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诗意化

  科教新报   2025-01-08 11:59:59

永州市冷水滩区菱角山小学  林小姗

王崧舟的著作《诗意语文课堂》,如同语文的生命课堂点亮了我对语文教学新的憧憬与期待,期待春暖花开如沐春风的教学燃起学生火热的激情,期待溪水潺潺如醉古木的对话唤醒学生写作的灵感。当我们以诗的眼光看作品时,我们看到了远方。

《边城》远去的不舍,翠翠那未果的情窦初开的遗憾以及人情百态的惆怅;湘西土地上怪异的、忽开忽落的花朵,给学生深广得不可测量的人生思索提供新鲜的例证。《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如血的泣诉和信誓旦旦与他本人怯弱猥琐的现实生活大相径庭。《呼兰河传》像一朵不死的花朵,深藏在历史深处。深秋的露水,苍凉的雨滴,漂泊的荒凉,幽幽的哀诉……倾力开拓学生诗性的联想和意向,在王老师的诗性课堂教学中,我收获最大的是能互动情感的语言情境教学和能激发诗性的问题教学。

怡人的语言情境教学和富有思辨力的质疑探究,是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教学理论对教育教学改革做出的积极探索、衍生。以景物、事物或人物本身的描述,来体会语言层面的知识韵味。通过字里行间感受人物、事物精神特质和景物的画面美,营造一种情趣高雅的意境,生成一种富有诗意的形象化的课堂教学情景。 

同时,还有一个关键概念是“诗性阅读教学”。前者是指导,后者是方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诗性阅读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主要项目之一。而“文学阅读与写作” 是18个任务群的第5个。课标中规定,该任务群的阅读对象属于文学作品。王崧舟老师提出,在“双减”背景下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均衡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富有思辨力的质疑在70年代末就已经有了新的变化。李镇西老师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提出于勒是耗尽家产的花花公子,为什么若瑟夫会对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老师不但提出了问题,还要我们来证明。钱梦龙要求学生概括《睡美人》故事这样问:说不清这篇小说讲了什么故事的同学,请举手;能够说清楚的同学请举手。很多老师认为这是在“无效提问”,所谓名师,还提这个问题?这是他的课堂智慧,是一种层递式教学。《皇帝的新装》教学中提出的一针见血的问题:最后是一个孩子揭穿了真相,大臣、皇帝、百姓为什么不能像小孩子这么做?这个问题和上课初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拍即合。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对语文的常态化教学产生的深远影响,这非常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培植孩子们热爱文字的情感,增强其语文学习信心,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应把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老师不可以将自己想要表现的美、情感强塞给学生。

笔者感受到,要使语文课堂教学诗意化,需要通过挖掘文本诗意、教师自身诗意化、创设情境、诗意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以及课外拓展与延伸等措施,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现代人。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刘芬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