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闪耀青春之光丨李星:做绿色生态可持续修复理念的践行者

  科教新报   2025-01-02 17:17:28

科教新报全媒体记者 姚瑶

土壤、空气、水、阳光,是生命的基础。在湖南省和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环境微生物、固废污染防治研发中心副主任李星眼里,土壤和水之于地球,正如皮肤之于人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为因素导致的土壤和水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矿集区和大型有色冶炼场,土壤重金属超标、地下水污染、植被丧失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寻找绿色智慧,破解土水修复密码?李星一直在探索。

从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硕士毕业后,她致力于土水协同修复和微生物修复技术方面研究,努力做绿色生态可持续修复理念的践行者,用技术和创新让绿水青山恢复其原本的模样。

不气馁,为污染水土做修复“手术”

冬日暖阳下,记者走进湘乡市能星新材料有限公司,现代化厂房错落有致,与蓝天、远山交相辉映。很难想象几年前,这片土地曾因原湖南铁合金厂(以下简称“原湖铁厂”)生产长期饱受污染,一度沦为废弃之地。

“原湖铁厂始建于1958年,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生产过程中,因铬渣露天堆放,重金属渗入地下,严重污染了厂区周边土壤和地下水,老百姓怨声四起。”2019年,刚毕业的李星参与的第一个项目便是原湖铁厂及周边区域土壤及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

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法主要利用土壤污染介质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破坏、分离或同化污染物,往往成本高、周期短。李星和同事们希望能采用微生物+复合型修复技术,降低治污成本,改善生态环境。

回想起那段时光,李星笑称“还挺有意思的”。她口中的“有意思”,有时在于不惧风吹日晒的成长,有时在于团队的默契。

筛菌实验工作量大、培养周期长,一丁点环境变化都有可能影响菌株筛选,花费了大量时间时常一无所获。

但李星并不气馁,带着“吃得苦、霸得蛮”的韧劲,不停探索酸性矿坑水,终于在样品中收获了宝贵的嗜酸菌,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针对污染区六价铬超标问题,李星和同事研发了以污染物作为主要能源物质的还原菌剂,使得原本有害的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的其他离子形式,减少对人体健康风险。

“通过抽出处理、原位注入等一系列水土同治技术,如今原湖铁厂417亩土地恢复了利用价值。”李星说,第一期项目完成时,工作人员在土地上撒上了草籽。如今,每当看到那里绿意盎然的样子,心中总有说不出的成就感。

不停歇,为环境修复打开“科普之窗”

工作5年,李星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省市重点研发项目2项,授权专利5项,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

谈起这些年的工作感悟,令她感触颇深的是不少群众对环境修复知识还有待提升。“一方面,重金属污染具有长期性、隐蔽性,不像有机污染能看到、闻到,往往导致了一些忽视;另一方面,污染区周边民众的环境焦虑和‘信任危机’严重,有时容易造成政府、企业、公众多方共输的不利局面。”

谈及事业规划,李星斩钉截铁地说,未来她将继续开发更高效、成本更低的污染控制技术,帮助企业和行业减少排放,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多参与科普活动,讲解污染修复的知识,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姚瑶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