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春燕 许海燕 2024-12-27 10:50:03
文/杭春燕 许海燕
我国媒体融合已步入“深水区”,其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在新传播形势下进行突破。互联网平台的出现重塑了媒体传播生态,在算法推荐机制的影响下,部分主流媒体开始追逐流量,呈现出泛娱乐化与搬运式的内容生产倾向。纷繁热闹的传播背后暗藏内容空心化危机,遮蔽并消解主流媒体的价值引领功能。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今天,理应回归新闻报道生产的初心,以内容为王,在新技术助力下加快构建主流舆论思想新格局。
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名单中,新华日报社刊发的《江苏发出第1000万户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获得消息类一等奖。面对大事要事比不过央媒,时效与在地化上抢不过市县媒体的现实困境,省级媒体的消息报道如何出圈?回溯2个多月的采写过程,可总结为: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所谓“略”是认识论、方法论,要求采写过程既是深耕条线、精益求精的过程,更是要触摸时代脉动的过程。所谓“功”是基本功、“笨”功夫,从消息基本事实出发,在自觉践行“四力”中进行高度、角度、精度的创作凝练。
一、丈量高度:“价值重归”+“登高望远”
新闻价值是新闻从业者在实践中选择新闻的标准和依据,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时新性、重要性、新奇性、接近性、趣味性等能够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在众声喧哗、信息过载、真假难辨的数智时代,重归新闻价值的呼声进一步凸显,主流媒体理应自觉回应受众所需,提供受众所盼。
如何让报道价值重归?“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是应有之义。新闻工作者只有从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社会、时与势中观察问题,以选题高度丈量新闻“价值能见度”,才能从“小故事”里看见“大时代”。《江苏发出第1000万户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这篇消息即是“登高望远”的生动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个体工商户遍布城乡、数量庞大、领域广泛、发展迅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生力量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江苏发出第1000万户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全文聚焦“个体工商户”这一特定群体,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不言而喻。
“登高望远”,在于纵深之态。“3月30日9时55分,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市场监管局雨花分局,南京市民张康领到了全省第1000万户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这标志着江苏成为全国首个在册个体工商户总量破千万省份。”该篇消息的开头表述,还原了第1000万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颁发场景。一张小小的营业执照,背后承载着巨大的时代价值。报道从该点出发,回溯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个体工商户的发展历程,深入挖掘其背后所反映的经济发展趋势、政策导向以及社会民生影响,结合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实现“高站位+在地性”的有效耦合,为受众展现出江苏经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景象。
“登高望远”,在于全局之势。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局势变化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较大冲击。在此节点,报道江苏个体工商户在全国率先实现“总量破千万”,反映出面广量大的个体工商户是畅通经济循环、促进供需匹配的“尖兵”,叠加国内大市场特有的“大海效应”,可形成扎根本土、富有韧性、浪潮澎湃的增长动能,管中窥豹般从个体工商户的群体变化透视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正如中国新闻奖评委在定评后这样点评:“这是一篇记录对经济发展具有标志性事件的消息。个体工商户在江苏突破一千万,充分说明了江苏经济乃至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是对唱衰中国经济论调的有力回击,体现出江苏人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
二、寻找角度:“等待爆点”+“厚度构建”
好线索需要长期深耕、等待爆点。好选题要靠“慧眼”发现,但“慧见”的运气往往是蓄势而得,建立在长期下的“笨”功夫之上。重大主题新闻线索可遇而不可求,但特殊的眼力一旦养成,“留心处处皆文章”。事实上,只有善于发现新闻事实及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与问题,另辟蹊径选择独家视角,才能写出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作品。
这篇消息新闻线索的发现,得益于记者长期高度关注中央经济工作、系统深耕市场监管领域。一次偶然与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的沟通,记者得知江苏即将诞生第1000万户个体工商户的线索,立刻判断这是一条非常有新闻价值的“活鱼”。此前受诸多因素影响,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冲击,舆论对此非常关注,甚至被别有用心之人通过网络传播“带节奏”,用于唱衰中国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对个体工商户发展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积极帮助个体工商户解决租金、税费、社保、融资等方面难题,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帮扶。”个体工商户在市场主体中的占比超七成,是江苏不折不扣的“家底中的家底”。江苏能够成为全国首个在册个体工商户总量破千万省份,不仅能展示江苏经济乃至中国经济的蓬勃生命力,同时也能凸显江苏在呵护经营主体方面的引领性。
