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个项目落地!“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加速跑

贺喜迎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08 17:34:3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贺喜迎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24年,我们见证了湘江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到民生福祉的不断提升,湘江新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即日起,“两会时刻·回眸2024”专栏,带您感受湘江新区蓬勃生机与活力。

2024数据扫描

◾ 湘江科学城首开区加速崛起,湘江科学中心等“五大建”拔地而起;

◾ 湘江科学城19个专项规划编制全面完成;

◾ 湖南师大科创港、维克液压研究院等29个项目落地,湖南大学科创港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翻开湖南湘江新区(岳麓区)《政府工作报告》,湘江科学城成为“热词”——湘江科学城首开区加速崛起,湘江科学中心等“五大建”拔地而起;湘江科学城19个专项规划编制全面完成;落地湖南师大科创港、维克液压研究院等项目29个,湖南大学科创港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纵观世界各地科学城,时间有先有后,规模有大有小,各有侧重;但离不开一些客观基础和物质条件——科研与创新要素集聚、基础设施完善、产业支撑与协同发展、政策支持与服务体系等特质。

湖南为何如此看重科学城建设?这座以湘江为名的创新策源之城,这座“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何以成其势,吸引大项目抢滩?在“造城”之路上,湘江科学城凸显的四大气质或能成为答案。

湘江科学城加速建设

笃定创新 汇全省之力、之智、之才

创新是一种战略选择、一种竞争优势,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谁就能掌握发展先机,甚至弯道超车。在此背景下,各地开始争相建设科学城。据粗略统计,全国已有超过10座科学城。

湘江科学城,带着“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示范区”的使命,是湖南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之为。

湖南的“造城”之路越走越坚定。从政策来看,便十分笃定——2024年12月1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湘江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从聚力打造国内一流科学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构建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区、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区、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区、构筑未来产业策源地、营造创新创业友好环境、打造创新资源要素汇集地、构建内陆开放合作新高地等十个方面进行细化。

从省、市(长沙、湘潭)到新区,责任主体层层明确;从保障机制到人才、平台,各项要素层层完善,意在举全省之力,汇全省之智,聚全省之才。

在全力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路上,湖南湘江新区集聚了怎样的力量?

走出国门做推介——2024年,新区领导分赴日本、新加坡、阿根廷等国家开展推介、项目路演,热忱地邀请大家将寻找商机的眼光投向湘江科学城,累计在国内外开展招商推介10余次。

走出湖南引项目——2024年4月,策划举办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集聚区·湘江科学城推介暨“校友回湘”深圳专场活动,吸引近300家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企业代表参加,4个高校科研院所、5个校友企业项目集中签约。

2024年12月,湘江科学城交易展示中心、科学交流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建设加速推进

年轻气盛 首开区建设提速

进入2024年岁末,这座年轻的城呈现一片火热景象,在标志性建筑湘江科学中心建设现场,吊臂挥舞、机器轰鸣。

湘江科学中心“五大建”拔地而起。2024年12月20日,湘江院士港6栋建筑完成主体封顶;12月24日,科技服务中心正式封顶……放眼科学城首开区,捷报频传。交易展示中心、科学交流中心、湘江创新港均已建至地上3至5层,正朝着2026年竣工的目标全速冲刺。

2024年12月20日,湘江院士港6栋建筑完成主体封顶

2024年,湘江科学城19个专项规划编制全面完成,铺排的69个项目纷纷按下“加速键”,火热“生长”——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已进入精装修阶段,计划在2025年秋季学期迎接新生;湖南钢铁集团技术研究院对施工场地进行表面清理;

2024年10月31日,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项目全面封顶

2024年夏,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建设指挥部启用进驻仪式在科创港校区举行,标志着科创港校区建设进入全面加速阶段,未来将成为7500名学生、2500名教职与科研人员,教学、科研、生活的场所。

2024年年末,湖南师范大学科创港新校区选址湘江科学城,源源不断为科学城输送新的创新力量。

湖南大学科创港进入土石方平整阶段,中南大学成果转化湘潭基地场平完成……一系列捷报正描绘着未来图景,一条科创大道,将串联起创新活力的“教育科技创新综合体”,容纳集研发设计、深度培训、产业孵化、中试熟化等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体”。

