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06 10:26:46
申报单位简介:
长沙简牍博物馆是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下属的副县级全额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作为国内首座功能较完备的简牍类专题博物馆,始终致力于简牍的收藏、保护、研究与陈列展示,并于2017年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90余万人次。馆内藏品丰富,以1996年发现的走马楼三国吴简为代表,还包括九如斋东汉简、长沙走马楼西汉简以及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简牍、金玉器、木漆器等文物,简牍总数超10万件,一级文物达1236件(套),占全国简牍的三分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馆荣获“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标兵单位”“湖南省青年文明号”“长沙市优秀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
案例(课程)内容:
一、策划背景
2020年10月19日中国教育部和中国国家文物局日前联合发文《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为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传承与教育作用,在中小学生中厚植、积淀深厚的中华文明,我馆社会教育员以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依托、以简牍中的湖湘文化为切入点,结合中小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推出了“简‘牍’一下,你就知道!”研学实践系列课程。以提高中小学生对简牍文化的认识、解读和传承,凝聚湖湘文化的精神认同。
二、主题文物
简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历史、传承了文化。作为全国简牍出土数量最多、时间跨度最大、朝代序列最完整的城市,长沙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以其独特的简牍文化被誉为“中国简牍之城”。1996年在长沙走马楼出土的10万余枚三国孙吴简牍,数量超过了我国历年来出土简牍的总和。其内容为三国吴长沙郡所属县(侯国)的行政档案文书,涉及法律、财政、赋税、户籍诸多方面,对深入研究三国孙吴时期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三、研学内容
本系列课程共计10节,可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教学安排灵活增减课次。知识点涵盖世界文字载体的演变与发展、中国简牍概述、探秘简牍的清洗与保护、初识长沙吴简、汉代礼法、古代陶瓷器修复等相关知识,并配套相应主题材料包,一定程度上与现阶段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学科进行了有机结合。学生们在校园内就能体验写名刺、编联竹简,还能变身成文物修复师,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课程介绍
1.《简牍入坑指南》: 简牍究竟是什么?简牍大家族里有哪些成员?简牍看不懂?那肯定是你的打开方式不对!本节课从文字的起源开始过渡到了解中国古代文字载体的发展和沿革,再重点研习走马楼吴简的内容、文字和形制等,结合书写竹简、分组使用封检以及体验编联简册等实践,让学生在探索中汲取知识。
2.《字间藏秘》 :简牍作为珍贵的文物遗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简牍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要不断通过考古发掘,为国家历史提供更多不容置疑的佐证材料。”1996年在长沙走马楼发现的10万余枚三国孙吴时期简牍,由于长期浸泡在地下水中,刚刚发掘的简牍浑身都是泥泞污渍。本节课从“抢救性发掘”说起,展示J22号井的复原模型、模拟长沙吴简保存环境、简牍剥揭清洗所使用的工具,以科学的角度找寻与日常生活相关事物的共通性,比如“细胞”与“水立方”,“脱色”与“化妆”,“脱水”与“洗澡”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文物保护的科学原理,将神秘的简牍清洗修复实验室内容搬到青少年儿童面前。学生还可化身简牍修复师,运用工具按照操作指南,对简牍(事先准备的道具简牍)展开清洗与包装工作。
3.《“简”述湖湘“牍”懂中国》 :湖南是简牍出土大省,简牍在湖湘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次课以湖南简牍的重大考古发现为主线,以湖南地区的湘、资、沅、澧四大水系为脉络,依次梳理研习走马楼吴简、里耶秦简、常德夕阳坡楚简、郴州苏仙桥晋简、沅陵虎溪山汉简等,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以具象的文物,引出文物背后的故事,如“诏书牍里的孝道”、“古郴州地区的植物和动物资源”、“迁陵的百姓出行是坐船还是乘马车”、“古长沙鸡蛋多少钱”等,再现湖湘历史过往中,那些变和不变的文化底蕴。学生还可分小组团队协作体验“封检”的使用。
4.《简牍奇妙游》 :解读简牍文物,了解和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相关的知识。
(1)简牍里的语文:解析和简牍有关的汉字、词汇和成语典故;
(2)简牍里的数学:简要介绍出土简牍里的算术书,如里耶秦简《九九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算表》、岳麓书院藏秦简《数》;
(3)简牍里的政治:“长沙后府”封检、武威汉简《王杖诏书》、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
(4)简牍里的历史:“秦二世诏告”木牍、北大汉简“赵正书”、里耶秦简“取鲛鱼简”;
(5)简牍里的地理:里耶秦简“里程记录”简、“船只记录”简。
5.《大道至简—简牍里的中国精神》 :我馆原创展览系统展示了简牍时代华夏民族的精神风貌,深受观众好评,该展览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2023年度全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名单。社教员将展览中的仁爱、诚信、民本、正义、和合、大同六大部分内容以“讲故事+戏剧”的形式展现简牍上的动人故事、真实事件、智慧光芒。