好消息关键在厚度构建。长期采写新闻得出的经验是:好的消息所容纳的信息量具有多层次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小消息写出“大文章”,本质上是对消息厚度的构建过程。在将信息量大小作为衡量新闻消息重要标准的规范下,记者反复挑选采访对象,最终选择了江苏全省第1000万户个体工商户、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经济专家。何以让采访对象的采访表达既符合身份特征,又能输出言之有物的观点,经过前期反复统筹考量,最终确定个体工商户谈创业感受、市场监管部门讲述个体工商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经济专家侧重解释个体工商户总量破千万的多重意义。既有多维度的信息呈现,又确保语言精练准确、内涵丰富。
好消息离不开提前深挖。采写前,记者梳理了江苏省个体工商户的历史发展脉络,充分展现个体工商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同时采访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获取“江苏个体工商户约占经营主体总量的70%”信息,以此反映个体工商户是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神经末梢”,其活跃度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成色。记者还辗转统计部门,梳理获取“江苏个体工商户中约九成从事的是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同时,全省个体工商户登记从业人员超过1683.3万人”等基本事实,两组数据有力说明了个体工商户是群众生活最直接的服务者、重要的就业创业源头和“蓄水池”,具有显著的便民利民和共富共享效应。为了讲好一位普通人的故事,记者准备好当天采访“第1000万”个体工商户的采访提纲,并在网络传播的大背景下,编辑部门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移动优先、新媒体先行发稿策略,实现了全网首发。
三、打磨精度:“谋篇奇巧”+“生动精准”
消息除了“好的发现”还要有“好的表现”。这篇历时2个多月最终以897个字发布的消息,权威、生动地将颁发营业执照现场、江苏个体工商户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时代意义清晰呈现。记者只有在谋篇布局中不断地思考,才能实现历史与现实交织,思想立意和信息含量兼备,让“好的发现”与“好的表现”有机统一,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聚焦关键,取舍精当。面对重大题材,记者未被海量信息所淹没,而是聚焦于最具价值的部分。从1978年的23907户发展至如今的破千万,记者举重若轻,清晰地呈现江苏个体工商户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在报道现场情况时,又以小见大、取舍有度,展现出江苏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新里程碑。对个体工商户意义的阐述成为这篇报道的价值“精髓”。
独具匠心,谋篇奇巧。消息开篇以南京市民张康领到营业执照的现场切入,继而回溯往昔、剖析当下、展望未来,层次分明,逻辑通顺。消息先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有关个体工商户的规定,为后文论述奠定法律基础。消息并未回避个体工商户所面临的生产经营挑战,以难点痛点引出政策“组合拳”,及其对市场信心和预期持续回暖的拉动作用。以张康的经历为例,呈现新登记个体工商户数量增多的事实,以及个体工商户在逆境中重获信心的主题。最后,文章通过引用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的观点,强调江苏成为全国首个在册个体工商户总量破千万省份的风向标意义。
见人见事,细节“落笔”。在过往的一些经济报道中,由于重“宣传”轻“传播”,影响了报道的可读性,让受众有距离感,“立地”往往是一大难点。这篇消息虽是重大主题,字数又有限,但没有做大而全的宣传,而是通过“小人物”叙事,让作品有了人文关怀和人情味。消息开篇,即以南京市民张康的故事启幕,他是江苏第1000万户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获得者,更是全国1.25亿户个体工商户的典型代表,以他为锚点向外铺散能引发共情与共鸣,让消息在“顶天”的同时实现了“立地”。文章特意提到一条细节,张康提到以前开的面包店受疫情影响倒闭了,近来看到消费加速回暖,各部门支持政策也很多,他的创业信心又被点燃,新面包店计划4月10日开业。用细节的讲述,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创业者,将江苏在呵护经营主体方面的做法生动展现。
不断打磨,精准呈现。为了追求信息准确,经得住推敲,记者对文中相关表述进行严格追溯。由于时间久远,很多故事已经无人说清,在大范围查阅江苏工商历史资料、请教业务处室资深人士和行业专家,并与登记注册主管部门同志一起反复推敲后,最终从30万字前期资料中,梳理出了江苏个体工商户的发展脉络和关键节点数据。独家挖掘出的翔实数据和精准表述,被数百家媒体同行广泛采用,在全国产生了广泛传播力和影响力,个体工商户张康成为全国媒体争相采访的“明星”,江苏对个体工商户的关怀呵护获得了全国点赞。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新闻奖对差错几乎没有容错率。在这篇报道发布之前,市场监管部门所有材料都使用的是“个体工商户总量”这一概念。但记者认为不够严谨,因为个体工商户注册、注销十分常见,如果说总量,“之前注册过、后因各种因素注销”的个体工商户、无证个体户是否也应纳入?最终,记者提出了“在册个体工商户”这一概念,得到了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的认可,目前已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全面采用。
在积极拥抱新技术、开展新传播的今天,主流媒体势必要保持定力与洞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使命感,用对新闻事业的敬畏之心,通过回归精品化、极致化的报道与时代同频共振,重塑内容传播优势,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作者杭春燕系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编辑,高级记者;许海燕系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经济传播中心副主任,主任记者)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