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谭谈最新散文集《故乡》|湖南日报·湘江副刊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03 08:22:35

对故乡爱得深沉

——品读谭谈最新散文集《故乡》

作者:贺有德

著名作家谭谈的文学之路十分精彩。年届八旬老当益壮,功成名就永不止步,新著接连不断——《奔跑的山寨》之后《江山壮丽,人民豪迈》,然后《山道弯弯》再版,最新散文集《故乡》面世……

《故乡》由实业家周超贤精心策划,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收集了谭谈三十多年来发表在《人民日报》《十月》等大报大刊上的35篇写故乡的纪实散文。每篇都是故乡大地上实有其地,确有其事,真有其人的,并且配摄影家严伯霖、谭速成到实地拍摄的精美图片。可以这么说,这是谭谈三十多年来对故乡一如既往的深情歌颂。

《故乡》里的散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深情描绘故乡风物和风情,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土地、故乡的人事,原汁原味呈现。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幅精美的画卷,引领着读者置身于那片充满生机、充满回忆而让人无限眷恋的黄土地。形象感性的文字与直观精美的影像无缝对接,水乳交融,更具视觉冲击力。

《故乡》写故乡,依然是谭谈一以贯之的稳健的文风: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行云流水,情真意切,一如笔下故乡的风物。品读《故乡》,如品香茗,初不浓烈,而是渐入佳境。《故乡》里的散文,每一篇,粗读,似乎平淡无奇;细读,方知对故乡的真情书写,其实皆是精心为之,朴实自然而又针脚细密,有大法在却不露痕迹,为“文有大法而无定法”做出了生动的诠释。更可贵的是,书写故乡却不是当下触目可见的乡愁泛滥,而是乡愁不愁,初心如初,在故乡的今昔对比中凸显在奔跑的时代里奔跑的故乡,紧贴时代的脉搏,书写时代的巨变。

山水是《故乡》里作品的主流。山水如画,配图精美,散文优美,相得益彰,让人击节赞叹。

《故乡那座山,老家那个园》聚焦故乡的花山岭和还童园。深情的标题与作为底色的平平仄仄的山路格外吸睛、抓心,瞬间带读者进入遥远而幽深的时光深处。开篇写山,山那边通公路,通向山外的大世界;山这边却是另一个世界,几乎全封闭式的,以致“我”纳闷:“满山遍野全是石头,树长不高,花开不多,水流有远。”何以谓之“花山岭”?由此引发“我”梦想美好愿景。

接下来,几十年的时间跨度,从“早先”到“近些日子”,来一场小小的时空穿越,花山岭旧貌换新颜:乡亲们热火朝天建农民公园,把山山岭岭“打扮起来”,建大型太阳能发电厂,用覆盖的光伏发电板造福乡亲们——这也是“花”:“现代科技之花”“文明生活之花”。一语双关,让人心里乐开了花。花山岭,终于“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华丽转身,村村通公路,现实版的“山乡巨变”。行文至此,又起波澜:新屋兴起,老屋衰落——那是“我”心里“不倒的精神之屋”,八代人难以割舍的精神之“根”。然后进入插叙模式,尘埃旧事意识流似的从记忆深处涌现,在眼前风云际会……“我”不由得感慨:老屋是有灵魂的,“这是一个家的灵魂,一个家族的灵魂”!至此,出乎意料,没有顺着沉重的思维模式叙事而是又一转:在村里建“休闲、阅读、健身、娱乐的场所”——老农活动中心。为此,“我”捐出生我养我的老屋场,带头捐资、筹资百余万元,利用自身影响力呼吁天南地北的作家朋友捐赠精美图书六千多册,梦幻般的“还童园”奇迹般地出现在老家山旮旯里。一波三折,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总有惊喜在前。如今,花山岭成了真正的“花山岭”,还童园也成了美丽的“还童园”。

《故乡的水》把目光投向神奇美丽的湄江。开篇简洁,快速入题。然后通过对比——“雪峰山的原始次森林”“美丽惊险的龙头溪”“静如明镜的白马湖”——引出湄江。文章采用“抑”和“扬”,先“抑”:“我”对湄江“不知她,不识她,未见她”,那些年月无人关注“偏僻的角落”的湄江。“抑”为“扬”蓄势,一步步揭开湄江神秘的面纱:先写湄江最神奇的地方——她的行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引出“莲花涌泉”,引发猜想;再写湄江的水“最动人的地方”——仙人府,三十多年前后对比,引出扶贫惠民,土著民搬迁新居,小中见大,生活气息与时代气息完美融合;再写湄峰湖,一座人工湖,从历史的角度写对湄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写身残志坚的残疾人游泳冠军——吴毅创办湄江山泉水厂,水到渠成升华主题——“我为故乡有这样自强不息的山里汉子而自豪,也为有这样神奇的山水骄傲。”

谭谈在“后记”里披露自己编排出版散文集的心迹:想把故乡的山水风光,人文景观,推荐给全社会,借此助力故乡的经济发展。

《故乡》是一本书,又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段心灵的旅程。满怀大爱的谭谈对故乡爱得深沉,在《故乡》里满怀深情,和自己的故乡倾心长谈。

(原载《湖南日报》2025年1月3日06版)

责编:邹娜妮

一审:李梅花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