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的诗意艺术—— 深邃、勃郁与空灵之美@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   2025-01-09 08:29:48

编者按

1月6日凌晨,湘籍艺术家、中国工笔画巨匠林凡逝世,享年95岁。林凡先生是原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主要筹建者,中国工笔画学会主要创办人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毕生从事书画创作和艺术设计,是诗、书、文、画诸艺贯通的学者型艺术家,是振兴当代中国工笔画的杰出代表人物。为缅怀林凡先生,让我们沿着文字铺就的幽径,品赏林凡先生作品中如潺潺溪流、悠悠白云的诗意,在回忆与追思中,感受他为艺术世界带来的温暖与力量。

崔建平

中国的诗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统摄中国文学艺术的方方面面,无论绘画、书法、音乐、戏剧、雕塑、文学无一不受其滋养影响。

林凡是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家。每每有人问及他诸多身份中最看重哪一项?他不无肯定地回答:我是诗人!我的诸般艺术都是传统文化诗学滋养的。林老的诗学根脉是童子功。祖父、父亲都是当时湘中享誉四野的读书人,他自小就受熏陶,嗜诗成癖,从读《三字经》开始,广及诗经,对唐诗、宋词都有广博的涉猎与研习,于屈原、李白、李贺、李商隐情有独钟,追求诗词空灵、幽邃、诡谲、苍凉之美。

他在艺术实践中始终坚守自己的艺术主张:“我无法登临那些高大、伟岸的山峰;却喜欢沿着山藤,下到幽邃的谷底,去谛听那泠泠山溜,瑟瑟山风。我很少画树冠,却喜爱画树根;很少画大山大岭,却总是把眼光投向那布满皲皱的岩石和无名的小草。”

深邃的诗意是艺术创作的魂灵

林凡有篇理论文章《意工说》,曰:“调高,格高,都是由于意高,调低,格低,往往都是意低,与工写并无直接干系!有意则高,无意乃下。”这里所说的意就是主旨诗意,是艺术创作绘画的魂灵。林凡在艺术创作中善于从普通、弱小、卑微、俗常的物事中发现常人忽视的诗意美感,注重艺术创作的诗意主旨追求。

林凡的诗意入画不在意浅白平实,不追求高深大意,而是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趣探求深邃渺远、凄清冷艳的诗意。他在绘画中所烘托的诗意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不是肤浅粗俗的标题达意,而是通过发现描绘普通客观物象,由此及彼,从内到外,物化思想感情,充分反映人生体验与灵魂旨趣,借美妙幽邃、凄美沉郁的意象表达出来。也许是线条,也许是笔墨,也许是节奏,也许是色彩。

我有幸观其绘画创作,在硕大洁白的宣纸上还未动任何笔墨先把两句诗题写在上面,然后再根据诗意构思画面,描绘图画,铺陈笔墨,涂色渲染,使其构图、笔墨、线条、色彩都紧紧围绕着诗意展开,晕染烘托,精描细刻,布置山川景致,房舍人物。我也见过他在画画时,画到一半,便在适当的位置题写诗句。此时,我好奇地问他,你此时就题写诗句,是标题吗?他说此时心中诗意勃涌,感情充沛不及时题写,怕诗意稍纵即逝,此时题写了诗意,剩下的绘画就围绕着诗情着笔敷墨,更好地渲染绘画的诗意主旨。

 《御沟春》  林凡 58cm×78cm  1983年

林凡的工笔画《御沟春》中,一泓深沉幽邃的池水占据了整个画面,几种不同层次不同颜色的墨色呈现水塘的深幽无测。墨色是画面的主色调,是幽深,是沉郁,是凄清,而浮在幽静水面上的翠绿色浮萍成簇成片,遒劲生长的树枝灰暗劲健,生命力极强,三只粉白色的白鹤是画眼,洁白打眼,纤毫毕现,生动温暖。这么一幅以深沉静谧的山间池塘为主要素材的工笔画,动与静的对比,黑与白的反差,沉郁与亮色的组合共同谱写出一曲生命的赞歌、一首凄美的诗词。

勃郁的诗情是艺术创作的翅膀

林凡的书画艺术具有勃郁的诗情。他说,我在艺术的海洋里航行,我没有习惯的传统风道,但却冥顽不灵地扬簸着自己性灵的帆,艰难地前进,任其所之,随遇而安。我相信没有经行过的路,总是奇谲诡异的。

