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物主题研学创新建设“十佳案例(课程)”遴选作品展示:鼎鼎大名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08 11:48:13

申报单位简介:

炭河里遗址是全国为数不多、南方极为罕见、湖南唯一的商周古城遗址,距今约3000年,保存面积2.3万平方米,出土了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兽面纹铜瓿等为代表的珍贵文物400余件(套),以及大量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形成了独特的“炭河里文化”,被誉为“中国南方青铜文化中心”。2013年炭河里遗址管理处成立,负责炭河里遗址保护利用,对炭河里文化进行研究、宣传、推介等。2016年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建成开放,研学教育工作开始大力推进。2019 年以来开展我是小小讲解员、小小考古家、跟着国宝去研学、暑期社会实践、文化进校园等研学教育活动,受教达80余万人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增长知识、拓宽视野, 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案例(课程)内容:

青铜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代以来,三湘大地出土了数百件商周时期青铜器,其中不乏四羊方尊、人面方鼎、皿方罍等赫赫有名的青铜重器,尤其以湘江流域的宁乡为典型。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还风格独特,直观的体现了湖南地区早期的文化特征。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将带领同学们认识青铜器的纹饰艺术并动手实践,设计制作一尊属于自己的青铜鼎。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我们引导同学们思考,“青铜器的外形为何如此独特?”答案其实很简单,艺术源于生活。

青铜礼器的原型,就是古人的生活用品-锅碗瓢盆。中华先民从最朴素的日常生活出发,将青铜器神圣化、仪式化,成为了祭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鼎”,是青铜器中最常见的器物。鼎鼎大名、三足鼎立、一言九鼎、人声鼎沸,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中,也留下了青铜鼎的身影。鼎的特征非常明显,双耳四足、或双耳三足。我们今天的实践环节,是制作一尊双耳四足的方鼎。

作为中华礼乐文化的物质载体,鼎当然不止双耳四足这么简单。器物的纹饰,也是青铜鼎的重要组成。它不仅仅是一个装饰的符号,更是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的凝聚。大体而言,可分为动物纹饰、和几何纹饰。

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纹饰,最早见于良渚文化,甚至还搬上了人民币的图案之中。特点为:兽面、大眼、长角、左右对称。

中国的青铜器,龙纹与鸟纹是最常见的纹饰。龙纹特征是:蛇形有角,鸟纹特征为:羽翅鸟喙。

同时,古人也会将大自然的现象进行抽象、提炼、加工,形成了云纹、雷纹、波纹、涡纹等精美的几何构图。

此外,还有一种极其稀少的人面纹饰。湖南宁乡出土的人面方鼎,就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唯一的,以人脸为纹饰的青铜鼎,部分专家推测,这是传说中黄帝的面容。

除了图案纹饰,部分珍贵的青铜器还有铭文。铭文的史料价值极高,是文物工作者的最爱。

你的青铜你做主,设计怎样的纹饰,同学们可以充分发挥创意和想象。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手工制作的步骤流程:

第一步,清点物料,有使用的工具和课程定制的拼装模板。

第二步,纹饰草稿。当然,同学们也可以模仿人面方鼎,把自己的面容搬到青铜鼎上。

第三步,拼装模具。组合出青铜方鼎的式样。

第四步,制作装饰。利用超轻黏土,将设计的纹饰具象化。

第五步,青铜上色。形成“红斑绿锈”的效果。

最后一步,以器具制作者的身份,为青铜器留下铭文。

通过六个步骤,一件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青铜鼎,就在同学们手中诞生了。

漫长的悠悠岁月,酝酿了璀璨的中华文明。青铜器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中华先民的智慧,镌刻了中华文明的渊源。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实践,帮助同学们深化国家认同、建立文化自信,增强历史责任感。也希望同学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发挥他们的创意,完成属于自己的作品成果。

青铜最有型,研学很有趣,期待这样一堂手工课可以给同学们带来不一样的青铜体验。

责编:陈宇

一审:黄磊

二审:王德和

三审:瞿德潘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