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10 22:24:31
曹茜茜
1月9日,“深圳南山区期末考试太难延时20分钟”的新闻冲上热搜。不少老师和家长发帖表示,这份四年级数学试卷像是营造了一场“阅读马拉松”,36道题铺满6页A4纸,平均每道题仅有150秒答题时间。就连中学数学老师都发出感慨:“别说小学四年级学生了,我也写不完。”
“学的是一粒沙,考的是撒哈拉。”网友的评论,简直是“神总结”。从网传的南山区四年级数学试卷A卷来看,这些题型设计相当新颖,兼顾了灵活性和实用性,考察的知识点也比较全面,甚至有些题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和综合素养。比如第四题显示:“下列成语所描述的事件中,()发生的可能性最小?”四个选项分别为“海底捞针、瓜熟蒂落、旭日东升、水滴穿石”。要计算海底捞针和水滴穿石的概率,不仅对四年级的孩子充满挑战,就连不少成人都可能“望而兴叹”。很显然,命题者设计了一套“完美”的试卷,但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要知道,孩子在学习上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张数学试卷从题干到选项,个个像是一篇“小作文”,学生的读题、理解、思考、计算、书写能力一项不达标,就闯不过“关”。但问题的关键是,有的孩子擅长阅读理解,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推演,有的孩子擅长数学运算,在考场上本可以“各展武艺”,如今试题设计“咬文嚼字”,不是人为给考生设置障碍吗?就像家长担忧的,“题目都读不懂,孩子可能还没开始做题就崩溃了”。
除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日常教学与试卷难度的配套问题,也是网上争论的焦点。不少家长指出,平时学的是基础内容,考试突然拔高难度,孩子很难适应。还有的家长认为,真正的数学是凝练在简洁的符号中,而不是散落在一堆成语和几段古文中。客观而言,情境化、跨学科、增加阅读量,是新中考新高考的特点,在数学试题里出现一些贴合生活场景的题目无可厚非,但整张试卷全是这样的题,就很难真正考察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水平和思维状况,甚至可能消弥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强调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深圳南山区的这张四年级数学试卷,可以看作是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一次大胆试水,但“步子迈得大了一点”。这场由数学试卷溅起的舆论水花,也是“教育内卷”环境下的一针清醒剂,它启示我们:教育不应该是喧嚣的战争、激烈的角逐,而应该是因材施教、顺势而为、陪伴生长。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尹虹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