林凡总是把触觉对准那些鲜有人迹的深沟低涧、潺潺细流、无名花草、枯藤细蔓,挖掘美感,发现诗情。他在弱小孱弱中发现美并不厌其烦地描绘着歌颂着,把平凡之处的美上升到雅致高尚的诗学之巅。林凡喜欢画树藤、小草、苔藓、浮萍、顽石,并对此不见经卷难登大雅之堂的无名草山涧石,倾注满腔的热爱之情,反反复复一笔一画地描绘着,对每一处工笔重彩的涂抹不厌其烦。

生命年轮迈入九十岁后的林凡热情不减,诗情炽烈。他乔居海南一隅,每每观察榕树的气根,感叹不已。他几次兴高采烈地对我说,你看飘若游丝的一缕缕气根,未触及地面时柔软纤细,仿若细丝,一旦它扎入土地就根根坚如磐石,质如钢铁,生命质地陡然升华。这些观感触动了他心中潜藏的诗情,他铺开十五米长、三米宽的宣纸,费时月余创造了十五米的长幅巨作《生命的步伐》,画面延宕开去的或粗或细,或柔或刚,似树似枝。绿色纷披的榕树枝蔓,在空中纵情歌唱,在旷野浅吟低咏,讴歌生命的坚韧顽强,礼赞自然伟力神奇,抒发心中对生命对自然对弱小对温情的勃郁诗情。这幅画是一位耄耋老人生命的进行曲,人生的不老调!勃郁的诗情经久绵长。

禅意的诗境是艺术创作的旌旗

林凡的书画艺术踪接金农“唯擅孤吹,难谐众耳”之衣钵,大都具有沉寂、冷漠、荒寒、萧索的境界,从取材、构图、色彩、画面无一不呈现幽邃的禅意。鲜明禅意特色是他迥别他人的美学旨趣。他一直为自己的创作定了个“低角度,窄视野,小格局”逆向审美标准,坚信“妙在渺小”的法则。

《正是人间四月天》 林凡  124cm×248cm  2020年

他创作中构图大都是低涧深壑、峭壁悬崖的一角,不喜表现高山大岭,色调大都沉寂苍郁、幽邃萧索。攀缘在崖壁上的藤草,遒劲挺拔,纷繁复郁,错综纠缠。沉在沟涧底的幽潭,沉碧静秀、深不可测,仿佛已等得了千年万岁,给人凄清冷寂荒寒的感觉。偶尔的一只鸟、一抹绿、一根藤,便是生命的象征,是画眼也是诗境。

如他在美术界驰名的作品《碎梦浮春》《黄鸟交交》《寒潭吟》《高秋》《秋谷》等,都是禅意的诗境表达。《碎梦浮春》是林凡的代表作,整个画面一泓澄澈碧绿的春水,一块硕大的顽石兀立在侧,春水温柔荡漾,石块坚硬刚毅,一柔一硬形成视角的冲击,一大一小有了强烈的反差。这些表面的景致,烘托的是那一泓春水的静寂深沉,仿佛已被世人忘记,无人知晓。徒有春情一脉,那漂浮在水上的生命力勃发的浮萍,像一首首生命的诗歌兀自抒情。还有《黄鸟交交》中几根枯死的树木倔强地站立着,已经没有了生命的颜色,生命的质地,完全没有了鲜活的气息,但是几只灿若春花的黄色山鸟站立在这些枯树朽木上,赋予了枯木生命的希望。枯木上被唤醒了几许翠弱的树芽,仿佛是禅机呈现,让大自然生机一片。

林凡的书法作品中充满禅意的诗歌楹联也比比皆是,尤为突出的一首首圆融自足、高华幽邃的小诗:“明月不来,谁揩粉泪;好风乍起,我作清吟。”“半篙寒风,半船绿梦;一池明月,一领清风。”(《咏荷花》)。在林凡的两行诗中,故乡的荷塘、梦中的倩影、凄苦的等待,或典丽或拙朴,或高华或凄恻,无不言随意遣、委婉幽深。这样的作品在黑白之间,浓枯对比,疏放互致,阴阳相生,释放出诗情诗意境界,久久地感染着读者,影响着观众。

原载《湖南日报》2025年1月9日11版


责编:宋姗姗

一审:张佳伟

二审:杨军

三审:邢玲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