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物主题研学创新建设“十佳案例(课程)”遴选作品展示:“德行天下 史蕴常德”——常德博物馆系列社会教育活动

  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31 15:15:03

申报单位简介:

常德博物馆始建于1990年,是湘西北地区一家大型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馆舍为四合院式仿古建筑。2018年常德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完成后,占地面积2.13万平方米,馆舍面积1.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5267平方米,各项配套设施完善。2020年5月常德博物馆陈列布展提质改造后,展览以“德行千载,史蕴常德”为主题,包括基本陈列《常德历史》,专题展《常德根艺》《常德民俗》《常德名人》《常德名胜》,全面展现了常德本土的历史文化。

常德博物馆于2002年被评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9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和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21年被评为湖南省研学旅游基地。2007年12月1日,常德博物馆率先在全省实行免费开放。常德博物馆建馆以来,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坚持社会教育和业务工作相结合,坚持“展览为民”“活动为民”“学术为民”的服务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案例(课程)内容: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内容说明

1、主题文物

本课程展厅教学部分主要选择了常德博物馆“史前探源”与“墟中觅史”两个展厅的相关文物,分别是彭头山文化陶器、汤家岗文化陶器、皂市下层文化陶器,战国皿方罍、乳钉纹青铜铙、彩绘陶敦等等。

2、诠释角度

通过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从学生易于理解和能够激发他们兴趣的角度入手,通过观看、感受、聆听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常德的历史与文化特色。

(二)年龄时段

6——15岁(小学三年级——初中三年级)

(三)教学策略

1、讲授法

展厅参观过程中,博物馆社教员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文物的相关历史背景、相关历史人物的真实故事等,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认知。

2、演示法

通过实时教学摄像头,演示如:纹饰制作、青铜器制作等基本操作手段。

3、讨论法

在活动实施结束后,讨论教师所抛出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物与历史之外的思考。

二、课时分配


课时



课程名称



授课时长



授课年龄段



授课教师



第一课时



史前探源:纹饰背后的常德文化



45分钟



8——15岁



崔文斌



第二课时



墟中觅史:青铜器的故事



45分钟



6——8岁



晏米妮



第三课时



近代抗战:烽火岁月里的英雄



45分钟



15——18岁



谢馨锐


第一课时、史前探源:纹饰背后的常德文化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常德博物馆馆内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的陶器与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基本了解纹样演进脉络

2、通过认识单独纹样、连续纹样、适合纹样,能够掌握基本的纹样绘制手法,能够选取与博物馆主题相关的纹样,并绘制出适合自己喜欢的纹样。

3、通过了解纹样历史与构思方法,让学生产生对中华纹样有着基本的兴趣与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纹样演进历史,掌握纹样绘制的四种方法。

2、教学难点:基于常德博物馆相关文物,提取相应的纹样元素并创新创造出自己喜欢的纹样。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9:30——10:00)

将家长与学生集中在社教厅,交代接下来的任务与要求

任务1:自行参观博物馆,自行拍摄文物纹样照片。

任务2:寻找绳纹、窃曲纹。

要求:每个人必须拍摄纹样,绘制的纹样也必须是博物馆主题。

(二)教学实施(10:00——10:30)

第一步,带领大家一同前去博物馆展厅,自行拍摄纹样照片,教师在身后观察,适时指导。

第二步,回到社教厅,正式开始上课。

1、认识纹样历史:

教师:刚才大家已经拍摄并观察了相关的文物。有人发现了绳纹,有人发现了窃曲纹,有人发现了……纹样,今天,我们关于纹样的认识,就从这个绳纹开始。

(1)通过了解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汤家岗文化时期不同纹饰特点,了解纹饰演变规律

(2)通过对比一二展厅纹饰的用途变化,感受纹饰所象征的政治含义

2、学习纹样绘制的基本方法:

确认主题、选择方法、绘制草稿、实践操作、成品展示

3、简单介绍:单独纹样、连续纹样、适合纹样的含义,并如何运用到设计手绘包包中去。

四、教学总结

1、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所提取的博物馆文物纹饰主题、以及自身的设计思路

2、教师就学生个人的设计思路及相关文物进行展示,从色彩、画面布局、设计美感来进行点评。

第二课时、墟中觅史:青铜器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欣赏青铜器实物、观看青铜器图片,对比观察,感受青铜器之美

