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10 20:02:23
新湖南记者 唐雨琪
“第一题就崩溃!”近日,深圳南山区期末考试的数学题因“太难”而冲上热搜。据悉,期末考试当天上午,还有部分学校因数学考试难度太大,临时通知考试时间延长 20 分钟。
一时之间,围绕这套 “高难度”数学试卷的讨论纷至沓来。有网友觉得“这不是数学题,是语文的阅读理解吧?”也有人觉得这样的题目“更能锻炼逻辑思维”“是一种打破传统的出题方式。”
不过,关于这张试卷至少有一个统一的共识:题目确实是难的。为什么难?因为它没有按常理出牌。在大多数人的亲身经历中,数学题就应该是数字计算,但这次深圳期末考试的数学题不仅有计算,还需要理解和举一反三。比如试卷第 16 题,给出算式,要求反推问题,还有第 23 题,要求说出计算的思路、道理与方法。与以往只需要填答案的题目相比,这样的题 确实具有创新性,可以锻炼学生的多维能力,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它是好的。
但值得指出的是,这套数学题好不好和该不该出现在期末考试上,是两回事。期末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这一学期所学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程度。要达到 “检验”之目的,所出的题,理应大部分在这一学期这一学科所传授的知识和本领范围之内,否则,不就失去了“考试”的意义?而从部分学校延长考试时间、不少学生甚至老师都在说题目难的现状来看,这套试卷显然超出了日常教学的范围。
当 100 分的试卷,全员平均 20 分的时候,就属于一种“命题事故”。 超纲出题的做法 , 不仅可能让学生感到挫败,影响其对自我学习成效的准确判断,也可能误导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估 ,更可能 加剧家长与社会的焦虑情绪,违背了教育公平与减负的初衷。
重视学生从问题中提炼信息、逻辑推理的能力是好的,实行跨学科、情境化教育也确实是一个新方向。但这些都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大纲和课堂授课中慢慢实现,而一场 “出乎意料”的考试能带来的,或许只有挂在热搜榜上几天的热度罢了。
责编:唐雨琪
一审:冒蕞
二审:周文博
三审:朱定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