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12 11:43:31
□潘刚强
今日岳阳楼上,镌刻毛泽东书杜甫《登岳阳楼》诗,两侧悬挂李白“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楹联,很有寓意。杜甫《登岳阳楼》是一个重要标识,特别是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推出《岳阳楼记》,杜甫以其忠君忧民精神和集诗文之大成而摘冠“诗圣”,从此走红天下。
北宋时期各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内忧外患交织,庆历新政领袖人物范仲淹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强调“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邓州谢上表》),“以天下为己任”引起朝野贤士的强烈共鸣。范仲淹提出一系列改革的远见卓识和具体方案,其中包括儒学复兴与诗文革新。范仲淹《送韩渎殿院出守岳阳》:
仕宦自飘然,君恩岂欲偏。
才归剑门道,忽上洞庭船。
坠絮伤春目,春涛废夜眠。
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宋代杜诗学的兴起,尊杜与学杜逐渐成为主要诗学潮流和重要的社会文化风气,“天下以杜甫为师”,全国上下迅速掀起前所未有的“杜甫热”。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搜集各种杜集,编成《杜工部集》20卷,1405首,与现存杜诗1459首只差50余首。嘉祐四年(1059年)王琪在王洙整理的《杜工部集》基础上参考其他版本,重新编定,镂板刊行,共印1万部,很快销售一空,成为后来一切杜诗版本的祖本。范成大《吴郡志》卷六记载:“嘉祐中,时方贵杜集,人间苦无全书。琪家藏本雠校素精,即俾使公库镂板印万本,每部为直千钱。士人争买之,富室或买十许部。”杜甫自称“读书破万卷”,他的诗集刊印发行量突破万部,显然是唐诗宋词时代的一个奇迹。
嘉祐五年(1060年)宋祁与欧阳修编修《新唐书》,在《杜甫传》中沿承元稹评价:“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并承袭孟棨的说法,郑重地称杜诗为“诗史”:“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又说:“昌黎韩愈于文章少所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杜甫在成都等地的故居得以修葺或重建,供人参观瞻仰凭吊。杜甫所居之地,还建立了祠堂以祭祀杜甫,如成州同谷县杜工部祠堂、夔州瀼外杜甫祠堂等。老杜忧国忧民的情怀,忠君爱国的精神,以及空怀壮志而无从施展的痛苦,时时触动着宋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启示着他们诗歌创作的路径。当时著名文人如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宋祁、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陈师道、陆游、杨万里、辛弃疾、刘克庄、戴复古、文天祥等人,他们或读杜集,或观老杜遗像,或经杜墓以及成都草堂、夔州东屯等老杜遗迹,他们皆有咏杜之作,感叹老杜遭际命运,称许其人格精神,赞美其诗歌成就。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将杜甫《登岳阳楼》诗碑推崇到了突出位置,而范仲淹《岳阳楼记》江湖之远、庙堂之高的“先忧后乐”精神,使得杜诗与范记成为岳阳楼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北宋诗人唐庚曾有记载:“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湖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唐子西文录》)。宋末元初,推崇杜甫为“江西诗派”始祖的诗人、诗评家方回,登岳阳楼,孟浩然《临洞庭湖》大书左序球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
今日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东边杜甫,西边李白,两位塑像并称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工部祠杜甫神龛两旁,立有黄庭坚、陆游塑像以配飨。有趣的是,他们都从蜀中流入洞庭湖,登临岳阳楼,留下百代传承的永恒佳作。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出生在汨罗江上游的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早年他以文章诗词受知于苏轼,后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同为奠定和确立宋诗风格特色的代表诗人。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因苏轼“乌台诗案”受贬的黄庭坚,从降职的县镇重新召回京师,任秘书省校书郎。路过岳阳,黄庭坚创作了一首怀念杜甫的《过洞庭青草湖》:
乙丑越洞庭,丙寅渡青草。似为神所怜,雪上日杲杲。我虽贫至骨,犹胜杜陵老。忆昔上岳阳,一饭从人讨。行矣勿迟留,蕉林追獦獠。
