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08 11:24:37
申报单位简介:
炭河里遗址是全国为数不多、南方极为罕见、湖南唯一的商周古城遗址,距今约3000年,保存面积2.3万平方米,出土了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兽面纹铜瓿等为代表的珍贵文物400余件(套),以及大量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形成了独特的“炭河里文化”,被誉为“中国南方青铜文化中心”。2013年炭河里遗址管理处成立,负责炭河里遗址保护利用,对炭河里文化进行研究、宣传、推介等。2016年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建成开放,研学教育工作开始大力推进。2019 年以来开展我是小小讲解员、小小考古家、跟着国宝去研学、暑期社会实践、文化进校园等研学教育活动,受教达80余万人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增长知识、拓宽视野, 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案例(课程)内容:
一、背景情况
炭河里遗址距今约3000年,出土了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象纹大铜铙、兽面纹铜瓿等珍贵青铜器,是湖南唯一的商周古城遗址,有“中国南方青铜文化中心”美誉。1963年被发现以来,炭河里遗址历经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填补了湖南商周史文化的空白,为研究南方青铜文明和早期国家社会形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2012年启动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建设,2016年建成开放,2017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成,2022年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已接待观众超过400万人次,其中研学团队占比超过20%,充分展现了其在文化传播和教育普及方面的影响力。博物馆荣获了湖南省科普基地、湖南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湖南省第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湖南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等多项省级称号,今年8月份被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二、主要做法
(一)文旅融合,拓展研学教育路径
1.整合文旅资源,开辟研学路径。炭河里遗址周边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南宋状元易祓故里、千年古镇巷子口、千年古寺密印寺、何叔衡故居、谢觉哉故居等。炭河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紧密合作,共同构成了宁乡西部的“文化旅游资源组团”。通过整合这些资源,不仅丰富了炭河里景区的旅游内容,还为研学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
2.创新文旅产品,满足文化需求。 依托炭河里文化,创作大型歌舞剧 《炭河千古情》,该剧以国之重器“四羊方尊”的传奇故事为主线,巧妙融合现代光影技术,为游客呈现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使学生能更直接地深刻理解武王伐纣的壮怀激烈、家仇国恨的悲愤忧患,砥砺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此外,开发一系列以炭河里遗址出土文物为原型的文创产品,如人面纹鼎笔筒、四羊方尊乐高等,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深受学生喜爱。
3.提升文旅服务,优化研学体验。 炭河里遗址地处国家级沩山风景名胜区内,空气、水体质量等环境优于国家最高标准,绿化率超过90%。 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始终坚持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加强了博物馆的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游览环境。此外,配备专业的讲解员队伍,为游客 和学生提供优质的免费讲解。
(二)研教并重,强化研学教育能力
1.构建研学教育体系。 炭河里遗址配套建设有炭河里青铜博物馆,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炭河千古情、遗址本体保护展示、青铜考古体验中心、青铜重器出土点保护展示等多个研学教育场地。其中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内设置有“方国遗踪——炭河里青铜文化陈列”“红色印记——宁乡陈列”两大主题展;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面积1965亩,以“一心一廊两带七区”的巧妙布局,集保护展示、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包括城墙、壕沟、房址等遗存的保护与展示;青铜重器出土点保护展示包含四羊方尊等12处青铜器出土点;青铜考古体验中心设置考古体验坑30个,手工活动教室3间,可同批次接待300人;青铜王国研学营地拥有房间200余间、床位1000余个。 这些场地设施完备、内容丰富,为研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配备专业的研学导师和辅导员队伍,确保研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2.注重研学课程开发。 “我是小小讲解员”设计有青铜器与中国人、青铜器微课堂等课件,通过培训中小学生成为青铜文化的讲述者、传播者、 传承者,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更增强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小小考古家”设计有“青铜最有型考古更有趣”“探秘炭河里夏令营”等课程,通过模拟考古发掘的过程和方法,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考古工作的乐趣和挑战,激发了他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