白庭路(巴溪大道-红桥大道)已建成

敢为人先  29个项目大院、大所项目加盟

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来源于“灵光一现”,但在今天,寄希望于“单打独斗”“灵感乍现”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几乎不可能,创新的学科交叉属性更加突出、成果转化对资源投入提出更大需求。

“要加大招商力度,持续重点聚焦‘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和‘顶尖人才’落户,布局建设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吸引国家级创新中心、研究中心落子,释放创新集聚虹吸效应。”2024年岁末,长沙市委副书记、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岳麓区委书记谭勇在调研湘江科学城重点项目时强调。

2024年,更多“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和“顶尖人才”,正在用脚步投票,湖南师大科创港、维克液压研究院等29个项目“抢滩”选择湘江科学城。

2024年2月19日,中南大学智能交通研究中心、长沙半导体技术与应用创新研究院产业化基地、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揭牌,正式落户湘江科学城智能传感与网联产业基地。

2024年4月21日,湘江科学城推介暨“校友回湘”深圳专场活动举行,9大项目完成集中签约,纷纷加入湘江科学城的“朋友圈”。

2024年4月21日,湘江科学城推介暨“校友回湘”深圳专场活动举行

2024年9月3日,湘江科学城核心区的两宗科研用地顺利成交,分别是湖南钢铁技术研究院、湖南初源新材料研究院。

2024年9月9日,在2024互联网岳麓峰会分论坛上,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中心(湖南)正式揭牌并投入运营,已累计服务30余家企业,完成试验超1000场。

2024年11月10日,长沙市政府与中国中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中车长沙科技创新中心将落子湘江科学城。

2024年11月10日,长沙市政府与中国中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从湘江科学城的选址,我们看到了新区打造‘新城’的巧妙构思,沿江串起了湘江西岸的科创走廊。”在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看来,“长沙拿出这么好一块区域来发展湘江科学城,吸引高科技的研发中心落户长沙,非常有眼光!”

深谋远虑  研发“伏兵”变产业“奇兵”

多数情况下,研发工作就像“伏兵”,直到某个瞬间突然“出击”。合理的产业布局能将研发力量最大化,已经成为建设者们的共识。

事实上,在“研发+产业”的布局上,湘江新区一直是“尖子生”——拥有工程机械、新材料和电子信息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10条重点产业链。

在创新的主战场,行业头部企业以“硬科技”锻造国家硬实力。

面向深海——矿冶研究院全球首台套6000米级重载采矿平台深海作业;锻造材料——华曙高科全球最大打印幅面的增材制造设备出口海外;国之重器——中联重科全球最大吨位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研制问世;进击算力——“天河”超级计算机小数据图计算能效登顶全球榜单……

在麓山之南,文脉之下也蕴藏着研发的力量。

新区拥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985”“双一流”建设高校22所,科研人员10万余人,两院院士36名,人才总量超过90万,成为长沙乃至全省人才集聚高地;国家级、省级科研创新平台900余个,科技竞争力排名全国新区第六;科技攻关持续领先,探索“高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3.3万件,占全省30%……

“这样的地理优势、产业优势和科研优势,我对湘江科学城的发展非常看好。希望湘江科学城能够建设成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文与科技共生的世界级创新基地。”作为湘江科学中心“三大建”的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程泰宁勾勒出心中“创新之城”的模样。

“我们未来会创造新机会,加强跟湘江科学城开展产业对接、技术对接和人才互动。”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李勇认为,湘江科学城的发展势头强劲。

日历一页一页翻过,湘江科学城,在153.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2024年的365天作答。

“以超常规力度高标准建设湘江科学城,加速引进一批高能级研发机构,提速湖南大学科创港、湖南师大科创港、中车长沙科创中心、湖南钢铁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建设,推动湘江科学中心等‘五大建’全面建成……”这是2025年,湘江科学城创新引领的宏图。

湘江北去,麓山南望。意气风发的湘江科学城将扎根创新,继续生长。

责编:陈佳

一审:封豪

二审:黄婷婷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