6.《我是文物修复师》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时,多次安排行程前往博物馆,调研文物保护研究利用情况,充分体现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视。本次课以社教员提出的4个问题“什么是文物”、“为什么要保护文物”、“文物保护要面临的问题”以及“怎样保护文物”为核心,开启了文物修复的“匠心体验”。在社教老师详细讲解演示了操作流程、技术要领和注意事项后,学生可通过使用医用橡胶手套、棉签、速干胶、美工刀等,将陶器碎瓷片拼接、修复成完整的模样,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7.《活在博物馆里的古乐器》 :“筑”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兴盛于先秦两汉时期。到了宋代,这种流行的乐器就渐渐失传了。本馆珍藏的两件五弦“筑”,是目前考古发掘出土唯一的“筑”的实物,也是当今能见到汉代人实用的、保存最完整的筑乐器。本课程结合我馆馆藏文物,从中国古代乐器的“八音”分类法开始讲述,重点介绍金、石、土、革、丝、竹、匏、木的典型乐器。让学生学习到了每件乐器的独特纹饰、演奏方式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在实践动手环节,学生不仅可亲自敲击铙音,还可拼接还原木质五弦筑模型,感受“筑”这一失传千年的妙音。
8.《跟我游秦朝》 :本次课程结合馆藏文物“里耶秦简”,通过假设“穿越到秦朝”,有趣还原了秦朝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百态。秦简中提及的秦朝政府要求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不能随意离开居住地,想要旅行搬家必须开具:传、验、符这些类似于民众户籍的介绍信。课堂动手环节通过结合“里耶秦简”中的百姓吴骚“传”的内容,让同学们书写一份自己专属的身份证明。
9.《简牍里的中国年》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它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早在睡虎地秦简中就有关于酷似十二生肖的记载。我馆每年都会结合新春佳节,根据历史文献设计以生肖年为主题的“简牍里的中国年”课程,共计12课次,每次课都配套当年生肖主题手工,让学生深入了解与生肖有关的趣味知识、文化典故、文物藏品。
10.《书简游长沙》 :为了让学生更沉浸式感受简牍文化魅力,我馆推出“赏书简文化艺术,游考古发掘现场”文博游主题线路,从简牍博物馆出发,经五一广场、马王堆汉墓、渔阳王后墓等简牍考古发现的重要历史现场,旨在通过将文物与旅游相结合的方式,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五、社会反响——以与长沙市中雅培粹学校三点半课后服务课程为例
2024年3月我馆与长沙市中雅培粹学校达成了馆校共建合作协议,受到学校邀请,我馆将“简‘牍’一下,你就知道!”研学实践系列课程送入中雅南校区作为“三点半课后综合拓展服务课”,课程开始时间为2024年9月25日至12月11日期间每周三16:45~17:50。
简牍相比其他文物,专业性较强,如何让初中阶段的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简牍,引导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是社教人员最关心的主题。本系列课堂重点突出了“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通过授课加体验的联动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例如,在《我是文物修复师》课程中,学生在初步掌握文物修复知识后,都能充当一回小小“文物”修复师,利用分发的工具包将破碎的“文物标本”修复如初;在《活在博物馆里的古乐器》课程中,学生在了解古代“八音”后,可自己动手制作我馆一级文物“五弦筑”的模型,感受“筑”这一失传千年的妙音。通过突出课程升级,不仅拉近学生对文物的距离,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自主学习的新方法。由于中雅培粹师生对本系列课程反响较好,学校还特别邀请我馆参加馆校共建主题研讨会,分享我馆研发博物馆课程的经验。中雅培粹学校特地选取其中一节课作为重点推荐展示,在校方举办的教研开放日当天接受来自全省各地的老师观摩学习。
长沙简牍博物馆“简牍文化进校园”工作开始于2008年,目前已与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师大附中、中雅培粹学校、育英小学、长郡文庙坪小学等76所大中小学校签订了馆校共建协议,达成长期合作关系。近年来,我馆不断聚焦教育与研究,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基本职能,积极研发精品课程,打造“竹木载文明”、“简‘牍’一下,你就知道!”、“简博研习社”等一批品牌项目,突出品牌引领,扩大博物馆影响力。截止到目前,简牍课堂进校园已近800节,受教人数近六万人次。被湖大附小在内的长沙市多所学校定为校外必修课,我馆教育员被湘府英才小学在内的多所学校机构颁与“校外辅导员”等称号,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感受到简牍文化的魅力后,不少青少年利用课余时间多次来到简牍博物馆参观,还主动报名、培训成为小小讲解员,加入宣扬简牍文化的志愿者队伍。与此同时,作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延伸和拓展,我馆打破博物馆的边界,除长沙市内的中小学外,我们还走进了汝城县沙洲芙蓉学校、桑植县贺龙中学、平江县大桥中学、邵阳县郦家坪镇中心完小等文化薄弱地区,在服务文博事业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道路上进行了深入探索。近年来,我馆充分发挥博物馆公共教育职能,凭借自身的硬实力,先后被评为了“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沙市优秀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为广大青少年校外学习课堂搭建了优质的教育活动平台。这些荣誉不仅是社会各界对我馆业务能力的肯定,同时也彰显了我馆浓厚的教育底蕴。
责编:陈宇
一审:黄磊
二审:王德和
三审:瞿德潘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