3.丰富研学成果展示。 每次研学活动结束后,组织学员进行成果展示和分享活动。通过展示学员在研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不仅增强了学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还促进了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通过媒体平台和网络渠道对研学成果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进一步扩大了炭河里青铜博物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今年以来,我们炭河里青铜博物馆的研学教育工作在央视和新华社直播宣传推介8项次。
三、成效和影响
(一)薪火相传,夯实研学教育基础
炭河里青铜博物馆以宁乡境内出土的青铜器为载体、以考古成果为依托而建设,自开放以来,免费讲解3万余场次,受众达200万人次。2019年起炭河里青铜博物馆举办“我是小小讲解员"研学实践活动,以小朋友的视角,从不同侧面展示青铜文化,发展、培养中小学生志愿者成为青铜文化的讲述者、传播者、传承者,目前已举办“我是小小讲解员”活动6届40期,吸引2万余名学生踊跃参与,招募小讲解员2000余名,吸纳志愿者278名,为游客提供讲解1万余场次,受众超10万人,炭河里青铜博物馆成为青少年传承青铜文化的重要平台。同时,广泛发动媒体进行宣传,在人民网、人民论坛网、中国文明网、湖南新闻频道、新湖南等进行了宣传。2023年“我是小小讲解员”项目获评第三届宁乡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一等奖、长沙市 “雷锋家乡学雷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二)跨界融合,扩大研学教育影响
2023年与湖南广电国际频道跟着国宝去研学栏目组、缘文创、宏瑞文博联合开发《一眼千年·青铜遗踪》研学活动,该活动分为“穿古越今——沉浸剧游探秘”“能工巧匠——亲历国宝降世”“寻宝识踪——公众考古体验”“说文解字——破译文明密 码”等四节形式各异、各有侧重的研学课程;同时合作拍摄全国首档文博研学纪实节目“跟着国宝去研学”,在2023年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论坛进行了首映礼,在《中国文物报》发表了《跨界融合:“研学+影视”炭河里探索文博场馆教育发展新路径》。2024年CCTV2《欢乐大猜想》播出 “四羊方尊是用来装什么的? CCTV12《春暖花开的中国》走进炭河里青铜博物馆;新华社直播《探访中国南方青铜文化中心——炭河里青铜博物馆》《灼灼青铜闪耀新辉》 ,CCTV13 新闻直播间《探访四羊方尊出土地 感受青铜文明》,央视新闻《这个商周古城你见过吗?一起沉浸式打卡炭河里青铜博物馆》,通过一系列跨界融合考古研学活动,引领研学教育发展方向。
(三)项目培优,提升研学教育水平
挖掘炭河里遗址资源禀赋,与湖南大学、旅游公司策划炭河里青铜王国考古研学项目,联合当地镇、村,将考古研学基地升级为研学营地,该模式作为保护利用典型经验,获湖南省文物局向全省推广;2024年“乡村振兴背景下炭河里遗址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入选“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案例”,在《中国文物报》《湖南日报》进行了报道,在“文博中国”“文博圈”等平台进行了推介。
四、经验分享
文旅融合背景下,炭河里遗址园研学教育得以发展,主要运用了以下四种模式
(一)馆校合作模式
宁乡市教育局将炭河里遗址纳入全市研学旅游路线,与宁乡市内中小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实施考古研学和红色研 学项目。2024年湖南师范大学与炭河里遗址开展全面合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举办宁乡青铜文化展、“炭古文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探秘千年青铜秘因,赓续接力发展新篇”宁乡红色文化论坛等活动,通过馆校合作模式,让学校和文博场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二)馆企合作模式
炭河里考古体验中心与湖南海外旅游集团合作开发研学教育课程,开发了《我是小小考古家》《青铜器与中国人》等研 学教育课程。与湖南广电合作开展《一眼千年·青铜遗踪》等课程,合作拍摄全国首档文博研学纪实节目“跟着国宝去研学”,与芒果TV等新媒体平台构成矩阵展播,扩大了研学教育的影响力。
(三)馆民合作模式
炭河里遗址联合当地镇、村整合了黄材村移民大屋40余户房屋资源,将研学基地升级为研学营地,以“村集体+公司和 博物馆+农户”的模式,统一配套设施、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住宿标准、统一制度管理,实现研学旅行团队住农家院,吃农家饭。这些合作农户家家干净整洁、消防安全保障到位、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每户可接待20-40人,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
(四)馆馆合作模式
炭河里青铜博物馆与湖南师范大学博物馆开展系列文物借展、互展、巡展活动,推动文化传承,促进学术研究;“红色 印记”宁乡陈列馆与何叔衡故居、谢觉哉故居,以名人故居为径,呈现历史人物生平事迹,昭显人格魅力,弘扬爱国情怀,让学生能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炭河里遗址与南宋状元易祓故里、千年古镇巷子口、千年古寺密印寺同属文物古迹,便于学生感知特定阶段文明进程,有利于文物保护与利用;四羊方尊出土点与千佛洞、沩山漂流形成乡村旅游线路,有利于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增益历史文化底蕴。
总之,炭河里遗址依托得天独厚条件,整合资源,将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培养融入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中,构建学校、研学基地、学生共同参与的沉浸式体验课程,持续广泛开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帮助中小学生知家乡、爱家乡,了解历史文化,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着力提高了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责编:陈宇
一审:黄磊
二审:王德和
三审:瞿德潘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