乙丑(1085年)岁末、丙寅(1086年)初,正是辞旧迎新,又逢雪霁天晴,黄庭坚感觉这是神怜天助,他当然不忘诗祖:“我虽贫至骨,犹胜杜陵老。”进京不久,宋哲宗即位,在司马光的推荐下,黄庭坚校定《资治通鉴》,诏任《神宗实录》检讨官。后任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后人尊称他“黄太史”。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黄庭坚因《神宗实录》“铁龙爪”案,先后贬谪巴蜀黔戎。在巴蜀期间,黄庭坚留心收集杜甫创作的诗作,他把300余首杜诗书写成文,在朋友的资助下,刻成诗碑修建展馆陈列,黄庭坚作《刻杜子美巴蜀诗序》和《大雅堂记》,今日成都杜甫草堂的“大雅堂”即由此而来。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黄庭坚政治生涯似乎出现转机。他从荆州出发,南下岳州,取道回乡探亲。二月朔旦,黄庭坚冒雨独登岳阳楼,杜甫诗境刹那间波澜起伏涌上心头。从获罪被贬算起,黄庭坚离京流放在外已长达七年,终于拨开云雾,等来了重见天日的时光,眼前的一切无处不是充满诗情画意。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黄庭坚写下《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被后人称为他七绝中的冠军之作: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黄庭坚一生以杜甫为榜样,提出“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等技法,题材求新颖宽泛,思维求深刻老沉,意象求奥峭反常,体式求朴拙简劲,语词求精进简练,音律求拗涩变通。他一生作诗2800多首,其鲜明风格自成一体,当世称之“黄庭坚体”“山谷体”。一大批追随者紧随其后,迅速形成了一个以师友关系为纽带、以相近创作为基础的诗人群体。道学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山谷为祖,从此“江西诗派”名扬天下。宋末元初,方回认为,江西诗派成员多学杜甫,尊称杜甫为诗派之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9300余首。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尤以饱含的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陆游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改官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在蜀中为官前后达八九年之久。此间,陆游对老杜在夔州、成都时的旧迹一一探访之。《感旧》:
我思杜陵叟,处处有遗踪。
锦里瞻祠庙,绵州吊海棕。
蹉跎悲枥骥,感会失云龙。
生士后斯世,吾将安所从?陆游感叹老杜一生的悲剧命运,禁不住忠愤填胸:“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山川寂寞客子迷,草木摇落壮士悲。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思想情感上的高度契合与强烈共鸣,对老杜“尊而亲”,乃是陆游学杜的人格与思想基础,也是其学杜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诏东归。出川时途经岳阳,并作停留,游览了岳阳楼,写下了《小雨极凉舟中熟睡至夕》《岳阳楼》《岳阳楼上再赋一绝》《烟波即事》《乘大风发巴陵》等诗篇。《岳阳楼上再赋一绝》:
江风吹雨濯征尘,百尺阑干爽气新。
不向岳阳楼上醉,定知未可作诗人。
陆游曾说:“岳阳楼上留三日,聊与潇湘结后缘。”(《烟波即事》)登岳阳楼如此痴醉,在楼上他应当是观杜甫诗句而反复吟唱的。此后,他一直怀念着此情此景。《予使江西时以诗投政府,丏湖湘一麾会召还不果,偶读旧稿有感》:
文字尘埃我自知,向来诸老误相期。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杜甫集大成的诗学地位,在元代依然得以传承。辛文房《唐才子传·杜甫》载:“昔谓杜之典重,李之飘逸,神圣之际,二公造焉。观于海者难为水,游李、杜之门者难为诗,斯言信哉!”《元史·顺帝二》载:至元三年(1337年),夏四月“丁酉,谥唐杜甫为文贞”由于杜甫官职较低,从来没有获得谥号,“杜文贞公”显然是破天荒的荣耀。
明代文人明确称杜甫为“诗圣”,开始仍是与李白并称的。杨慎《诗品·序》:“然诗圣如杜子美、而填词若李白之《忆秦娥》《菩萨蛮》者,集中绝无。”又如,杭淮《挽李献吉四首用曹太守韵·其三》诗曰:
李杜得诗圣,迥出诸家前。
寂寞千载后,身死名流传。
悲风动万里,长虹烛遥天。
楚魂不可招,空有吊湘篇。王穉登《合刻李杜诗集序》:“诗者有云:‘供奉之诗,仙;拾遗之诗,圣。’圣可学,仙不可学。亦犹禅人所谓‘顿’‘渐’,李顿而杜乃渐也。”后来,李白被专号“诗仙”,杜甫称为“诗圣”,渐渐为大家接受。
王嗣奭,明万历举人。官涪州知州。明亡返乡,43岁起研究杜甫诗,至80岁,始撰成《杜臆》,对于杜诗意旨颇有阐发。在《管天笔记外编》,王嗣奭注释“诗史”曰:“杜少陵自许稷、契,人未必信。今读其诗,当奔走流离,衣食且不给。而於国家理乱安危之故,用人行政之得失,生民之利病,军机之胜负,地势之险要,夷虏之向背,无不见之於诗。陈之详确,出之恳挚,非平日留心世务,何以有此?杜之诗,往往与国史相表里,故人以‘诗史’称之,岂足以尽少陵哉!”杜甫《偶题》诗曰: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王嗣奭《杜臆》评价说:“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而此篇乃其自序也。”王嗣奭《梦杜少陵作》赞叹:“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一生诗作,自转入潇湘越加老到,《登岳阳楼》这首“晚年绝顶诗”(夏力恕《杜诗增注》),终是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
责编:王相辉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