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报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从《出海记·走进非洲》看省级党报探路国际传播

​周月桂     2024-12-31 15:40:38

文/周月桂

2023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举办之际,湖南日报社推出《出海记·走进非洲》大型国际传播报道,12名记者首次踏访非洲热土,触摸新丝路的脉动,讲述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行动的故事,展示中非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

作为省级党报,如何对外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出海记·走进非洲》发挥地方参与国际传播的特色资源优势,将宏观叙事与微观展示有机结合,为省级党报探索国际传播树立了典范。该报道获得第34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一等奖,也是获得该奖项的唯一省级媒体作品。

一、立足省份资源背景,依托特色担当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媒体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独特作用,要求“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为共建‘一带一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湖南日报主动担当作为,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优势,提前一年筹划奔赴非洲的采访。对于地方媒体来说,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要注意选择具有本省优势与特色的资源。

湖南与非洲有深厚的合作基础,拥有中非经贸博览会和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两个重要对非平台。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八大行动”,其中“实施产业促进行动”中的第一项即在华设立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博览会落户湖南,每两年举行一届,2023年6月,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在湖南长沙举行。

随着中非经贸博览会的举行,以及湖南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努力,湖南与非洲可谓越走越近。围绕建立对非经贸合作交流长效机制,针对中非经贸合作的痛点堵点,湖南创新务实推进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形成了中国地方对非经贸合作的“湖南模式”。

《出海记·走进非洲》是湖南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中非合作的生动写照,充分发挥地方参与国际传播的资源特色,丰富了国际传播内容和传播议题,切实提升了传播效果。

二、精选题材踏访非洲,融媒表达创意生产

当下,对外传播情境更加多元,媒体必须创新自我话语体系,进行更加开放的创意生产、传播互动和宣传推广工作。

《出海记·走进非洲》是湖南日报社首次海外大型融媒体报道。取材上严格甄选,全面展现、突出“一带一路”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由于疫情三年的影响,很多境外项目的信息未能及时更新。在题材筛选中,跟国外的沟通因为时差、网络等原因变得艰难,历经数月才最终确定了杂交水稻、中国基建、湖南工程机械、丝路电商等主题。整个系列既展示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如湖南杂交水稻给马达加斯加带来粮食自给的希望,湖南路桥为贝宁首都带去路平道净水清河畅的风貌;也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如丝路电商助力湖南产品与非洲好物实现双向奔赴。既呈现了中国湖南一个家庭两代三人,50多年接力投身支援非洲建设;也刻画了非洲官员和民间热情参与,用一个个共建项目推动中非合作。既注重在“硬件”方面提升非洲基础设施;也突出“软件”创新,如绿色“一带一路”、数字“一带一路”等。

此次报道是一次践行“四力”的采访。2023年4月,12名记者奔赴马达加斯加、埃及、肯尼亚、贝宁、莱索托、南非6个非洲国家实地采访。站在非洲的土地上,记者们对这块大陆有了更深切的认识。记者们克服种种困难,深入采访中国企业、非洲民众以及非洲政要等,讲述湖南建设项目为非洲基础设施改善、粮食安全、民生福利等带来的改变,展现当地政府和民众对中非合作交流的极大认同,凸显中非合作互利双赢的良好效果。现场采访留下了许多生动的画面、丰满的细节,为报道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奠定了基础。

此次报道是对媒体深度融合的一次检阅。《出海记·走进非洲》大型国际传播报道共推出12个整版图文报道、9期中视频、40多个短视频,以及H5、手绘长卷、海报等系列新媒体产品,形成密集的话题效应和宣传声势。此次报道坚持全媒体思维,贯穿了策划、组织、实施、呈现、传播等全流程,主打视频和新媒体产品,灵活运用三维动画、可视化数据、原声、音效等,推出系列优质新媒体产品,从“读”“看”“听”三方面为受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三、宏观叙事微观展示,择时择地有效传播

好的故事比宏大的政治议题和抽象的经济数据更加引人入胜,传播效果更好。《出海记·走进非洲》系列报道注重以大量真情实感又能打动人的细节,客观展示非洲百姓的获得感;在海外落地时注意选择时机和载体,有效扩大影响力。

客观发声,注重呈现当地民众的获得感。《出海记·走进非洲》运用诸多细节和场景表现“中非友好、合作共赢”主题,尤其注重突出当地民众的获得感。湖南路桥在贝宁科特努承建的雨水整治项目,让雨水经排水渠顺利进入河道,当地居民克拉利瑟充满感激:现在家门口终于不积水了。在马达加斯加种植的杂交水稻迎来丰收,农民尼娜说:“我们现在能经常吃上米饭,得感谢中国专家带来的杂交水稻。”

每期报道均设立了《非洲声音》栏目,受访非洲嘉宾谈到项目给当地政府、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并做出客观评价。如马达加斯加农业和畜牧业部长哈里菲迪·拉米利松所说,“粮食安全对于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中国专家是帮助我们实现粮食安全梦想的人”。时任加纳总统约翰·马哈马称:“感谢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帮助加纳人民实现了百年梦想。布维水电站是加中两国人民伟大合作典范,中国企业建设了优质、漂亮的工程,必将深化加中关系。”他们的讲述,从多个侧面代表了非洲的主流舆论。

报道被翻译成英语、法语等语种,相继在马达加斯加、南非、肯尼亚、莱索托、贝宁等多个国家的电视台、报纸、网站传播,引发热烈反响。非洲各界人士纷纷点赞,称报道用心用情,让人深深体会到中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注意选择落地时机,扩大影响力。2023年8月17日,视频报道《跨越山海,重器远航》在南非媒体Engineering News网站以及该媒体的推特、脸书等社交平台推出。恰逢习近平总书记赴约翰内斯堡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并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这一报道在该媒体网站首页醒目位置刊播一周,中国制造耕耘非洲、助力非洲国家发展的故事,被广为传播。贝宁国家电视台ORTB TV,在当地时间9月2日晚上播放视频《海拔1米,引水奔大洋》,9月3日晚上播放视频《可靠的朋友,真诚的伙伴》,正值贝宁共和国总统塔隆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这两组报道在国家电视台黄金时间刊播,让非洲老百姓看到了中国基建的技术和质量,深切感受到中国建设者的热忱与坚守。

在海外落地传播中,《出海记·走进非洲》还关注当地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对肯尼亚等网络基础较好的非洲国家受众而言,社交媒体上短视频的接受程度更高,但在马达加斯加等通讯工具较为落后的国家,民众信息获取媒介主要是报纸和电视。因此,《出海记·走进非洲》在肯尼亚落地渠道是当地媒体网站和社交平台,而在马达加斯加的传播媒介是该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午报》和国家电视台。通过文字、视频以及其他新媒体产品的融合表达,此次新闻信息触及更多非洲受众。

此外,《出海记·走进非洲》在国内也广泛传播,全网阅读量超过10亿次。中非经贸博览会开幕当天,多个会场现场展播这组系列报道,为深化中非经贸合作,讲好新时代“一带一路”上的湖南故事营造了浓厚舆论氛围。

(作者系湖南日报文体频道副总监、主任编辑)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