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经济述评②丨湖南如何提升先进制造业“压舱石”作用

谢卓芳,曹娴     2025-01-02 22:04:57

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突破50%,规模工业增加值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40%——

湖南如何提升先进制造业“压舱石”作用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卓芳 曹娴

持续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在湖南考察时提出的殷切期望。

新能源汽车产量超90万辆,占全国份额接近十分之一;北斗产业增长逾30%,绿色智能计算产值突破8500亿元……这一年,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经济形势越是复杂严峻,制造业越要筑牢根基。2024年1-11月,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突破50%。

面对全球经济低迷、有效需求不足、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湖南如何扛牢制造业大省担当,向新而行、求质而进?

锤炼看家本领,主体活力更足

“太‘卷’了!”这一年来,记者走访制造业企业时常听到这类感叹。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内外挤压”,产业的深度调整、格局重塑,落到一家家企业头上,就是订单多少、利润厚薄,不可避免带来发展的阵痛。

钢铁行业受制于前端资源价格波动,国内企业盈利空间大幅压缩。位列世界500强的湖南钢铁集团在细分领域闯出新天地。

瞄准高端船用钢市场空缺,该集团旗下的湘潭钢铁成功研制E40-W700高强船用钢板,通过6国船级社认证,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湘钢在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领域市场占有率常年位居国内首位。“细分领域迸发的新增长点,往往就是新的商机。”湘钢钢铁研究院IPD项目经理钱亚军说。

锂电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如何从“卷”中突围?

在中伟新能源展示大厅,一块电子屏幕展示多款三元前驱体产品。“9系高镍产品,即镍占比超过90%,可让电动车续航里程提升20%以上,电池寿命提升约30%。”中伟研究总院首席专家訚硕告诉记者:“卷”价格不如“卷”技术,作为全球率先大规模量产9系高镍产品的企业,中伟新能源稳坐行业“头把交椅”。

闯过阵痛期,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打开一片新天地,这样的事例在湖南还有很多。

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湖南全力推进“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部署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的“三大标志性工程”。2024年1-10月,全省规模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9%,全省39个大类行业全部实现整体盈利。

培育优质企业被摆在首位,要素保障打出“组合拳”。比如,常态化开展“送解优”“一起益企”行动,率先实现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四级平台互联互通;依托“湘企融”平台创新推出“工信e贷”,将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审批时间由45天缩至7个工作日。

政策效果释放,制造业主体活力更足。中车株洲所、蓝思科技营收有望突破600亿元,全省11家企业纳入千亿企业及重点培育对象动态储备库。2024年,全省新增24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居全国第5、中部第1;新增6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预计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00家以上,总量保持在2万家以上。

“坚持主体数量、发展质量‘双量提升’,夯实制造业基础,增强发展新动能。”省工信厅负责同志表示。

做大规模和效益,链群生态更优

沿湘江北上,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四市串起一条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的产业走廊。从世界最高电压等级最大容量的特高压变压器,到中国载人飞船宇航员出舱的“脐带电缆”,到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电磁线,这一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壮大。2024年,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集群晋级“国家队”,成为湖南第五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建设制造强国背景下,湖南进一步发展先进制造业,面临不少实际困难和问题。湖南省产业经济研究人士分析认为,规模上、效益上的短板,都亟待补上。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面临“天花板”,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音视频装备等新动能总体规模还不大;制造业企业多数位于“微笑曲线”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链延伸不够,利润薄、效益偏低。

2024年,湖南设立产业链专班,由省领导担任13条重点产业链链长。企业难处是什么?产业堵点在哪里?省级链长频繁走进园区、企业,深入一线问需,将解决问题落在实处,集中资源和力量打造一批新增长点。

聚链成群、梯度培育,做强存量、做优增量,构建协同发展的新生态,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

“工程机械之都”长沙,着力破解主机企业强、配套企业薄弱的产业痛点,专门出台地方性法规,成为国内首创。“链上共舞”,企业尝到甜头。长沙市金钻机械有限公司为山河智能、中联重科等主机企业做钻头配套,这几年发展迅速。“整机企业研发部门会在产品生产前,对生产线、产品品质等进行调整和把关,带动配套企业一起成长。”该公司副总经理杨帆介绍。

在工业重镇株洲,轨道交通产业裂变出新能源、高分子新材料、电力电子器件、汽车电驱、海工装备等多个细分产业。中车株洲所将轨道交通行业积累的先进技术成功移植到新兴产业中,储能系统出货量飙升至全国第一。

在湘中老钢城娄底,一块感光干膜的解析度做到7微米,相当于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一根手指粗的钢柱,竟能顶起一辆沉重的卡车……从“一块钢”到“一个产业集群”,钢铁从以前“按吨卖”到现在“按卷卖”“按片卖”,产业附加值不可同日而语。

“国”字号产业集群不断扩容。目前,湖南累计培育出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5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强化产业创新,引擎动力更强

2024年12月23日,在株硬集团的球磨实验室,数十个球磨桶匀速旋转。每一个转动的球磨桶里,都有一个新的产品配方。“市场千变万化,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株硬集团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曾瑞霖说。

硬质合金是“工业的牙齿”,其精度、硬度等功能要求不断提高。株硬集团组建全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投入数亿元用于新品研发,始终走在行业前沿。

长江之滨,湖南首个现代石化中试基地去年10月在岳阳市云溪区揭牌。中试,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是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

岳阳打造万亿级现代石化产业,必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该基地一期整合湖南石化、岳阳兴长、长炼新材料等5家企业自建基地,配备43套中试装置和生产线、178台(套)大型分析检测仪器。短短几个月,中试平台已开展30多项技术的中试研究,开发7个新产品、5项新工艺技术及1套新装备,实现高品质氢化双酚A的进口替代。

湖南聚集了一批“大校、大院、大企业”,近年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深度融合,制造业转型与升级驶上“快车道”。

攻克关键技术。我省67个项目进入国家产业基础创新发展“揭榜挂帅”项目笼子,连续三年滚动实施省级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项目69个,申请专利454项,授权专利208项,诞生了大型民机车架式起落架、碳化硅晶圆双面抛光设备等一批“首台首套首创”标志性成果。

完善平台体系。新认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0个,省级新材料中试平台2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9家,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大飞机规模化中部(长沙)区域推进办公室挂牌运行,建立了覆盖主要产业领域的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积蓄发展后劲。校企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不对称,是阻碍科技成果落地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一年,湖南开展校企合作“双进双转”活动,线上线下常态化征集发布企业技术需求和校企合作专家清单,为校企精准“牵手”牵线搭桥,促成合作项目415个、合同金额4.76亿元,未来三年将新增产值超160亿元。

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全省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4.1%、8.3%,比规模工业增速快 6.8、1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38.9%,居全国第2、中部第1。

责编:王亮

一审:王亮

二审:张尚武

三审:李伟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