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增平之问:近代湖南何以一跃而起

余孟孟     2024-12-27 10:50:26

《林增平文存》(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版)收录林增平先生发表在1988年第3期《历史研究》上的文章《近代湖湘文化试探》。此文在全国率先开拓了近代湖湘文化研究。

文/余孟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既连绵不绝又丰富多样。依空间和地域而言,中华文化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支。

学者张正明先生在《楚文化史》 一书中就认为,中华文化自形成之时起,“就分成了北南两支:北支为中原文化,雄浑如触砥柱而下的黄河;南支即楚文化,清奇如穿三峡而出的长江。”

发源于楚文化,又与本土地域个性相结合的湖湘文化,在后来的自我更新和变迁中逐渐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一种源于地域又超越地域、走向主流又保持特色的文化系统。有的学者如茅海建先生甚至认为,湖湘文化到了近代居于中华文化的“正统”地位,它成为理解中华文化的“极好模型”。

然而,湖南的强势崛起和湖湘文化的大出于天下,只是最近这一百多年的事。

在历史上,湖南长期处于中华文化演变发展的边缘地带和薄弱板块。西汉以前,湖南地属南楚,是文化蛮荒之地。汉文帝时,洛阳人贾谊贬官为长沙王太傅,还没动身,就曾“闻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东汉时,湖南出现了一批大力传播中原文化的循吏,湖南文化首次出现了一个难得的发展阶段。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南文化相比其他地域文化又出现断崖式下降。

整个隋唐时期,湖南还是被看作汉文化分布的南部边缘,因此,成为当时朝廷安置贬官谪吏的主要去处。柳宗元就曾这样说:“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刘禹锡在武陵,也曾有“邻里皆迁客”的感叹。唐代湖南文化不盛可以作证的一个历史事实是:整个唐代300年,湖湘中进士者仅25人。大中年间(847-859)长沙刘蜕以荆解成进士,号称“破天荒”。

湖南文化的大开化,是从宋代开始的。周敦颐、胡安国、胡宏、张栻等文化名人,在湖湘大地建校兴学、研经传道,不仅开创了一个著名的理学学派“湖湘学”,真正将湖南文教事业带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促成了湖湘文化的实质性的形成。

如果说,从宋代到近代之前这一千年,湖湘文化还处在成长、迭代和厚积的阶段,那么从鸦片战争以来,湖湘文化便以蓬勃之势,开始在全国大放异彩,其最有力的明证便是近代以来湖湘英杰人物井喷式地涌现。

清末时,便有湖南地方官自豪地宣称:“自咸丰以来,削平寇乱,名臣儒将,多出于湘。”辛亥革命志士杨毓麟说:“咸同以前,我湖南人碌碌无所重于天下,亦几不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者,当自洪杨之难始。”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也说:“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

林增平著 《中国近代史》

可以说,对于近代以来湖湘文化之大发展和湖湘人物之大喷发的现象,有所留心与评说的名人学者不在少数,但较早地真正将其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进行研究且产生较大影响的,应该从林增平先生 开始。

林增平先生是著名近代史学者,江西萍乡人,1947年毕业于中正大学历史系。 自1953年起,任教于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1980年任历史系主任,升任教授。自此,先后担任湖南师范学院副院长、院长。湖南师范学院改为湖南师范大学后,任校长。林增平先生在整个华中地区是与章开沅先生齐名的著名近代史学家。他敏锐地发现,研究中国近代史,湖南有其特殊而重要的区位优势。 在1988年第3期的《历史研究》上,林增平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近代湖湘文化试探》的文章,在全国率先开拓近代湖湘文化研究。

关于林增平先生这篇文章的影响,复旦大学张伟然教授在《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一书中说:“由于林先生在湖南的崇高地位,加之适逢文化研究的热潮,这篇文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自该文发表以后,一时间关于湖湘文化的研究蔚为风气。”

其实,林增平先生的文章之所以能引发湖湘文化研究的热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学术问题。那就是:湖南从古代“碌碌无所轻重于天下”,到近代一跃而成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的省份,原因何在?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称之为“林增平之问”。 关于“林增平之问”的思考与探寻,不仅涉及近代湖南和中国的发展,事实上也关乎今日之现代化文明的建设。目前,有关湖湘文化和近代湖南研究的各类文章、专著,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或直接或间接,都在触及这一问题。就像“钱学森之问”一样,正因为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才更具有不断探讨和研究的空间与可能。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