其社会价值,巧妙地将群众性话题与社会发展思考融为一体,使评论既有深度又富亲和力。

第二,从行文布局看,获奖作品既有遵循传统的三段式结构,也有根据议题特点灵活设计的创新布局。作品结构形式呈现出既规范有序又灵活多样的特点。

获奖作品《基层不是“机”层 “指尖调研”应休矣》,开头没有直接提出论点,而是以问题的形式逐层深入剖析问题的原因,用“灵魂三问”直指问题本质,结构新颖独到。

第三,从事实运用看,获奖作品既注重深入调查研究,又善于运用权威资料佐证。广播评论获奖作品《白鹤恋农田,生态真的好吗?》通过深入采访专家学者、当地居民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音响素材,增强了评论的现场感和说服力。一等奖作品《让大地赋我们无穷力量——写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际》,为写好此篇评论,报社专门成立课题组,广泛征求中央党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意见建议,查阅大量史料和相关文章,并由编委会领导带队集体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和不同的意见。文章多直接展现事件的过程,突出细节描写,避免煽情和大肆渲染,从而使评论富有感染力。

第四,从平台联动效果看,获奖作品的媒体单位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传播格局,运用网络版、微博、微信及客户端等多种传播形式,实现多平台联动传播,有效扩大传播范围,显著增强传播效果。评论《忧心年轻人上香,不如关心他们在求什么》,采取“首发+联动”的全媒体传播策划:通过北京日报客户端首发后,迅速联动北京日报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进行同步推送;并依托长安街知事、长安观察等平台矩阵,形成多维度传播格局。从传播数据来看,各平台均实现量级突破:微信、客户端平台阅读量突破“十万+”,部分平台达“百万+”,微博话题阅读量更是突破1.5亿。同时,该文章还创新性地借助“新闻我来说”栏目进行视频化呈现,阅读量突破1500万。文章不仅在传统媒体圈内获得广泛转发,更打破圈层限制,在全网范围内形成传播热点,被网友誉为“年度暖评”,充分展现了全媒体矩阵传播的聚合效应。

五、结语

新闻评论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媒体思想力、引导力的重要阵地。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获奖作品,立足中国实践、回应时代关切,既有对国计民生重大议题的深度解读,也有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理性引导;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也体现了创新表达的探索实践。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社会思潮更趋多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这要求新闻评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握时代脉搏,深化理论阐释,创新表达方式,在凝聚共识中彰显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

展望未来,新闻评论工作要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要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政治站位;要深入基层一线,密切联系群众;要创新话语表达,增强传播效果;要善用新技术新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唯有如此,才能让新闻评论在新时代的舆论场上更好发挥引领作用。

(作者王仕勇系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周雪晶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