2、技能目标:能够利用超轻黏土,基本捏造出超轻黏土的青铜器的样子,形状。

3、知识目标:了解并能分析出不同青铜器的作用,不同时代青铜器审美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通过捏造青铜器感受青铜器色彩美,掌握古代青铜器基本形制。

2、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借助超轻黏土捏造出独具特色的青铜器。

三、教学材料

彩色超轻黏土20份、青铜土坯模型、塑料刮刀、教学使用PPT

四、教学实施

(一)教学引入

1、带领儿童参观第二展厅,了解常德地区出土的沅水、澧水流域附近的青铜器

2、介绍青铜器的基本发展历程,了解我馆展出的青铜器

(1)乳钉纹青铜铙:铜铙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之一,始见于商代后期,其中以3枚成编最为常见,余为4枚成编与5枚成编。最初的功能是军中传播号令,约束步伐之用。铙不单只用于军旅,且可用于祭祀和宴乐。使用时口朝上,以槌敲击。

(2)皿方罍:该器通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罍盖呈庑殿顶形,罍身作长方口,直颈,高圈足。全器以云雷纹 为底,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 。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 。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均装饰突起的长条钩戟形 。器盖刻有两行八字铭文,器身刻有三行五字铭文。

(二)教学实施

1、引入主题:教授学生捏造青铜器的基本方法。

第一步,找到要做的物体图片,画出三视图,给出比例,用橡皮泥捏出大概

第二步,把每个部分做细化处理,大致花纹刻出来

第三步,把各部分连接起来(牙签小棒都行),在弄点细致的花纹。

第四部,上色。可以用水彩颜料,油画颜料,也可以不上色。 橡皮泥太软,不太好弄,制作过程要小心。建议用ab补土。

2、点题、介绍古代青铜器花纹,及其各自寓意,让儿童理解古代青铜器纹饰背后的含义,引导儿童将青铜器纹饰捏造出来并装饰上。

3、让儿童自主装饰,结合自己想象力和纹饰现实,装饰出符合其古韵风格的纹饰。

(三)教学总结

1、教师点评优秀作品(重点指出纹饰特点、捏制的青铜器纹饰样态)

2、让幼儿介绍自己捏制的青铜器作品,分享自己的想法。

五、教学总结

本次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习惯性按照自己的想法根据青铜器土胚的样式来捏制超轻粘土青铜器。可能对于青铜器本身的纹饰颜色和形制没有过多的重视。所以在之后的教学之中呢应该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强调青铜器本身的知识。

课时三、近代抗战:烽火岁月里的英雄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视听英雄人物事迹,对建党历程中的优秀人物故事感到崇敬。

2、技能目标:学会基本的逻辑判断与推理的方法,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常德地区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及荣誉称谓。

3、知识目标:了解常德地区优秀共产党员事迹。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按照逻辑顺序讲清楚常德地区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并带领学生根据题目寻找选择题答案

2、教学难点:分析推理隐藏在展板中的共产党员相关信息

三、教学准备

“馆厅参观简答题问卷”、垫板、铅笔。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讲解员带领学生进入“常德博物馆名人厅”

“在党的百年历程之中,在我们常德地区,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党员先锋人物,政治七一建党节之际,我们回顾历史来,看一看那些烽火岁月之中的英雄人物故事”

2、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分别带领同学们认识蒋翊武、林伯渠、王其梅等人的英雄人物故事。

(二)教学实施

1、带领同学们再次回顾整个历史人物片段,在回顾的同时观看题目。(着重把握:开国元勋——蒋翊武;延安五老之一——林伯渠;一枝红梅傲霜雪——帅孟奇;历史学家——翦伯赞他们各自称谓背后的故事。)

2、进入第二展厅内部,分享“功劳证里的战斗英雄”,通过我很长的三本功劳正讲述了志愿军战士干后接通过馆藏的三等功劳证,讲述了志愿军战士甘侯皆不忘初心、永续奋斗的一生。

3、影视教育环节:结合刚才所学及刚才听到的故事,观看红色电影《1921》,感受首批中国共产党人在风雨如磐的艰难岁月里,勇担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让中国焕然一新的故事。

(三)教学总结

学生带回社会教育厅让他们自行发表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感言,相互阐发感想。

责编:陈宇

一审:黄磊

二审:王德和

三审:瞿德潘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